回覆列表
  • 1 # 03振坤魯

    ╮(╯▽╰)╭冤孽啊

    不管是不是親生的孩子,全新養大的孩子不懂的感恩反而對自己不好都會傷心的無以復加。你問怎麼辦?其實不如 問問你自己想獲得什麼?

    如果你想讓他孝順你,基本上就要靠奇蹟了。他不遇到什麼重大的事是無法醒悟的,這也是債務。

  • 2 # 嘉媽育兒經

    孩子以怨報德對待親人的案例近來層出不窮。泉州一任性孩子偷錢買手機, 東窗事發後動手打母;12歲男孩索錢不成向家人投毒燒屋,只因八旬曾祖母沒有達到其索取現金的要求;臺灣16歲向姓少年疑因車禍賠償急需用錢,跟母親索討6萬元不成,竟夥同17歲李姓少年擊昏母親後,再持料理刀割斷媽媽頸動脈後逃逸,向母因失血過多慘死;24歲留學生汪某在上海浦東機場因留學費用等問題與母親發生爭執,從包內抽出兩把尖刀,對毫無防備的母親的頭部、手臂、腹部、背部多處進行砍、刺,致母重傷;女兒向母親索要錢財未果,便手推、腳跺母親,從爭執到動手,整個過程大概持續了10分鐘;北大高材生,拭母后用塑膠袋層層包裹屍體藏屍7個月,並用母親名義借貸達百萬。

    上面列舉的一樁樁、一件件觸目驚心的事件,可謂是鮮血淋漓、目不忍視。年紀輕輕,卻視親情如糞土、人命如草芥,竟連至親都毫不留情,偏差的觀念令人咋舌,已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簡直冷血到不可思議!究其根源,無外乎一方面是少時的無原則溺愛和縱容,導致孩子一旦願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採取過激行為進行訴求或報復。另外就是父母在孩子幼兒時沒有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教給他愛別人和被別人愛的能力,自私和冷漠就成了理所當然。

    孩子以怨報德,教育肯定已經出問題了,你覺得自己已經付出全部的愛給孩子了,可是你有沒有檢視過,你愛的方式是否正確?愛的付出有沒有被孩子全部接收到?孩子在每個階段愛的成長形式都不同,6歲前的孩子,是個索愛的階段,你給他足夠的愛,他可能會模仿你愛他的方式來愛你,每一次你都可以看作驚喜,並多做表揚;7-13歲這6年間,孩子已經明白地知道需要愛了,並且明白愛是可以流動的,你愛我,我也愛你,這時候的孩子需要父母大量的愛來包裹成長;13-20歲的孩子,愛與他就像橋樑一樣,連線他和親人、社會,這時他已經會主動的對父母示愛表達心意了,開始知道施愛了。在愛的滋養下長大的孩子,平和善良,不會逆反,自然就會關心別人,因為愛已經成為習慣!因為愛讓他更快樂!

    http://www.toutiao.com/i6469381921519436302/

  • 3 # 育兒卉妞記

    我想每對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對孩子,我們都能給出自己的全部,只為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

    事實上,對父母以德報怨的孩子也不在少數。很多孩子在一定時期會有叛逆心理,作為家長,我們要有耐心引導,積極應對。

    親身經歷是我弟弟高中時期的叛逆。男孩子性格孤僻,不願與家人朋友傾訴,在學校因為老師說話刻薄,與老師發生爭執,最後不願繼續上學,家人實在沒辦法就讓他輟學打工。對父母的話不理不睬,和父母吵架都是家常便飯。那個時候他根本沒考慮過把他養大的父母有多傷心。但是我父母一直沒有放棄他,假裝任由他的叛逆,給他找最累的工作讓他體驗,終於弟弟熬不住打工的苦決定回學校留級繼續唸書,最後一路順利的考上大學,性格也開朗起來。

    其實孩子的叛逆和對父母的以怨報德可以理解成是一時的鬼迷心竅。當他真正成熟懂事後,會明白父母對他的關心和愛護。在那個特殊時期,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的引導,陪伴他走過成長的坎。相信愛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 4 # 玉麟說情感

    我首先是氣憤,然後接受這個現實,接下來是反省自己,最後和孩子來一次心與心的溝通,以求雙方解開心結。

    自己付出全部的愛養大的孩子以怨報德,當然會感到氣憤。可是光氣憤沒有用,說孩子不孝也無濟於事。事情發生了我就接受它。

    我會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不孝?我認為付出的全部的愛,在孩子眼裡是什麼呢?

    也許透過反省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我能找出答案。

    1、我的夫妻關係怎麼樣?

    雖然我們要解決的是親子關係,但夫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同樣重要。

    也許正是夫妻關係出現了問題,給孩子造成了嚴重傷害,而自己卻毫無察覺。

    我會反思我的婚姻中有沒有出現過“末日四騎士”:批評、鄙視、辯護、冷戰;有沒有出現過家庭暴力;有沒有因為孩子的問題吵架?孩子有沒有夾在中間不知所措?

    ……

    2、對孩子付出的真的是愛嗎?還是僅僅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點還是比較容易做到。我要反思的是自己有沒有做到“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我有沒有把自以為好的想法、理念、甚至理想,強加給孩子?其實孩子一點都不喜歡,他只是因為害怕父親的批評責罰,違背自己的初心,幹自己討厭的事。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是不是總忽略他的感受,認為他只要按我自己的要求做就行了?

    他犯錯時,我有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責罰?

    ……

    找出問題所在,尋個適當時機,和孩子來一場心與心的溝通

    透過反省自己,我相信總能找到問題所在。在恰當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談心,說說自己當年的不對,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我的觀念裡沒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我不會在和孩子溝通時用“……但是……”來給自己找藉口,說什麼都是為了你好。不能再這樣忽視孩子的感受。

    我相信這樣的溝通,才算得上誠心誠意,心與心才會有共鳴,彼此的心結才會解開。

    生活中那些鬧僵的家庭,不都是因為覺得自己沒錯,或者錯了也要強行找個理由嗎?

    這樣做不但裡子沒有,面子也不會有。家醜外揚,損傷的只是一個家庭的臉面。找回裡子還得靠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閃婚的後果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