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咖小斐

    星巴克自1999年在國內開設第一家門店,至今約有4000家門店。咖啡類的產品基本涵蓋了目前所有的種類,意式咖啡、手衝咖啡、虹吸咖啡、法壓壺咖啡、冷萃咖啡以及部分門店的特調咖啡(咖啡+茶、咖啡+酒等複合型咖啡飲品)。

    2000年左右,隨著獨立咖啡館的大量崛起,咖啡的製作技術也越來越資料化、精確化、專業化,“精品咖啡”的概念慢慢興起。此時,星巴克咖啡豆品質差、星巴克咖啡喝起來就像喝藥一樣等鄙視星巴克咖啡的話語開始從咖啡圈流傳,甚至在美國出現了“焦巴克”等反抗星巴克咖啡風味的口號。

    星巴克咖啡豆為什麼會被認為不堪?

    1.星巴克絕大部分咖啡豆屬於“商業級別”

    咖啡豆的品質可以分為三大類:精品級別、商業級別與不合格咖啡豆。專業機構會針對咖啡熟豆的杯測風味,給咖啡豆給予相應的分數與等級。

    (1)精品咖啡豆:80.0-100.0分

    “精品級別咖啡豆”,80分以上的咖啡豆位於咖啡豆級別的最頂層,屬於“珍品”級別。產量稀少,但風味絕佳。常用於咖啡師比賽,大多數獨立咖啡館與部分商業連鎖咖啡企業使用。

    (2)商業咖啡豆:50.0-79.9分

    “商業級別的咖啡豆”,69.9分-79.9分是可以出口的商業咖啡豆 。50.0-59.9分雖然也是商業咖啡豆,但只限定於國內使用,不可出口。

    商業級別咖啡豆的產量要比精品咖啡豆的產量高很多,風味沒有精品咖啡豆那麼細緻。常用於連鎖咖啡企業以及部分速溶咖啡企業。

    (3)不合格咖啡豆:50.0分以下

    “不合格咖啡豆”是嚴禁出口以及售賣的,一般多為咖啡農自行飲用。

    記得美國某咖啡機構評測過:星巴克的咖啡豆,絕大多數是位於75-80分之間,部分咖啡豆在80分以上。也就是說:星巴克所使用咖啡豆中,絕大多數屬於商業咖啡中分數較高的咖啡豆,也有少部分使用80分以上的精品咖啡豆。

    星巴克的門店分為四大類:普通門店、手衝門店、臻選門店、烘焙坊,使用的咖啡豆級別也隨之上升。普通門店和手衝門店的數量最多,所使用的咖啡豆級別自然較低;臻選門店數量較多,有一些季節限定的咖啡豆品質還是非常不錯的;烘焙坊目前在北京與上海各有一家,使用的咖啡豆基本都是精品咖啡豆。

    所以,絕大多數消費者接觸的還是普通門店與手衝門店,咖啡豆的品質自然較低。可以去品嚐下烘焙坊的手衝咖啡豆,價格雖然貴,還品質還是不錯的。

    2.星巴克咖啡師普遍專業技能較低

    星巴克的咖啡培訓有自己的一套體系,這套體系與我們常見的SCAA或SCAE咖啡體系是有一些差異的。

    比如:SCAA或SCAE關於手衝咖啡燜蒸的時間,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只是教我們根據咖啡豆的特性,如烘焙程度、烘焙日期、處理方式等進行調整;但星巴克的手衝咖啡,燜蒸永遠只有5秒。

    所以當專業咖啡師看到“五秒燜蒸”時都會認為星巴克的咖啡師不專業,一旦開始認為不對,後續咖啡嚐起來只要稍微有丁點差異,就會認為不好喝,畢竟手藝人都是非常執著的。其實,這是五秒是星巴克咖啡團隊經過大量測試得來的,一是方便咖啡師操作,二是在操作簡單的同時讓咖啡風味變得不那麼差。

    但星巴克的咖啡培訓, 大多數只是簡單地教會你“做什麼、怎麼做”,不會太多去講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一旦受到專業咖啡師的詢問,絕大多數星巴克咖啡師很難做出專業性的回覆。咖啡風味是因人而異的,星巴克也有優秀的咖啡師,但數量真的太少了。

    為什麼星巴克所有門店不使用精品豆?

    既然星巴克有部分門店使用精品咖啡豆,為什麼不更換掉商業咖啡豆,所有門店使用精品咖啡豆呢?

    1.成本較高、咖啡口感匹配度差

    精品咖啡豆與商業咖啡豆之間的價格差異是非常大的。星巴克的濃縮咖啡豆,1公斤成本大約是在30元左右,獨立咖啡館所使用的精品咖啡豆,1公斤成本幾乎都在100元以上。星巴克每年使用的咖啡豆數量巨大,一旦所有商業咖啡豆更換為精品咖啡豆,成本的上升是巨大的。

    星巴克門店是以現磨的意式咖啡為主,也就是加牛奶以及糖漿的混合咖啡,在能品嚐到咖啡的苦味上,還能嚐到牛奶或糖漿的甜度。精品咖啡豆的風味是以優質的酸度與甜度為主 ,一旦加入太多的牛奶和糖漿,只會讓咖啡喝起來淡而無味。

    2.精品咖啡豆產量較少,難以全球供應

    精品咖啡豆每年的產量是非常少的,且每年的產量都會浮動。因為級別越高的咖啡樹,抗病能力越差,面對天災等自然災害產量就會劇減。

    所以,星巴克每年會採購一些產量較大的精品咖啡豆供應全球或某一地區使用,比如季節限定咖啡豆、臻選門店與烘焙坊所使用的絕大多數咖啡豆也是如此。

    進入咖啡行業以來,無論是從專業人士還是消費者口中,經常會聽到“星巴克咖啡很差,太難喝了”之類的話語”,且大多數都不會給你解釋的機會。

    咖啡無論使用哪種咖啡豆、無論使用哪種技術,歸根究底就是一杯飲品。星巴克咖啡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星巴克的咖啡飲品也沒有傳說中那麼難喝。咖啡好不好?決定因素不在於權威評測、不在於專業人士的主管感受等,而是市場,是消費者。

    重視咖啡豆品質以及咖啡師技能的獨立咖啡館“七虧二平一盈利”,但星巴克的生意卻越來越好,門店越開越多,利潤越來越高。

    我想,與其糾結咖啡豆的品質,這才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地方!咖啡館的生存與盈利,最底層的邏輯究竟是什麼?難道僅僅是品牌嗎?

  • 2 # 蔥油餅不帶蔥

    從專業角度來看:星巴克的咖啡確實烘焙過度了

    故意過度烘焙的原因:作為一個外人,可能猜測的原因就是——保證品質統一與標準化;迎合商業化大眾口味的需求

    截至2016年年底,星巴克在中國有2100家門店,全球超過2.5萬家門店。要實現如此規模、全球連鎖的高度一致品牌門店,必須高度標準化。如果單個門店烘焙數款咖啡豆進行售賣,如果有一定咖啡烘焙與萃取能力,可能可以保持均一穩定(只是說可能);但是對於星巴克這樣的規模,食品與快消行業不同於其它跨國連鎖,如果流程、原材料、技術不簡化與磨合到一定程度,根本不大可能進行全球協作並統一品牌標準。

    稍微入門一些咖啡的人應該知道,不同咖啡產國、不同莊園/農場、不同年份、不同採摘季、不同咖啡品種、不同的土壤、不同氣候…一切咖啡從一顆種子,到進入到土壤,到種植方式,到種植期間的氣候因素,到採摘與處理的方式,再到倉儲保管…這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咖啡的品質與風味。而烘焙時生豆的情況,倉儲物流對生豆的影響,烘焙當天的天氣,烘焙師的水平,甚至烘焙當天的烘焙師的情緒,可能都會對最終結果產生影響。這也是我前面說單個門店想保持完全均一標準的可能性“只是說可能”的原因。

    星巴克其實解決了一個很厲害的問題,雖然是採用一個會讓人疑惑的方式。我不信一個世界性的巨頭會比一個只經營了兩三年(久一點可能七八年10年)的咖啡小館所懂的技術要“少”,他們只是更理智地知道什麼更加適合商業實踐。說星巴克咖啡難喝的第三波咖啡人,自己的咖啡也不一定真的很好(不要噴我,只是客觀說實話)。燒焦與夾生或者是寡淡無味,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難喝……我們需要少一點點傲慢。

    其實星巴克的生豆採購系統非常優秀,一次機緣巧合和負責星巴克印度市場的烘焙工廠負責人交流時瞭解到,其實星巴克採購的咖啡生豆品質非常好(相較於速溶與大多數連鎖咖啡館)。有些烘焙基礎的咖啡人應該知道:如果要對一款咖啡生豆進行烘焙,依據咖啡生豆本身的密度與水含量以及其自身特性,我們會採取不同的烘焙方式。而比如說陳豆或者是質量一般的咖啡生豆,普遍水含量或者是密度會相對較低,烘焙的時候回溫點來得很快,升溫也很快,走到最後焦的也會很快。我們在回憶一下星巴克的烘焙程度,黑到那個地步,你用低質量的咖啡生豆試試……很可能不到那個程度就完全成灰了。

    全球,不論是印尼、越南、寮國還是巴西、中南美、非洲採購的咖啡生豆,最終都要烘成一個樣子,而且要可以烘到那個深度,實際操作的時候必須做出重大妥協。這個協作的難度與技術的坎坷,可能只有他們相關內部技術人員能懂吧。凡是大企名企,必有其過人之處。

    再者,大眾咖啡口味目前在剛剛啟蒙階段,在一個增量階段的市場,誰先佔領住一切市場先機誰就是王者。等我們進入存量階段的時候,再來討論什麼是好喝的咖啡吧!~巨頭們其實更懂什麼是好喝的咖啡,雀巢在60年代就贊助植物學家生物學家進行咖啡研究,幾十年來受其資助的學者與研究專案我很難說具體數量,除了咖啡相關的植物理論研究,似乎全球頂尖商學院的學術關聯也不在少數。別以為他們現在賣的產品你不愛就小看他們的實力。他們只是更理性成熟罷了。

    保持謙虛謹慎,不做無知的傲慢偏見者。

    向巨頭致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琦在火箭隊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