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102797

    日本是一個很神奇的名族,可能是因為日本的自然災害。日本人是十分敬畏的,所以可以看出日本的嚴謹,日本是自殺率靠前的國家,每個公司都會發防自殺的小本子,以及24小時的心裡電話和自殺多發地放鏡子。這都是因為日本人認為自殺就可以把這世的罪行全部抵消的錯誤思想,加上前面所說的日本人嚴謹,生活的壓力太大,導致很多人選擇一了百了。這是現代社會日本的態度。在望以前看,在軍國主義籠罩的日本,日本失敗了,大多數都是選擇自殺,因為日本軍人當時已經被軍國主義洗腦,(在我看日本是蠻容易被洗腦的,這可能也與日本人的嚴謹有關吧)日本軍人當時出征的口號不是"勝利"而是"戰死"。日本人認為失敗,逃兵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寧願自殺。

  • 2 # 萬景路萬眼看日本

    要想說清楚這件事兒,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曾經震撼過筆者的例項。

    “今天,各位來賓在百忙之中趕來參加我——金子哲雄的葬儀,在此,深表謝意……”這是在金子哲雄的“通夜”(守靈)上播報的由其本人親自制作的開場白。

    金子哲雄,是活躍於日本平面、立體傳媒的生活情報記者,因患肺癌,於2012年10月2日不治辭世,享年僅41歲。生前,他以在電視、雜誌等傳媒為消費者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訊息、價格等而廣受家庭主婦們歡迎。個人比較喜歡他,不僅僅是因為他那聲情並茂通俗親切而又形象幽默的主持風格,還因為他一直以來那張笑眯眯的面孔,頗有成龍之風的緣故。

    因金子桑英年早逝,日本各大電視臺也反覆播報他辭世前後的訊息。從而也得知了金子桑在被醫生宣告餘命僅剩兩個多月之後的行動,他不是陷於絕望之中,而是冷靜的開始有條不紊的準備自己的後事。據報道,包括遺像、棺槨、靈車、墓地、葬儀地點、祭壇用花甚至告別儀式後的來賓用餐之菜餚內容,都是金子桑一一親自選定的。為了讓自己的葬禮能熱熱鬧鬧,他還決定在現場擺放一臺50英寸的液晶電視,用以回放自己生前錄製的各種節目來活躍氣氛。金子桑除了給妻子留下了情意綿綿的遺書,還在最後的告別文中幽默的結尾道:“請原諒自己過早的利用了‘早期退場制度’而離開,但自己會在天國的‘第二現場’繼續尋找素材以為消費者提供最新生活情報……”云云。看了這些報道,瀕死的金子桑對生命的那份豁達、淡然之胸襟,就不由得讓我們再次體味到了日本人那獨有的生死觀。

    所謂的生死觀,即人對於生與死的看法。日本人稱其為“死生觀”,“死”在“生”之前,似乎就暗示了日本人對生與死的認識之微妙。一般來說,日本人親人過世,我們基本上看不到嚎啕大哭的景象,甚至連落淚的場面都很少見到。葬儀參列者的表情更多的是無奈、達觀和鎮定。這讓重視親情的我們感覺日本人冷酷的簡直就像機器人一樣。其實,日本人之所以在面對死亡時會以這樣一種景象示人,這本源於最初日本人特有的神靈信仰和由其後來衍生出的死生觀。

    首先,由於日本人所處的資源匱乏災害頻發的自然環境,自古以來就讓他們體會著生命之無常。他們認為,大自然中處處存在著神靈,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神靈註定的。而作為人只要敬畏自然,遵崇自然,那麼,死後就能成為神靈。慢慢的,古代日本人就形成了死後能成為高潔、超脫的神靈之認識,並一直延續至今。而且,由此還衍生出了無論好人壞人,只要逝去就都清白了,都能成為神靈的意識。

    其次,村上春樹在其《挪威的森林》中曾反覆重複了“死,並非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的描述。這就與日本佛教的“人死,不過是從一扇門踏入另一扇新生之門”的觀念相吻。其實,日本佛教其他流派也都有類似的表述,比如,淨土宗乾脆就把“人死”視為“宴離穢土,欣求淨土。”的宗教追求。而曹洞宗則教唆信眾“存亡由命。宣揚死的時候要拋棄對生的追求,徹悟死亡。活的時候要為生奉獻一切,每分每秒都要盡力的活好”之信仰與現實相結合的觀念。

    第三,古代日本武士們遵循的“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武士道精神,也本就是將“惜命”視為“恥辱”的。受其影響,日本人還把武士道精神與櫻花的開放謝落相比較。“櫻花七日”,邊開邊落,櫻花那美而易逝的生命意象,生的美麗,死的乾脆的英雄情懷,就與武士道精神相契合,這些也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日本人的死生觀。

    第四,前幾年曾上映了一部轟動一時的電影《入殮師》,這部電影以“死”貫穿始終,突出描寫了生與死的尊嚴,劇本編劇曾引用真正的入殮師所說的“死是一種最高境界的平等,如果不能直面死的話,那麼,也不可能平等的對待生者”來闡述人類應具備的生死觀。個人認為,《入殮師》之所以能獲得大成功,電影中宣揚的死生觀與觀眾潛意識中的死生觀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理由。

    由此,神靈信仰、佛教、文學、電影、武士道以及櫻花等自然、宗教、藝術的各種深層意象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日本人今天獨特的淡漠生死的死生觀。其實,從今天我們推開窗子就能看到的日本墓地與住居為鄰的常態;甚之者,乾脆把親人墳墓,骨灰盒安置在家中與死人共生的現實場景,日本人意識中的生與死之間的距離就已經一目瞭然了。

    因此,死亡不過是生命的正常組成部分。有尊嚴地活著,有尊嚴地死去。然後在生命結束後再踏上另外一段充滿期待的旅途,這才是大多數信奉人死後是有靈魂存在的日本人的普遍認知。透過這些,我們也就大致明白了日本人緣何能淡然面對死亡了。也因此,在《入殮師》的最後一個鏡頭裡,當澡堂老闆山下豔子去世後火化時,在爐子開啟的一瞬間,火光一片中,驀地,燃燒著的棺木轉為水邊百鳥翩然的勃勃景象......哇塞!那邊兒風景貌似還真就有點“獨好”哦。

  • 3 # 萬歲1148858845

    日本人的一生基本上是孤獨寂寞的,雖然強調集團主義但是僅僅是生存層面的而個人內心世界幾乎每個人都是封閉的,無人會對別人甚至是至親開啟心扉,所以所有人都必須也只能自強自立,無論是經濟還是情感,面對死亡只能自己孤獨的面對,恐懼,痛苦,絕望都要在自己心裡隱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6和蘋果6s plus誰更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