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朋友OR大朋友

    視死如生中國自古以來講究“視死如生”,認為人死後會有一個幽冥的世界,如果把死人生前的一切帶到地下,他在陰世間的生活會與生前一樣。 於是考古學家們推測,這些陶製兵馬俑是秦始皇陰間的護衛者,始皇帝並沒有採用活人活馬的生祭,他的護衛軍,是出於能工巧匠的製造。這些秦俑,是秦陵的最後證據麼?

    考古研究表明,這些兵馬俑的製造年代,大約在秦統一全國的公元前221年動工,至公元前209年結束,前後大約歷時10年,需要幾萬工匠共同勞作。 如果說秦始皇帝陵的佈局是模擬當年秦王朝的政治中心、首都咸陽的形制而建造的話,那麼兵馬俑坑則象徵著秦陵的地下王國的軍隊,即一支冥軍! 繼1974年發現一號兵馬俑坑之後,1975年上半年,又先後發現了秦俑二號坑和三號坑。三個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總面積達20000多平方米,內埋陶質兵馬俑7000餘件,木質戰車100餘輛。三個兵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它們既相互分割,自成單元,又緊密相關,渾然一體,共同構成龐大嚴密的地下軍事營壘。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現了銅車馬坑,它與兵馬俑坑東西輝映,成為中國考古界又一個重大的發現。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線等多種機械連線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

    除了三個坑外,還有一個只挖出土擴,沒來得及鋪磚棚木,更沒來得及放入兵馬俑的四號坑。據勘查,四號坑面積4000多平方米。人們雖一般很少提及,但它並非可有可無,因為這四個坑統一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編列體系。三缺一,留下了一個歷史缺憾。

    埋藏著這支冥軍的三個坑各不相同:兵馬俑一號坑似為步兵部隊;二號坑為一個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駕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三號坑似為統帥一、二號坑的指揮機關。

    三個坑共有7000餘件陶俑、100餘乘戰車、400餘匹陶馬和數十萬件兵器。秦陵兵馬陶俑的發現,被國際上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自1975年開始,國家已先後在三個坑上建造展覽大廳,對外公開展出,其中二號坑是邊發掘邊展出。一號坑中的兵馬俑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中,排列著挎箭執矛的銷甲俑和6輛戰車相間的38路面東的縱隊,構成軍陣主體的主力部隊。在主力部隊前面,橫列著三排橫隊,每列有70個戰袍俑,手執管機弓箭,個個氣宇軒昂,組成全陣的前鋒。其他三面,各有一列武士俑,分別面向南、北、西,似是側翼和後衛,以防止敵人從兩翼和背後襲擊。

    秦兵馬俑大小皆模擬人、真馬製成。武士俑高1.8米,面目各異,神態威嚴,依服飾、胃甲和排列位置可以分為將軍、軍吏、材官、射土、驍土、伍卒等多種,還有二號坑中獨有的跪射俑、鞍馬騎兵俑,這些都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出土武器更令人驚奇,這些經鉻化處理的青銅兵器,至今仍寒光閃閃,鋒利如新。青銅兵器的鉻化處理,證明了中國這一工藝比1937年德國作為發明專利而創造的工藝技術提前了2100多年。

    此外館中還展示了陵旁出土的兩組銅車馬,每組有車一輛,馬四匹,車蓋華麗,車窗為鏤空雕,鞍轡上有金銀錯紋飾。每輛車各有一名馭手俑,實為秦代藝術珍品。

    然而兵馬俑的重見天日卻為人們又帶來了一團迷霧,秦始皇為什麼要用那麼多的泥人泥馬來陪葬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實質上是按古代禮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因為秦始皇即位後,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當時他率領千軍萬馬南征北戰,從而併吞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來陪葬似乎是一種必然。

    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在具體問題上觀點又不一致。

    第一種觀點認為,秦俑坑出土的這支秦代軍隊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建立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徵;秦俑坑大批兵馬俑的軍事陣容,正是秦始皇統治下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形象記錄。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它是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

    第二種觀點認為,秦兵馬俑坑象徵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一號兵馬俑軍陣為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的二號兵馬俑坑為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當為四號坑,即擬議中的中軍,三號兵馬俑坑是統帥右、左、中三軍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徵著屯兵的壁壘。三軍拱衛京師,是秦始皇希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一統江山的反映。

    第三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乃一項未竟工程,全部建成應有50000兵馬俑。這個龐大的軍陣按前、後、左、右、中配置兵力,實為秦代“乘之”所演習的八種陣法申最基本的陣法方陣。方陣陣法的特點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軍兵精而少,接敵的外圍四隊兵力較多。秦俑軍陣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陣法來配置兵力的。

    第四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三坑,不是象徵左、中、右三軍,而是反映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號坑絕非人們通常說的指揮部,它應該是象徵郎中令統領的宮廷侍衛郎衛;一號坑是反映衛尉統轄的宮城衛士,或稱之為南軍;二號坑是反映中尉統領的京師屯戍兵,可稱之為北軍。

    對於三號坑,有人認為是軍伍社宗,是用來進行軍祭的,是作為在軍祭祖的物件的社主和遷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

    對於二號坑,有人提出是四獸陣,即彎兵陣為朱鳥陣,戰車、步兵、騎兵混合陣為玄武陣,騎兵戰車組成的陣為青龍陣,戰車陣為白虎陣。

    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為《尉緩子》所云的“常陣”;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就是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究竟建造兵馬俑軍陣是出於何種目的,一時還無法確證,但從目前對秦代的軍制研究成果來看,第二、三種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選衣服應該怎麼搭配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