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吳三桂這個人反覆無常,為了奪取平西王的爵位,吳三桂帶兵衝入緬甸,將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給抓了回來處死了,後來他居然還聲稱自己要反清復明,這臉皮當真是比城牆還要厚實了。

    那些真正想要反清復明的人,壓根就沒有響應他,響應他的人,全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這一夥人其實就是一幫不團結的大雜燴,根本就成不了氣候。

    康熙稍微用了一點分化的計策,立刻就把吳三桂集團給搞得分崩離析了,所以說吳三桂的滅亡,是從內部開始的。

    這天吳三桂把幾個老朋友叫到一起開了個大會。

    吳三桂第一個發言:康熙這個癟犢子,毛還沒長齊就打算對咱們哥幾個動手了,我把話撂在這兒,我要反清復明了!

    這底下的人聽了一個個都面面相覷,廣東的尚可喜快老死了,他捋捋鬍鬚心想:你可真有臉,我這把老骨頭都替你害臊。

    福建的耿精忠心想:這可真及時,早就想著搶浙江的地盤了,一直沒好意思開口,老哥你一動手,我第一個跟著!

    陝西的王輔臣表示:這玩意兒風險好像有點高了,我最近看大盤,似乎行情不好,我還是先持幣觀望,等您老的利好訊息再說。

    臺灣的鄭經笑彎了腰,他是所有藩王裡面,唯一一個沒有剃頭髮的。但是他高興的不是復明,而是終於有機會可以打回福建了。

    另外廣西的孫延齡,這小子是孔有德的女婿,他娶了孔四貞為妻,享受著孔有德留下的世襲待遇。他也想分一杯羹,但是你小子幾斤幾兩你自己不知道?

    這幫人一個個都是心懷鬼胎,沒有哪個是真正想要反清復明的。尤其是帶頭大哥吳三桂,更是個徹頭徹尾的混蛋,這種組合怎麼可能獲得勝利呢?

    吳三桂的軍隊,一沒有打過長江,二沒有攻佔南京。

    太平天國我們都知道,他們最初的實力,遠遠沒有吳三桂強。但是人家打下了半壁江山,為什麼?因為戰略方針對。

    一方面太平軍直奔南方的大本營南京而來,在這裡建都以後,雖然沒打下整個南方,卻控制了江南賦稅重地,因此給了清政府極大的打擊。另一方面,他們也曾經嘗試著北伐,雖然失敗了,可是戰略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反觀吳三桂,這哥們在哪兒建都你們知道嗎?湖南衡陽。這地方啥時候做過都城呢?幾乎是沒有。倒不是說衡陽這個地方不好,只是說這個地方對南方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弱了。

    吳三桂是走到這兒以後,他就不想走了,最起碼也得去武漢這樣的城市建都吧?一方面可以與清朝隔江相望,另一方面可以擴大自己在南方的影響力。

    吳三桂的軍隊一直在南方徘徊,從來沒有想著北伐,這就非常尷尬了。清政府的核心力量都在北方,你連人家的毛都沒摸著,又談什麼反清復明呢?

    吳三桂晚年自己稱帝,復明只是假象。

    時間是戳破一切最好的辦法,吳三桂起義之初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想要騙取一幫懷念明朝的人前來效力。

    這雖然也是一個好辦法,可是吳三桂自立為周王,周王是一字王,地位比平西王這種二字王要高,因此不少人持有懷疑態度。

    事情還沒辦成功,你就加封自己為一字王,事情辦成了,那你還不是一步登天直接稱帝嗎?為此很多仁人志士,不願意跟吳三桂同流合汙。

    吳三桂自己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壓根就沒指望盟友們能夠鼎力相助。孫延齡本來打算支援吳三桂的,可是他媳婦兒不答應,這麼一鬧吳三桂反而偷襲佔領了廣西。

    這件事對吳三桂聯盟的影響非常大,原來大家認為吳三桂好歹能夠共患難,沒想到吳三桂還沒成功,就先把隊友給坑了。

    是歲,三桂年六十有七,兵興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竊號自娛。其下爭勸進,遂以三月朔稱帝,改元昭武,以衡州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諸將,首國公,次郡公,亞以侯、伯。---《清史稿》

    到了吳三桂老得不行的時候,他覺得再不做個皇帝,似乎有點來不及了。為此他建立了周王朝,自稱為皇帝。

    短短几十天以後,吳三桂就掛了。他臨終前還不忘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吳世璠,他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夠延續,豈不知最好的機會已經被他給浪費了。

    康熙採取了邊打邊分化的策略。

    康熙這邊一開始還是比較慌的,因為不知道吳三桂能夠聯合那麼多力量。可是他立刻制定了分化的策略以後,瞬間就不慌了。

    三桂反,命仍留鎮,召一炳還。三桂以書招精忠,精忠與籓下都統馬九玉,總兵曾養性、江元勳,參領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王振邦、蔣得鋐等謀應三桂,獨九玉以為不可,養性等皆贊之。---《清史稿》

    比如說對王輔臣,那就是一邊打一邊安撫,最後王輔臣繳械投降。對尚之信也是一樣,尚之信他爹尚可喜一直不肯反叛清朝,因此尚之信發動兵變逼死了尚可喜,響應吳三桂的號召。

    可是這哥們經不起康熙的分化策略,在一番外交辭令的誘惑下,尚之信開始處於觀望狀態,既不跟著吳三桂鬧,又不跟著康熙對付吳三桂。

    這是最好的狀態,康熙正是把握住了這幫人的這些心思,所以他才能如魚得水一般地對付三藩之亂。

    總結:大廈往往都是從內部倒塌的。

    其實我們回顧歷朝歷代的滅亡,幾乎全部都是內部原因導致的。比如說明朝的滅亡,那是因為地方軍閥不願意聽從崇禎的調遣了。清朝的滅亡可不是因為辛亥革命,而是因為袁世凱反叛了清廷。

    就算是宋朝,其實也不都是因為元朝的強盛而滅亡的。有宋度宗這種昏君,加上賈似道這種佞臣,不滅亡也就怪了。

    因此吳三桂集團的滅亡,主要也是內部原因。康熙只是利用了這些人的心思,因此才會獲得勝利。

    參考資料:《清史稿》

  • 2 # geekious

    吳三桂早年山海關靠投靠滿清 後才得平西王爵位,入緬甸擒殺永曆皇帝 鎮守雲南。起兵有什麼合法性可言?人們根本不信吳三桂是為了恢復漢家天下而起義。只是世鎮雲南而不得以的造反。各路藩王心懷鬼胎 加之年齡又大了造反沒成功自己先死了。

  • 3 # 用心學歷史

    佔盡優勢的吳三桂為何會敗給年幼的康熙?這個問題有幾個地方要關注,一個就是吳三桂是不是佔盡優勢?康熙是否年幼?當然,結果肯定是吳三桂敗給了康熙,但如何白的呢?我覺得可以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三藩之亂”是怎麼回事?

    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三個人,都是在大清朝建立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三漢人降將,吳三桂更是一路追到緬甸,幹掉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南明永曆帝。清朝由於八旗兵馬不足以鎮守南方,所以由這三個藩王統領部隊鎮守,吳三桂守雲南、尚可喜守廣東、耿精忠駐守福建。三藩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甚大,遠超過當地地方官員,並可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等。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

    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使三藩所轄的地方逐漸弱化清朝中央控制,並且後期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康熙帝親政數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鎮之得失,曾說:"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作為奮發有為,想要建功立業、開疆拓土的康熙大帝,甚至歷代藩王禍患,自然容不得三藩肆意發展壯大,必定與處置而後快。

    1673年(康熙十二年),康熙帝考慮到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之利;又以為吳三桂之子,耿精忠諸弟都宿衛京師,諒吳、耿二人不能發動變亂,遂下詔裁撤三藩。同年,吳三桂起兵叛亂,三藩之亂開始,至1681年吳世璠自殺,清軍進入昆明,三藩之亂歷時八年。

    然後,我們看一看起兵之時雙方情況是怎麼樣的?

    吳三桂在1673年起兵之時已經是花甲之年,60歲了。從遼東征戰到雲南,從1659年在雲南開藩設府,已有14年時間。當時,吳三國獲清廷准予便宜行事,節制雲、貴,後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加之另外兩位藩王的勢力範圍福建、廣東。的確勢力壯大。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但是,即使如此,吳三桂並不佔據絕對的優勢,更不要說佔盡優勢。

    第一,區域不佔優勢。即使是雲貴、四川、湖廣、福建全在其勢力範圍,但清朝佔據著北方各省,東北全境、包括外蒙古在內的蒙古、新疆、西藏,還有靠近南方的江蘇、安徽等地。無論是區域面積、戰略縱深、人口資源、經濟財富,都要遠遠超過吳三桂佔據的各省。在綜合實力上,吳三桂就不佔優勢。

    第二、軍事上不佔優勢。吳三桂起兵之初,精兵強將,合兵一處,打的滿清措手不及,但隨著地方遠大,兵力約分散,且補給變得更困難,消耗也邊大。自古以來,以北攻難,都市居高臨下,而從南向北,則是佯攻。加上北方善於騎兵團作戰,南方更是不及。而滿清地廣物博,補給充足,兵源不斷。且清朝掌握有滿蒙八旗騎兵。所以隨著時間推移,軍事上的優勢也會逆轉。

    第三、政治上不佔優勢。清朝雖是少數民族統治,但是歷經順治朝和康熙十多年統治,已經逐漸得到認可。且清朝入主中原後,雖然採取強力的民族政策,但也積極融入漢文化,開設科舉考試,設定六部百官,推崇儒家文化等,已經逐漸演變成了正統朝廷。國家基本趨於穩定,百姓逐步開始安居樂業,自然不願意再投入到戰火之後。而吳三桂,引兵入京,橫掃天下,撲滅了多少反清勢力?甚至親手殺死了明朝最後的皇帝。現在天下都已經大定了,又因為一己私慾挑起戰火,即使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又有誰願意死心塌地追隨呢?

    第四、內部團結上不佔優勢。清朝作為一個國家,體制機制相對健全,戰時動員要容易得多,且對部隊和將領的控制要明確強勢很多,且康熙採取了一切措施團結了可以團結的所有力量。但我們看吳三桂呢,另兩個藩王都不說了,陝西王輔臣是處於觀望狀態,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

    我們再看一看,康熙是什麼樣呢?康熙帝8歲登基,在1667年14歲時親政,1669年除掉鰲拜。1673年吳三桂起兵之時,康熙20歲,雖然年輕,但已經親政6年,最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不能用年少的判斷是否就沒有平定叛亂的能力了。秦始皇二十一歲親自執政便平定嫪毐叛亂,然後獨掌朝綱,一統河山?

    所以,我覺得吳三桂並不佔盡優勢,康熙帝也不年幼。那他是如何戰敗的呢?我們再來看看!

    其實,吳三桂如我前面所分析,失敗是十有八九的事。但具體下來,應該還有這幾點:

    一是陝西提督王輔臣反叛。吳三桂起兵之後一直盼望西北能開闢新戰場,他把這一希望寄託在自己的老部下陝西提督王輔臣身上。哪知王輔臣不念舊情,既不反叛朝廷,也不支援吳三桂,而是觀望,想漁翁得利。當然,後面又被朝廷逼反了,但又很快被滅了。

    二是戰略上失誤。在起兵之初,佔了長江以南大半的大好形勢下,吳三桂卻犯了戰略性的錯誤,他飲馬長江,本當痛飲黃龍,直搗京師,吳三桂卻不過長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個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時機。吳三桂的謀士劉玄初在重要時候寫了封信,勸其渡江北上,他卻無動於衷,逗留觀望,企圖與清廷分長江而治。缺少進取精神,是吳三桂最後失敗的重要原因,歷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當然,他可能卻是是年紀太大了,開始也只是想世代鎮守雲南,可能已經沒有當初的雄心了!

    三是盲目稱帝。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可能年老的吳三桂也是失望了,居然悍然稱帝,更是導致其勢力分崩離析,而他也在四面楚歌,憂慮重重中逝去。

    衝冠一怒為紅顏!成王敗寇,具成塵土!歷史已然遠去,故事還在世間。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吳三桂敗了,雖然對他是個悲劇的結果,但對於國家,未必不是好事,最起碼國家變得統一穩定。

      

  • 4 # 像一陣風吹

    1、三藩內部矛盾重重,雖然起兵,但是大家目的不完全相同。尚可喜反清不堅定,時降時叛,耿精忠樂於進攻浙江還被鄭經在後面騷擾。三藩沒有統一的號令,互不統屬,沒有強有力的進攻計劃方案難以形成合力,吳三桂對另外的二藩掌控力有限。

    2、三藩叛亂時吳三桂畢竟年紀大了,康熙年紀雖輕但是有孝莊太后和一眾大臣輔佐,滿八旗餘威尚在,熬時間吳三桂熬不過的。

    3、三藩叛亂初期聲勢浩大,佔領不少地區,這些地區經濟大都欠發達。但是康熙皇帝很快穩住陣腳,重用漢勇,再加上江南賦稅區基本在手,以天下財政和大部分地盤敵一隅是沒有問題的。

    4、清朝統一天下後,人心思安。吳三桂發動戰爭,百姓支援地不多。再加上吳三桂只有一個‘反清復明’很籠統的口號,後來又自己稱帝,人心盡失,很快失去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頂格申購需配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