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事兒有毒

    人的野心是一步一步積累的。最開始努爾哈赤理論上是明李成梁的手下。隨著實力的增加,還有明朝內憂的加劇,萬曆年間抗倭援朝後雖然勝利但也付出了代價,遼東實力的不穩定才慢慢滋生了“獨立”的心。後金到清已有四個階段,第一 七大恨公然獨立。第二正是自知一域難抗中原(重蹈蜀漢覆轍)才主動向明朝示好,想政治上得到承認第三。後來李自成張獻忠崛起,在中原攻城略地,清軍也不敢主動進攻山海關。第四階段是李自成已經打下北京立足不穩又發生了吳三桂主動邀請清軍“平叛”才有了清軍一鼓作氣入主中原。。

  • 2 # 網言軍事

    後金-清朝與明帝國爭奪天下哪裡是什麼膽量問題啊,分明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罷了。

    史學界普遍認為1636年皇太極在得到“傳國玉璽”後改國號為“大清”,是後金統治集團做出“入關爭天下”重大戰略決策的標誌。而如果從1583年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算起,到此時已過去半個多世紀,可見後金對明戰略的演化過程是多麼漫長。

    實際上,努爾哈赤最初起兵攻打同族仇敵尼堪外蘭,明軍基本上屬於“作壁上觀+聽之任之”,至多抽冷子拉個偏架,根本沒把力量還很弱小的他看做多嚴重的威脅。當時鎮守遼東的明將李成梁扶持、放任努爾哈赤做大,也不過是重複之前明朝在當地的一貫做法,為的是平衡海西女真的力量。

    但是,萬曆三大徵(1592至1600年)嚴重損耗了明朝國力,史載3次用兵耗銀高達1160萬兩,差不多是當時明朝3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時間也恰恰是明朝對努爾哈赤放鬆警惕和管控(當然也是因為明朝被牽制到別的戰場上)導致其迅速崛起的關鍵時期——1593年努爾哈赤大敗9部聯軍,為統一女真奠定了勝利基礎。而且,這一階段努爾哈赤仍對明廷表示臣服(1601年他還專程去北京朝貢),就算他是在玩緩兵計,也至少說明其還不敢跟明朝徹底撕破臉。

    1613年和1615年,明軍2次武力干涉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行動,後者都沒敢找茬。直到1618年,已控制女真大部、羽翼漸豐的努爾哈赤才打出“七大恨”討明檄文,開始真刀真槍地跟明朝分庭抗禮。但問題在於——努爾哈赤到去世也沒將國策定為“逐鹿中原”。

    據《八旗通志》《太宗實錄》等史料記載,直到皇太極上臺近10年後與群臣商討伐明策略和目標時,大家基本上就是3類看法——繼續養精蓄銳,伐明之事暫緩;攻佔山海關、大同,相近控制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入關後搶掠一通就退回關外。也就是說,滿清權貴直到距離明朝滅亡只有10年光景之際,仍無人敢輕言“奪取朱明王朝的天下”。

    事實也是如此,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煤山自縊的訊息傳到關外後,攝政王多爾袞才下定決心孤注一擲,集中八旗軍全部力量入關與農民軍爭天下。有意思的是,入關近40年後,清廷對奪取天下、統一中原的意志仍不夠堅定,這裡僅舉2個例子——抗清名將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後,清朝君臣就冒出了捨棄湘、粵、桂、贛、川、滇、黔7省與南明媾和的想法。還有一次是吳三桂為首的三藩起兵叛亂後,清廷私下都準備退回關外了。

    至於李定國、吳三桂為啥沒能取得最終勝利,原因大夥都懂的——可見,並非是後金-清朝膽子有多大,而實在是他們的對手太不善於把握戰機了。

  • 3 # 共跳滴水線子

    滿清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的寄生蟲朝代,明朝在衰落時期都無法滅掉明朝,直到李自成滅明吳三桂引進關內中原極度虛弱的情況下靠屠殺中原各族老百姓穩固了政權,最後在世界的藐視下以東亞病夫劣等民族的形象無恥滅亡,甚至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抗日戰爭時期投靠倭寇建立偽滿洲國繼續他們的罪孽,這個寄生蟲朝代把中華民族領先世界幾千年的文明毀滅了,所以只要是粉飾滿清這個寄生蟲朝代的就是無恥反漢的滿遺鼠輩

  • 4 # 錢眼看人

    毛病都是自己折騰出來的。

    說穿了就是四個字:養寇自肥。

    李成梁時代,就在養努爾哈赤。

    李成梁掌握遼東幾十年,形成一股地方勢力,李成梁老死,當地勢力就用努爾哈赤當刀子剷除外來勢力,所以努爾哈赤大戰薩爾滸,大獲全勝。

    然後當地勢力幻想努爾哈赤和明王朝議和,把勝利成果合法化,努爾哈赤當藩王,當地勢力在後金和明王朝之間兩頭得利――就象宣德年間安南獨立那樣。

    只不過遼東當地勢力計算錯誤,明王朝官僚勢力以遼東戰事為藉口,加徵鉅額遼餉,然後勾結遼西將門集團每年瓜分近六百萬遼餉。

    在明王朝的打擊下,尤其是在東江登萊兩軍的海上游擊戰襲擊下,後金疲於奔命,遼東漢民激烈反抗,後金連年饑荒,糧食賣毒品價,經濟已經崩潰。

    這時,遼餉利益集團的利益代言人袁崇煥故意養寇自肥,暗中放水,先是經濟制裁蒙古林丹汗和哈喇慎各部,壓縮明蒙貿易份額,導致蒙古各部為少量貨物內訌,最終哈喇慎各部投降後金,然後後金帶領哈喇慎各部擊敗林丹汗。

    與此同時袁崇煥帶頭鼓吹移鎮,削弱東江鎮,東江鎮糧食供應在天啟六年就被拖延,出現嚴重饑荒,袁崇煥就派自己的親信徐敷奏去策反旅順軍民叛逃遼西。

    緊接著,後金就趁東江被削弱的機會進攻東江鎮,打了毛文龍一個措手不及,東江鎮重要基地鐵山被後金攻佔,毛文龍的老窩雲從島因為當時處於嚴冬,海面結冰封凍,暴露在後金兵鋒之下。

    可以說袁崇煥的謀劃在天啟七年初就差點成功,只是當時多變的氣候給袁崇煥和後金開了個大玩笑,眼看後金就能跨過結冰的海面進攻雲從島,關鍵時候海上鬧出“黑龍”,按史料描述應該是龍捲風,所過之處一片狼藉,原本封凍的冰面破解,毛文龍的雲從島因此逃過一劫。後金被迫放棄消滅毛文龍,轉攻北韓搶劫糧食度過饑荒,毛文龍得到了寶貴的時間調整部署抽調兵力頻繁襲擊後金軍的後勤線。

    之後的寧錦“大捷”,後金再次從遼西搶到大量糧食度過饑荒,當時明方史料記載“奴營沙鍋中率存漕米飯,此人之所共知也”。

    袁崇煥崇禎年平臺詐騙成功後繼續養寇自肥,毛文龍被其謀殺,薊鎮長城沿線瞭望臺的臺兵被袁崇煥以“汰兵”為藉口裁撤,薊鎮預警體系被袁崇煥故意弄瞎。

    可以說,後金能夠來北京二環外旅遊,幾乎所有條件,都是遼餉斧拜集團的利益代言人袁崇煥創造的,可以說,沒有袁崇煥,就沒有犬清國。

  • 5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首先,明朝很強大嗎?

    其次,後金真的很弱嗎?

    最後,打明朝還需要“壯膽”嗎?

    很多人說起明朝,總是一口一個“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邁,殊不知,明朝從未有這些人吹噓地這麼強!

    而且17世紀的明朝早已病入膏肓,對周邊國家和民族的碾壓性優勢早已不復存在。這樣的王朝,不用借努爾哈赤幾個膽子,他就敢於和明朝拼殺!

    所以,我們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明朝很弱

    明朝的國力衰落,從嘉靖年間開始;國土的收縮,則從明宣宗時期就開始了。

    國土收縮帶來的麻煩是巨大的,因為明朝的後退,不僅導致好不容易打下的國土被放棄,更導致被放棄的土地上重新崛起新的勢力,威脅明朝的安全。

    明朝放棄開平衛、東勝衛、大寧衛等的弊端就很快顯現了出來,蒙古部落趁勢南下,壓到長城一線,北京成為抗敵一線,明朝不得不“天子守國門”。

    明宣宗時候,交趾、奴兒干都司被放棄;明代宗時期,河套被蒙古侵佔;嘉靖時期,明朝退守嘉峪關,從此明朝國土只剩下兩京一十三省。

    因為大量土地被放棄,明朝失去了大量的國土縱深,這意味著在受到外來勢力的衝擊時,明朝將退無可退。另外,由於失地上崛起了很多勢力,導致明朝疲於奔命,難以應付,極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國力!

    再加上明朝中期以後,文官勢力當國,朝堂內訌不止,更無精力向外開拓。

    到明朝後期,由明宣宗精心設計的宦權和相權相互制衡的體系開始走向成熟,但是其代價即使皇帝廢了,國家也快廢了。

    這樣的國家,如同一座搖搖欲墜的樓房,一陣風就可以把它吹倒!

    2、後金很強

    很多人說沒有吳三桂,清朝就是再有20年也打不進來!他們的依據是此時的明朝人數超過一個億,兵力更是超過清朝好幾倍,要啃下明朝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然後,清朝圓夢了,明朝夢碎了!

    後金真的很弱嗎?當然不是,努爾哈赤在1601年的時候就創立了四旗,在1615年又增加四旗創立了八旗。這說明後金不但沒有被東北的冰天雪地打倒,反而是越來越強了!

    到1636年,皇太極改組八旗,增加了蒙古軍;1642年,繼續增加漢軍,從此八旗成為囊括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的最強軍事組織!

    從八旗的生命力我們就能看出,後金雖然開局很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實力在迅速擴大,和明朝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而明朝,除了1618年那場薩爾滸之戰,對於後金就再也沒有過主動進攻的記錄!

    後金崛起的長白山地區,是明朝國土之外很遠的地區,明軍根本難以到達,這決定了即使明朝大軍來攻,努爾哈赤打不贏薩爾滸之戰,也能夠逍遙地退到更北的黑龍江。而明朝卻因為氣候的寒冷以及補給線的延長而不得不停下腳步!

    所以,佔據地理優勢的後金是殺不完的!明朝只能看著他們一步步壯大,然後,消滅自己!

    3、打仗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後金之所以敢於和明朝開戰,就因為後金是早上八九點的太陽,而明朝則是日薄西山!

    一般而言,王朝初創時,大家熱情高,鬥志昂揚,所以戰鬥力強悍!而到了王朝末期,因為條件好了,大家基本願意沉醉在溫柔鄉,不願意喊打喊殺,所以戰鬥力弱雞!

    後金進攻明朝,除了敢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戰爭對於後金而言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此時的明朝,雖然戰鬥力不行,但是相比於深山老林裡打獵的女真人來說絕對是富裕人家,所以只要進攻明朝,總能搶到一些東西。

    不走空趟是女真人的風格,也讓女真人獲利良多。

    反正自己已經是赤貧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搶到了就是賺了。而明朝要是選擇和後金開戰,卻需要徵調大量計程車兵,準備大量的糧草。對他們而言,打仗是穩賠不賺的買賣。

    兩相對比,就知道為什麼後金越打越猛,而大明越打越萌了,賠本的買賣誰幹啊!

    正因為如此,所以,後金有這樣的膽量和勇氣從明朝身上啃咬嗎,所以後金越來越強!

    而明朝因為後金以及其他政權的輪番攻擊,早已疲憊不堪,顧此失彼,自然就越來越弱!

    所以後金打明朝,那是真正的發家之路!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朝文社

    說實話,在跟明朝打仗這事上,雖說明朝連連敗退,雖說清朝開國後的各類史料,常大肆渲染後金開國者們的“雄才大略”。但事實上,當時的後金,還真沒多大“膽量”。

    就以建立後金的努爾哈赤來說,雖然他準備造反和下定決心造反,都用了很多年。而且造反的時候,還特意釋出了著名的“七大恨”檄文。但就是這看似跟明朝勢不兩立的“七大恨”裡,其實滿篇都是委屈,尤其是第七條,認為大明是天下共主,卻總是偏袒葉赫部欺負我,所以我才造了反。

    帶著這種委屈撕破臉的努爾哈赤,在明朝集結重兵發動薩爾滸之戰前,也曾找明朝喊話開條件:不打也可以,大明朝要封我為王,給我三千匹綢緞三百兩黃金。當時的努爾哈赤,漫天要價也就要到這個地步,也自然被大明朝甩甩手拒絕。但沒想到明軍當時,實在是坑到家,薩爾滸之戰稀里嘩啦,然後好不容易有點起色,能打仗的熊廷弼又被自己人坑死,前線稀里嘩啦,遼寧瀋陽廣寧全丟光。本來只想要三百兩黃金的努爾哈赤,反而把遼東都摟了。

    所以說,後金能鬧這麼大動靜,絕不是因為膽量大,而是明朝自己太不爭氣。

    甚至,哪怕後來皇太極把“後金”變成“大清朝”,且在崇禎年間屢屢破關南下時,當時清王朝的膽量,其實也沒多大。反而議和的積極性是越發高漲。以皇太極給北韓國王書信裡的話說:“朕意欲成和事,共享太平之福”。所以明朝崇禎年間,明清雙方曾兩次議和,且終於在明朝崇禎十五年達成協議:明朝每年給清朝百萬白銀和千兩黃金,清朝每年給明朝千張貂皮千斤人參,並且在連山一帶開設互市。

    這個協議達成的時間,是明朝崇禎十五年,當時明朝松錦戰役慘敗,內地李自成農民軍瘋起,正需要時間來平定內亂。達成這個協議,暫時安下東北一頭,正可以騰出手來挽救危局。可滿朝明朝昏聵的朝臣們,當時卻全無這個覺悟,一聽議和就炸了鍋,反對聲洶湧而來。嚇得不敢擔責的崇禎皇帝,竟全然否認已達成協議,反而把主持議和的陳新甲推出來頂包。結果陳新甲含冤被殺,議和?當然是不了了之。

    於是,本可提前從兩線作戰泥潭抽身的明王朝,這下徹底陷了進去,終於在兩年之後,被李自成一腳踹開了北京城。不敢擔責的崇禎皇帝悲憤自殺,而當年反對議和的明朝各位“愛國大臣”呢?卻是毫無壓力,腳底抹油去找李自成賣身投靠。

    更可笑的是,在南京重建明王朝的南明小朝廷,在李自成兵敗,清軍大舉破關南下後,倒是真心實意要“議和”了。當年那些怒罵議和,滿嘴標榜愛國的東林復社精英們,“議和”的呼聲震天響,各個喊著借清軍幫助剿滅農民軍。待到清軍打來後,又各個做帶路黨,毫無壓力賣大明。

    以這個意義說,明朝滅亡,哪裡是因為後金(清朝)膽子大?分明是自作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籃球要練哪些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