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木土

    孩子由於自身處於價值觀構造階段,因此受環境影響較多;

    來自父母、老師、同學,能讓孩子坦然面對輸贏,父母首先就不能夠太在意,父母的表現最直接的影響孩子的思維形成,在孩子的意識形成階段,會有潛意識層的預設,父母所做的就是對的,他們缺乏判斷力。

    父母首先能夠做到自身作則,其次開始諄諄善導,父母需要擁有足夠的耐心,不斷的去學習,在傳遞給孩子正確價值觀的時候,需要良好的方式。

    最好的教授,就是在每一次孩子面對輸贏的時候,在多次的指導下,孩子會逐漸淡化輸贏在心裡的重要性,更能抱著平常心面對。

    但目前較大的困難是較多父母自身認知不足,卻還在教導孩子,實在可笑和愚昧,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榜樣。

    在學校中,老師和同學是最好的實踐,每一次考試也是最真實的演練,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過程,父母需要清晰的邏輯,良好的三觀,足夠的耐心。

    這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就會淡然自若~

  • 2 # 惜情惜緣惜福

    孩子好勝心強是好事,在如今這個社會孩子帶點狼性才能夠更好的立足於社會獲得更大的成功。狼子野心嘛,有狼性的孩子更具合作精神與開拓能力野心勃勃……

    但是這個度得把握好。這個就得父母正確的引導,比如說可以在跟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或者一起下象棋圍棋,即可開啟智力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又可以訓練孩子的耐心。且孩子輸了你還可以抓住時機給他正確的引導。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寶貝,即使輸了沒關係,勝敗乃兵家常事。做競賽性遊戲有贏也有輸,能贏固然很好,輸了也沒有關係,只要進了最大努力就行,而且認輸並不是服輸。認輸只是承認自己當時不如別人,但並不意味著自己甘願一直不如別人;輸了之後,要認真分析原因所在,以便進一步學習、提高,爭取下一次能贏呀。

  • 3 # 親子溝通如何說

    孩子遇事不爭不搶,對成績排名無感,我們擔心他們在社會上受欺負,不能適應競爭,不上進;

    孩子爭強好勝呢?我們又擔心他們得失心太重,受不起挫折,或怕他們被更厲害的人收拾,吃虧;

    兩類家長的困惑放一塊兒看,頗有戲劇性:我們到底是要什麼樣的孩子才滿意?得是該爭要爭,該退就退的全能型選手才行啊。(題外話一句,請問,你自己能做到嗎?)

    帶著對自己期待的審視,我們還是可以看看,如何給孩子傳遞我們認為更適合的態度,一句古話算是描述出了理想之狀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譯出來就是:希望孩子在輸贏之時,不要情緒波動太大,導致行為失常。

    我的建議是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一層意思當然就是大家理解的,你自己在面對輸贏時,用怎樣的情緒和態度去對待。

    別隻想著是事業上的競爭,其實孩子更多能觀察到的是你在家庭中的表現:和親人之間的溝通,爭執;與孩子有衝突時如何處理,背後可不都是蘊含著“輸贏”的嗎?一個在家裡事事要做主,不允許其他人有意見;當孩子不聽話,用盡手段也要讓他屈服的父母,怎麼可能養出一個能正確對待輸贏的孩子呢?

    另一層意思是,當孩子面對輸贏時,你作為父母又在做什麼:贏了就四處宣揚,見人就說,給予各種物質獎勵;輸了只顧著讓孩子總結教訓,要求他忍住眼淚,堅強面對?如果你是這麼迴應的,其實你也在明確地向孩子傳遞一個資訊:我很在乎你的輸贏,我遇到勝利就很歡喜,遇到失敗我也很窩火。

    所以,你看,說到底,還是先把自己和輸贏的關係捋順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 4 # 教育秀秀看

    每一個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狀況,每一個孩子從小的時候內心感覺就是完美型的,比如兩歲的孩子可能因為蘋果被人咬一口變得不完美而拒絕吃這個蘋果。

    那麼孩子進入小學以後初期依然是想要一種完美的狀態,覺得自己學什麼都應該得到第一,並且在入小學之前的六年期間我們很多的家庭以及幼兒園的老師對孩子的誇獎也不正確,“你最棒”“你真好”這樣的語言傳遞給孩子的資訊就是他應該做什麼都最好,可是慢慢的當孩子進入小學以後他發現在一個班級裡,雖然他已經很好,但是他不能是最好的,於是乎就出現了完美心態的落差感。

    我們要讓孩子慢慢的學會面對輸贏,學會接納。比如孩子考試沒有得到一百分,我們應該教孩子接受,讓孩子從內心接受考試成績只是階段學習水平的檢驗,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面能力,之後帶著孩子分析卷子,與孩子一起找到不足,引導孩子改正。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透過遊戲讓孩子慢慢接受輸和贏,比如下棋,就算孩子輸了會哭會鬧,也應該告知他,你可以哭可以鬧,但是這一盤棋你輸了,哭一會兒你可以接著跟我下棋,我會告訴你一些下棋技巧,你可能會贏。

    這些帶有競技類的遊戲能讓孩子慢慢體會,他需要面對會輸也會贏的可能。這樣他才能有一個極好的、積極的正向的心態去面對他的學習,他的生活以及他未來的工作。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5 # 積木育兒

    我們要綜合區評價好勝心強,一定的好勝心,能反映孩子的自信程度,敢於去嘗試較難的任務,對他得成長非常有好處,但好勝心太強,有的孩子會不願意承認自己失敗,特別喜歡攀比,所以我們說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好勝心是客觀認知自我,正確對待成敗的結果。

    不知道題主指的是多大的孩子,我們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逐一進行簡單分析:

    1) 針對3歲前的寶寶,是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和發展階段,我們要理解孩子在理解自我上存在比較大的偏差,需要逐漸幫助他去認識自我,作為父母,我們要儘量客觀的去反饋孩子的狀態,避免有些家長一個勁兒的說“你真棒”,形成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認知,還有一些家長總是看到孩子的問題,好的壞的都要說,同時理解孩子這個時間段會把一個評價認知為自己的全部,會有比較激動的情緒表現,批評孩子的時候,同時跟孩子說你在……方面很棒,但這個……需要做的更好,孩子更容易聽進去。

    2) 針對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就要去盡力發揮孩子優秀的特質,讓他更多的優勢得到發揮,不要一直盯著孩子不好的地方,父母眼裡的孩子,就是孩子眼裡的自己。

    總之,父母要去區別好勝心和玻璃心的情況,如果家裡有虛榮心強的孩子,可能平日裡我們攀比的觀念對孩子的影響,也可能平時孩子體驗到的失敗感覺比較少,家長有意識保護的產生的負面影響,這個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一起面對失敗,客觀認識到自己的現實情況,並且不管寶寶狀態如何,爸爸媽媽都是愛寶寶的。

  • 6 # 優長

    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一顆想贏的心。不管是比賽、遊戲,還是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在吃飯時大人的一句“你看,xxx吃得比你還快哦!”孩子就會加快進食速度,只因為他們不想輸。或許“贏”並不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實質性的獎勵,但是他們就是不!想!輸!

    孩子“不想輸,只想贏”——很正常,贏的感覺非常棒,沒有人喜歡輸,這是兒童時期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也是人類叢林進化過程中的一個基因。但沒有人會一直贏,也不是任何場合都以“輸/贏”來定性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體育精神”教給孩子,幫助他們學會調適自己的心情及想法,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而且能夠有重新來過的勇氣。

    那我們如何讓孩子正確面對輸贏呢

    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孩子輸了就情緒時, 此時可以問問孩子心裡的感受。幫助他表達出來,讓他認識自己現在的情緒。

    父母可以說:“孩子,我知道輸了讓你感到非常的生氣,也有些難過?”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能夠理解他的,不會因為輸了責備他,這時候再支援孩子。

    這樣一來,既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發生,也感受到來自媽媽的理解和接納,一般這樣下來孩子的情緒會緩和很多,至少不會更激烈。

    帶孩子分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

    當孩子能正確看待輸贏時,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可以先帶著孩子分析“輸”的原因,考試沒考好是因為題做得不夠多、還是基礎知識不牢固,將孩子的注意力從關注輸贏這個結果轉移到解決實際問題上來。找準原因之後,開始和孩子商量著制定解決辦法,對症下藥。

    例如,如果是題做得不夠多,就一起去買一本額外的題集,利用課下時間多做題,多鞏固,熟悉各種題型。

    鼓勵孩子用實際行動、用更多的努力,來獲得更好的結果。

    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提高挫折商的過程:面對挫折和失敗,他不會長時間沉溺於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中,自暴自棄,而是會以一種更大的格局,從困境中跳出來,重在思考解決辦法,思考自己接下來該採取怎樣的行動。這樣一種不被“輸”所侷限,能夠理智地看清事實本質,並能採取相應行動的高挫折商,是孩子內心強大的體現,也是孩子未來能夠贏的關鍵。

    讓孩子明白“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 更重要

    “得”與“失”都是成長的必要經驗,對孩子有著正面且重要的意義。因此,建議父母在鼓勵孩子爭取榮譽時,重點放在努力的過程,而不只是結果。父母若能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努力、盡力、專注地投入,並完成學習的“態度”,欣賞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達到特定的目標,這樣的引導過程,將會讓孩子更樂於挑戰新事物,且能產生不怕挫敗的勇氣!

    家長要引導孩子關注比賽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哦,媽媽需要告訴你,不管輸和贏,我都是愛你的,因為覺得你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很努力地去做自己能做到的那些事情。看見你敢於參與的這種勇氣,媽媽就愛你。”透過這樣的言辭,孩子感受到了愛和認同,感受到過程的重要,他就把怕輸的情緒漸漸淡化和轉化了。

    孩子會在意輸贏,有部分原因是在於家長的態度。家長可能在某些事情上確實比較在乎孩子的表現,孩子因為愛我們,他能夠感受到家長的期望,並且也渴望達成,那麼外在就會呈現出在乎輸贏。

    其實,只有我們自己接受「輸不起」是一件正常的事,才可以一步一步幫助孩子積累足夠的能量,更好地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構輸贏的價值觀:在過程中是否積極努力、是否有進步、是否享受其中的樂趣,家長可以對此加以表揚。

    我們無法當孩子一生的保護傘,唯獨教會他們,能獨立在世間的風雨中奔跑,在人生的叢林中頑強生存。

  • 7 # 小小思維家

    家長和孩子玩遊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讓在明處

    如下象棋,基本規則是不許悔棋,雙方都要遵守。考慮到雙方實力的差距,家長可以除掉幾顆棋子,再和孩子“比試”。而涉及到基本規則的,儘量不讓。讓了哪些,也要擺在明處,讓孩子知道。

    讓之有道

    對年幼的孩子,家長為了激發其對遊戲的興趣,如,下棋、跳繩等,開始可以放低水平,讓孩子假贏。但要控制好節奏,隨著孩子水平的提高,家長要逐步顯露真實的水平,讓孩子有輸有贏。

    引導孩子多參加對等遊戲

    家長與孩子比賽,孩子相對處於劣勢。多引導孩子與同伴遊戲,雙方實力均衡,這樣的輸贏更利於孩子成長。

    幫孩子熟悉遊戲或比賽

    增加獲勝機率。熟能生巧,讓孩子在比賽或遊戲前進行充分的練習,同時,家長要教孩子動作要領。比賽前還可以和孩子進行熱身比賽。

    正確對待輸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妃嬪50歲還顯得那麼年輕,他們究竟怎麼保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