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淩7

    幾個點關注,再決定如何做。孩子多大?男孩女孩?為啥偷拿?家長對孩子的零花錢是如何管理的?孩子自己說的還是?孩子的認識?等等。我們再決定如何去做。原則上是不能給孩子定性,一起承擔問題。

  • 2 # 古詩文啟蒙

    其實我小時候也偷拿過家裡的錢,上世紀八十年代,錢還是非常值錢的,記得是拿了一百塊錢去商店買東西,商店的老闆剛好是我們一大家的,看到我一個孩子拿了這麼大額的錢,就沒賣給我東西,而是拿著去找了我父母。結果可想而知,我被父親狠狠的揍了一頓,之後我再也沒有偷拿過家裡的錢。

    這只是隱約有個印象,我也沒覺得在我心裡留下什麼陰影,也可能是因為當時還小。

    不過凡事要辯證的看。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偷拿錢是不對的,絕對不被允許。

    其次,要問清楚孩子偷拿錢是因為什麼。

    大部分孩子可能就是嘴邊或者是想買某個玩具,平時家長不同意,所以就自己偷偷拿了想去滿足自己的願望。如果是這樣,家長要和孩子講明白是非,也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平時太吝嗇,然後適當的調整。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他可能沒有錢的概念,只是當玩具一樣拿了,家長千萬不要大驚小怪,也要表面輕鬆的再拿回來,然後告訴孩子,拿錢要經過爸爸媽媽的同意。

    這些都是針對學齡前兒童的,如果是上了小學的孩子還有這種行為,就要提防是受到同學的敲詐,那時一定要引起重視了。

    總之,無論是因為什麼,偷拿錢總歸是不對的,只要不是拿錢做壞事,大部分還是可以被原諒,即便是挨一頓打,我覺得也無可厚非,不會給孩子留下太多心理陰影。但一旦屢教不改,那就要引起足夠重視了。

  • 3 # C姐兒生活雜談

    我相信大部分人小時侯都幹過此事,這不叫偷,但也不叫理所應當的拿,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課,為什麼不能說是父母錢沒放好,或者一開始就沒有告知小孩關於錢的正確認識,其實對於這點的教育,父母首先得培養孩子對錢的正確認識,零花錢可以適當的給,或者培養孩子錢要取之有道,在做家務勞動中給予適量的獎勵,鼓勵他,往正確方向引導,同時也要適當的講一些錢的弊端,不要讓他形成錢是萬能極端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經歷怎麼成長!

  • 4 # 小小P先生

    第一肯定要處罰的,至於如何處罰看自己,但是一定要讓他記住事情的嚴重性,以後不再犯。

    第二和他分析道理,並告知偷錢的危害。

    第三問詢偷錢的目的,尋找解決方案

  • 5 # 橘黃色的時光

    你好。每一個父母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了這個問題,都會震驚,憤怒,猶如夢幻破碎。其實“偷竊”的行為在10歲以下的孩子中普遍存在,有的偷家裡的,也有的偷拿商店的東西,但我們並不能就因此說他們是可恥的,因為每個人都要經過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才能具有誠實的品格。孩子在10歲以下,價值觀念還模糊不清、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我們不必把這種行為等同於大人的行為,它和大人所謂的“偷’是兩種概念,不同性質的。一般說來這種現象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失,但如果直至10歲仍未有改善的跡象就必須尋找指導與幫助了。

      心理學家認為,在物質條件相對較好的今天,人們普遍過得比較舒適,按理說,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不會發生的。但是,據發現,即使生活條件很好的家庭也時常會出現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事情,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引起他人的注意。家庭不完整,父母酗酒、賭博或對子女照管不周,孩子為了彌補心中的愛,為了引起父母與他人注意,往往採取偷竊的形式。

      (2)強烈的佔有慾。他對沒有吃過,玩過的東西,有想獲得,佔有的強烈願望,而又不能很容易地獲得,在私慾的驅使下,他便悄悄地將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產生了偷竊行為。

      (3)叛逆的反抗。有些孩子對父母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不滿,產生報復心態,故意做一些讓父母難過的事情,這是一種叛逆的反抗。

      (4)不清楚偷盜的卑劣。偷東西的行為多發生在孩了幼年時,他們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尊重他人權益的概念,更不清楚偷盜這種行為的卑劣之處,所以有一種“我喜歡,就要得到’的強烈願望,就不由自主地去“拿”了。

      當孩子有了這個毛病,不論偷竊物品是多還是少,都要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一定要讓孩子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怎樣幫助孩子克服呢?不妨參考下列的方法:

      (1)採取平靜,沉穩的方式教育。家長髮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儘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面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絡實際,給孩子講清楚如何對待金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足想花錢應該怎麼辦。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

      (2)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孩子需要零花錢,有的家長根本不給,這是不妥當的。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要,而日.要指導孩子怎樣花錢。

      (3)在家裡專門準備一個抽屜或匣子,放上十幾元或幾十元錢,急需時取用。裡邊放一個本做記錄用。明確告訴孩子,這裡的錢在急需時可以拿去花,不過拿多少,找回多少,買什麼東西要記下來,還要寫明時間。這樣,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孩子覺得家長信任自己,反而不會亂花錢。

      (4)讓孩子學會存錢。壓歲錢和剩餘的零花錢給孩子儲存起來,開一個活期存摺,陸續存入,真正需要時,用多少取多少。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積累資金的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其最人為出的好習慣。

      總的來說,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既不能反應過激,也不能掉以輕心,把孩子偷東西看做是借東西與把孩子貶斥為賊的做法同樣有害。對孩子的行為視而不見和誇大其詞都是不可取的。另外,世卜也沒有一種育兒方式是包治百病的良藥,讓我們用共同的智慧培養遵紀守法的孩子。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包庇孩子,而是教導他如何面對後果。讓杖子歸還偷拿物品,有必要時讓他當面道歉,以觸動他的羞恥心。警告他下次再犯會有什麼後果。另一個可行的辦法是懲罰他,取消他的某些權益,比如刷一個星期碗或取消一個星期的動畫片觀看計劃等,都可有效地對孩子起到懲戒的作用。

  • 6 # 蜜桃姐姐

    不管家長是否有明確的證據,首先都需要和孩子好好聊一聊。家長可以先說:“寶貝,我的錢包裡沒錢了。我想問,是你拿了嗎?”停下來讓孩子回答。如果孩子否認,家長可以說:“好吧,你說你沒有拿。但不管你做了與否,我想和你談談為什麼偷竊是錯誤的行為。”強調如果他偷了,即使是錯的行為,只要承認,他也會得到更少的懲罰。但是如果不承認,事後家長髮現真相,他的零用錢會減少(或者其他懲罰也行)。

    七歲的孩子通常都應該知道偷竊是錯誤的行為,他們會為此而陷入思考。但他們不理解的是其中的道德含義——偷竊會傷害他人。家長可以這麼問孩子:“如果有人拿走了你的機器人玩具,你會有什麼感覺?嗯,這就是我現在的感受,我真的很傷心。”

    有時候,孩子認為從父母那裡拿走東西並不是真正的偷竊,因為“你的東西是他的”(這種心理在幼兒群體很普遍)。那父母就要清楚地告訴他,當他要一些東西時,家長可能願意分享,但是並不代表就屬於他。

    要記住,有時孩子在被忽視或試圖報復時會偷竊。孩子可能嫉妒兄弟姐妹的生日禮物,或者對父母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憤怒。如果是這樣的話,家長要用肯定和愛來回應,可以說:“我愛你就像愛你哥哥一樣,我也永遠愛你。”“對不起,媽媽忽視你了,讓你傷心,但是偷竊仍然是錯誤的行為。”

    發生偷竊行為後,重要的是要跟進後果,比如要求孩子從零用錢中拿出相應的數目抵扣或做額外的家務。孩子完成了懲罰後,就把這個“前科”記錄消除,不要再拿出來調侃孩子。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孩子真的改正了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家長就不要太擔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常生產與剖腹對小孩今後成長有什麼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