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躍鄉關

    謝謝邀請!本人學的外語種類較少,談點個人淺見,一般不會,首先語法、詞序、習慣、文化背景等不同;其次,形式上“長相”有區別,即便單詞非常類似,也因發音而使之成為可歸類為同一個“戰鬥序列”而已,歐美俄語言大多來自拉丁語,有著同源老祖宗,長得相似的單詞一般也表達同樣的意思,比如英、德、西、葡、法、俄、土等國說police, 基本區別不大,但學習時需用心記憶。如果同時學習拉丁語系多門語言,首先應歸納總結,注意區別單詞在長相和發音上的差別,再就是語法很重要。一旦精通同一語系中的一門語言,不僅不會混亂,反而更有助於學習其他多門。至於阿語、日語、韓語等外語,個人覺得學習方法就另當別論了,與拉丁語系差別太大,學習時基本上沒有可比性,也不會混淆。但說個題外話,如馬雲所說,“學外語的目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交流和對話,而是為了瞭解對方的文化”,有一定的道理。

  • 2 # Alex桑達

    先說結論: 既然你都說了“精通”,那就不會出現混亂。如果出現混亂,那就還沒精通!

    所謂“精通”,就是能夠熟練運用,包括不同體系之間自由切換。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這幾個大神的生平介紹:趙元任,辜鴻銘,陳寅恪…… 語言學界,這幾位基本屬於那種天神級別的存在(至少在我的淺薄認知裡面是的)這些大神精通兩位數左右的外語,而且是分屬於好幾個語系的,如果會出現混亂,他們早就瘋了。

    之所以會出現混亂,那都是還未達到“精通”的層面。因為還沒精通,完整的體系沒有構建完成,所以呼叫的時候會東南西北到處抓。知識儲備如同大倉庫,如果管理足夠好,呼叫起來就不會亂,出現混亂說明管理不到位。

    附上幾位大神的簡介供仰視:

    辜鴻銘(1857.7.18-1928.4.30),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 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華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1]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

    陳寅恪精通梵文和多種西域古代語言。更有盛傳其通曉包括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滿、藏、希伯來、拉丁、希臘、回鶻、吐火羅、西夏、北韓、印地、暹羅等20餘種語言。考察其遊學經歷,陳寅恪應當掌握日語、德語、英語。參考陳封懷回憶,陳寅恪應當掌握包括英語、德語、法語。考察其遊學所學課程,陳寅恪應當涉獵梵語,希臘語,巴利語。考察其所記錄筆記,陳寅恪應當涉獵藏文、蒙文、突厥回鶻文、吐貨羅文(土火羅文)、西夏文、滿文、北韓文、佉盧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伊朗文(應當是古波斯文)、希伯來文

    趙元任(1892.11.3—1982.2.24), 漢族,字宣仲,又字宜重,原籍江蘇武進(今常州)。清朝著名詩人趙翼(甌北)後人 。光緒十八年(1892年)生於天津。現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先後任教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中國清華大學、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美國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後長期(1947-1963年)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並在伯克利退休 。趙元任先後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46年)、加州大學(1962年)、俄亥俄州立大學(1970年)榮譽博士學位,加州大學“教授研究講師”(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1967年),中國北京大學榮譽教授(1981年)。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8] 趙元任在語言學方面的代表作有:《現代吳語的研究》《中國話的文法》《國語留聲片課本》等 。趙元任在音樂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韻》《廈門大學校歌》等。趙元任翻譯的代表作有《阿麗思漫遊奇境記》。

  • 3 # 最美是晴陽

    這個真的會 我會講英語 一丟丟日語和韓語(真的只是一丟丟)還會閩南話 有的時候講了一門話 再切換另一種的時候 會轉換不過來 特別是著急 比如想說日語等等的時候 如果剛剛說了韓語。。。哈哈哈 講了方言之後 和同學講話 也會脫口而出想講方言23333

  • 4 # Huang_Lianqi

    語言其實是人類思考的工具,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在思考的時候,都是在自我對話,這種對話的速度因人而異,但都比我們自己平時說話快,所以語言是人們思考的工具。

    掌握多種語言的人其實便擁有了強於單語言能力的人,對於一個問題的思考,他們會有更獨到的角度去解析這個問題,會找到更好更準確的詞去闡釋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在腦中構建更加完善的思維邏輯,在這個時候對於多語言者來說,他們腦中的語言是混合使用的。

    但是在日常表達中,人腦是可以聰明到準確地使用一種語言來表達的,除非人出於精神紊亂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語言混亂。

  • 5 # 韓語小鋪

    一個精通三國語言的人這麼說道:在工作中,我頗有成就。生活中,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語言能力;對於弱勢群體,我有一顆寬廣的胸懷去同情他們;我享受著不同語言的文學帶來的薰陶。生活絕對不會變得無聊,因為生活對我而言從來都不只有一種語言。 基本上,每個人都對那些精通雙語的人有一些看法。在一項調查中,人們談到了他們眼中的雙語者的優勢。首先,精通雙語者對於自己的這一特點極其自信。因為他們的一大優勢就在於,能夠與更多(不同國度、文化)的人交流。而且,雙語者確實能讀到更多語言環境下的東西;也能以更多元的語言方式表達自己。第二點,精通雙語能幫助他們開啟視野。也能有更多的視角去看待生活。有人這麼告訴過我:“精通雙語意味著:你對這個世界有雙重的見解。”另外,從現實的角度講,一個精通雙語者確實能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廣闊的社會適應性。其他的優勢有:你能夠更多地幫助到其他人。也能與其他語種的雙語者建立更多的聯絡。同樣的,這項調查也詢問了雙語者在生活中的不便之處。讓人驚訝的是,1/3的人回答:沒有任何不便之處。一些雙語者也指出,在生活中,他們不得不總被要求幫助他人進行翻譯、口譯這樣的工作。他們也沒有理由去拒絕,因此就會感到壓力。有一個受訪者指出,他不得不在自己父親的葬禮上進行雙語口譯,因為除了他,沒人能做這個事兒。他說:整個過程中,我不得不邊哭邊翻譯,一切都混亂了。最後的一大不便在於,有些雙語者仍然處於不停的文化適應中。他們非常希望找到真正的自我認同感。儘管有這些不便,一個精通三國語言的人這麼說道:在工作中,我頗有成就。生活中,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語言能力;對於弱勢群體,我有一顆寬廣的胸懷去同情他們;我享受著不同語言的文學帶來的薰陶。生活絕對不會變得無聊,因為生活對我而言從來都不只有一種語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是泡好的,那生豆子做成的豆漿就是不熟,能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