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養生鄭芝環
-
2 # 資料完善度低
"虛"與"實"是個相對概念.並不實際具體指什麼.比如:同樣的肺部病變,可能是"肺炎、支氣管炎丶或結核"這個現代醫學不難判斷,聽診器、X光丶血常、痰培養"一一檢查就能作出清析、明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而傳統中醫則不然,首先"望"望行體、氣色、精神狀態";問,問飲食、問大小便、問咳嗽是否有痰、痰色(或黃、或白)、是否代血絲"切,脈之強弱、洪數遲等.再作出綜合判斷,或"肺虛、或肺實.這就看醫師的從醫經驗和主觀感悟的水平.所以好的中醫師少之又少.既使是有經驗的老中醫這種僅憑經驗和感悟治病,是不太靠譜的.
實際上,現在很多中醫也寄助現代檢查珍療手段來判斷病症,只是他們死要面子不肯承認罷了.言多了!
中醫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如果一個人的正氣不足,邪氣就容易侵犯人體,導致生病。
傳統認為,比如陽虛、陰虛、氣虛、血虛屬虛證;痰飲、淤血、風、寒、暑、溼、燥、火等等,這些屬於實證。
一些長期犯病、症候複雜的人身上,經常虛實錯綜複雜、互相轉化,兩者可夾雜存在;例如臟腑虛衰,功能不足,這時便會產生水溼、痰飲、淤血等病理產物。
假如一個人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這時候吃下去的飲食水谷,消化不了,便會產生食積或者是溼邪內生,阻滯胃腸。
此時便會產生脾氣虧虛的表現,比如神疲乏力、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現象;又會產生食積溼阻等表現,比如出現胃部脹痛、噁心反胃、大便腐臭、舌苔厚膩等表現。
再比如,如果上火咽痛發熱,肺火亢盛,便會灼傷津液,導致口乾舌燥、大便乾結、潮熱盜汗等陰虛津虧表現。
像這種虛實夾雜的情況,中醫調理要分清主次;因虛致實的,補虛為主;因實致虛的,要瀉實為主;或補虛瀉實兼顧,權衡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