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冊教學小課堂

    長相嚇人口感差還有毒,活了4.5億年的鱟,也怕人類吃

    鱟,又名“馬蹄蟹”、“夫妻魚”,屬於海洋動物劍尾目。鱟最早在4.5億年前的奧陶紀出現,到2億年前,它就進化成了如今的樣子——這是因為這種外形已經足夠適應它的生存環境,不需要做大的改進了。

    鱟在數億年前出現並能夠繁衍不衰,一方面是鱟自身的繁殖能力較強,另一方面因鱟肉的口感較差。成為泰國的街頭小吃,也並不意味著吃鱟是一件安全的事情。

    鱟血液顏色呈藍色,是因為鱟血漿的主要成分是血藍蛋白,每1ml血藍蛋白含重金屬有機銅離子在0.28~0.31mg(鱟脫離水面時間長短差異)。按每隻鱟平均體重比值計算,成年鱟的血漿及肉質中含這種銅離子分別在 600~1300mg。據醫學研究表明:銅離子進入人體後隨血液迴圈主要蓄積在肝和腎臟,可加速肝細胞壞死或肝硬化的發生,發展和引發腎功能衰竭氨中毒等併發症。

    此外,鱟肉內含有一種大分子非特異蛋白致敏性物質,吃鱟可引發面板過敏性斑疹、紅腫和搔癢,嚴重時導致過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應,中毒的死亡率較高。

    由於以上特殊生理毒性,鱟一直以來極少被人們捕殺。也許有人會質疑自己吃過鱟,怎麼就沒有發生過敏性反應呢?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存在個體差異。雖然在吃鱟時沒發生過敏反應,但鱟血液和鱟肉中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化學物質是不容置疑的,當這些化學物質在人體內蓄積或代謝不完全時,必定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物種進化靠什麼

    物種進化需要很長時間,科學家一般都用“基因突變”來解釋進化。一種說法是,50%的外形變化,需要50%的基因突變。但這個過程非常漫長……

    另一種比較靠譜的解釋是,只要“調控基因”(regulatory genes)變化,也就是處於命令鏈頂端的基因改變,就能很大程度地改變生物外觀。四兩撥千斤,特別高效。

    舉個栗子,鳥類就是從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來的。後者有鋒利巨大的牙齒,但是鳥類沒有。演化生物學認為,是調控基因促成了這一改變。也就是說,鳥類體內仍然“封存”著古老的恐龍牙齒基因,只是調控基因沒有讓它表達出來而已。這個說法已經被部分驗證啦,2006年就有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能長出牙齒的突(fan)變(zu)鳥類~

    這些動物真的快被吃滅絕了

    1) 黃胸鵐

    黃胸鵐(wu,二聲),又叫禾花雀,往前推20年,它還和麻雀一樣漫山遍野,隨處可見。

    但現在已經半隻腳踩在滅絕的邊緣。1979年到1990年,俄羅斯貝加爾觀察站標記了10460只黃胸鵐。而2012到2015年間,這個站一共標記到了9只。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每年都會評估一次“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比如麻雀屬於“無危”,大熊貓也才算“易危”,而黃胸鵐則在“極危”之列。

    黃胸鵐的分佈十分廣泛,它的繁殖地從芬蘭、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一直向東橫穿蒙古和中國北部,直到俄羅斯的最東端還有南韓和日本。但從2000年到2012年,不過十幾年的時間,黃胸鵐的數量下降了95%~99%,到底發生了什麼?

    主要原因說來也簡單,就是因為吃。

    黃胸鵐是一種候鳥,每年需要遷徙到南方越冬(度過冬季);而它們的遷徙之路要經過一個地方——中國。在中國,黃胸鵐是一種傳統美食。本來作為稻田常見物種,黃胸鵐成為傳統飲食的一部分並無不妥;但隨著坊間傳說其有“補腎壯陽”的奇效,以及數量日趨稀少,吃黃胸鵐已經異化為非理性的奢侈消費和身份象徵。

    這樣看來,黃胸鵐可能會成為百年來第一個被吃絕種的生物。

    2) 穿山甲

    與黃胸鵐處境相似的,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

    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上,中華穿山甲也在“極危”之列。在自然界,穿山甲幾乎沒有任何天敵,除了人類。穿山甲自古便是名貴的中藥材原料。據中國藥典中記載,穿山甲鱗甲具有活血消症,通經下乳,消腫排膿,搜風通絡的功效。而這類“活血、通經、消腫”之類的功效,很可能是古人發現穿山甲擅長打洞,然後按照“以形補形”的思路腦補出來的。其實,穿山甲鱗甲的主要成分與人類的毛髮、指甲沒有本質區別。

    3) 被“誤傷”的加州灣鼠海豚

    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慾而瀕危的物種,還有加州灣鼠海豚。它的消亡與吃沒有直接關係,屬於被“誤傷”。

    在中國南方地區,花膠和海參、鮑魚、魚翅四種海產乾貨並稱“鮑參翅肚”,被認為是營養價值很高的滋補品。市場上宣傳的各種催乳、滋陰補血和美容養顏等功效,其實並沒有實際依據。

    花膠就是魚鰾,國內最名貴的花膠來自於石首魚科的黃唇魚。隨著抓捕,黃唇魚數量急劇下降。於是,與它同屬石首魚科的加州灣石首魚成為了替代品。

    為了捕撈加州灣石首魚,人們在加州灣北部佈滿了非法捕撈的刺網。從相似的名字就能揣測出故事的走向,在人們瘋狂捕撈的時候,生活在同一海域的加州灣鼠海豚也被牽連了。本就數量極少的加州灣鼠海豚被誤捕的事件頻頻發生,成為導致加州灣鼠海豚數量驟降的首要甚至是唯一因素。

    結論:

    把一個物種吃到滅絕邊緣,並不能幫助它們進化。小動物們跟你無怨無仇,何必為了口腹之慾……還是留條活路吧~

    【參考資料:網易雲課堂《十分鐘生物學》】

  • 2 # RM2333

    滅絕了肯定不行的。

    但是捕殺是可以促進進化是可以的。

    比如那些不怕抗生素的超級病毒。

    捕殺就是一個篩選,生存空間是一定的。把一些老弱病殘去多,可以讓優良基因更多的遺傳下去。

  • 3 # 江氏小盜龍

    進化或者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正常的自然環境中,即便是滅絕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滅絕也是如此)

    我們人類以吃為目的的大大規模捕殺在幾十年內就能滅絕一個物種,它們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滅絕了,更別說是演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DG明凱怎麼不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