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體娛一家
-
2 # 隔壁王姓小明
這個問題在貓膩的書,將夜裡倒是說過,就是那個讀書人,得出的答案是,在於讀書的樂趣而不在於讀書本身,我覺得咱們大部分沒有那麼濃厚的讀書慾望,所以我認為讀書在於對書的理解認知還有所得到的東西,而不在於讀書本身
-
3 # 把書讀薄
人若不能遺忘,也未必全好,比如痛苦的場景兇險的回憶,長久之後不能抹掉,豈不會把人逼瘋了。不知道我這說法算不算阿Q精神勝利法?
讀書讀過之後,忘了大部分,這是很正常的。很多人覺得讀書沒有用,因為讀過了之後還是會忘。而有的人這樣解釋,就像你吃過的飯,早就沒了蹤影,但那其實成為你的營養甚至是身體的一部分,讀書,也是這樣,會成為你的營養的。除非有特別好的記憶力,否則人很難記住很多東西。
如果你是要用於學習的話。你可以養成記筆記的習慣,看到重要的地方,就把他記在筆記上,並且標明出自哪本書多少頁。
同時,也在書上做下標註,並做個目錄,該書中對自己將來有用的目錄,什麼內容分別在多少頁,以後查詢很快。然後將之當作書籤夾在書裡。
據說錢鍾書就特別能記筆記,他自己的藏書不多,而是喜歡借閱,並且記了很多筆記,成為博學大師。
記了筆記之後,有空時可以翻看,這樣有助於強化記憶。
此外,暫時記不住的一些東西,就先不用理會,有些東西不是一兩本書就能消化得了的。你接著多看書,看書多了,不僅相同的歷史問題會在多本書裡出現,不斷的強化了你的理解和記憶,而且讀書多了,很多歷史知識在你腦海中就能穿成線了,不再只是一個個孤立的、難以記憶的東西。
總的來說,我覺得書不是用來背的。讀書不是目的,書要為我所用。幹嘛當書的奴隸呢?
老舍說自己讀得很快,而記不住。他還說:書要都叫我記住,還要書幹嗎?書應該記住自己。對我,最討厭的發問是:“那個典故是哪兒的呢?”“那句書是怎麼來著?”我永不回答這樣的考問,即使我記得。我又不是印刷機器養的,管你這一套!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千真萬確地深信: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在他們那裡常常變成了不能活動的‘貨物’,積累知識好像就是為了‘儲備’,而不能‘進入週轉’,知識沒有加以運用……這種觀點就促使教師對學生的腦力勞動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評價:誰能把知識儲藏在記憶裡,一旦教師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來’,那麼他就被認為是有能力、有知識的學生。這在實踐中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其結果就是:知識好像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了他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說變成了一件討厭的、令人苦惱的事,最好能夠儘快地擺脫它。”
回覆列表
我認為不是。
熟讀唐詩三百首,你都記住了嗎,我想應該是沒有,但是,不會做詩也會吟,你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讀出一兩句。讀書也是這個道理,讀書培養的是氣質,或許一時半會用不到書中內容,或許書中所講在近一段時間不會發生在你身上,或許你終究會忘記你讀過的書,但是,當某個特定情境下,你讀的書會透過某個誘因展現出來,它會影響你做事的方式,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對你的薰陶,會透過你的一點一滴透露出來,或許你感覺不到,但是你身邊的朋友會有感受,尤其是與你經久不見的老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或許,讀書過後,別人也會對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