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狸影視聯盟站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早前,楚懷王對各路諸侯有個約定,即是“先入關中者王之”。也就是說,誰能率先攻破秦國的函谷關,抵達咸陽城內,我就封其為關中王。在這些諸侯中,實力最強大的,是劉邦和項羽。他們兩個人自然是爭取關中王的最佳人選。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劉邦已經入關。而姍姍來遲的項羽,足足比劉邦晚了一個多月。其實這並非是項羽拖沓,而是因為劉邦的運氣好。項羽在鉅鹿一代遇見了秦軍的主力章邯和王離,並展開了一場有著決定性意義的大戰,是為鉅鹿之戰。

    而在項羽結束鉅鹿之戰後率領著各路諸侯軍攻破函谷關的時候,已經是公元前206前十二月了。綜合在反秦戰爭中的表現來看,項羽是各方諸侯中功勞最大、勢力最強的一個。因此他對楚懷王之前的約定十分不滿。

    此時的項羽早已名揚天下,手中更有四十萬大軍,他擅自撕毀當初的約定,自封為西楚霸王,在彭城建都。同時將楚懷王尊為義帝,移都郴州。楚懷王對項羽的決定敢怒不敢言,無奈地遷都去了郴州。走到半路的時候,項羽暗中派人將義帝殺死。

    項羽以自己西楚霸王的身份,以楚懷王的名義,對各路諸侯進行分封,儼然一副帝王的姿態。他封劉邦為漢王,建都漢中;封章邯為雍王,建都廢丘;封司馬欣為塞王,建都櫟陽;封董翳為翟王,建都高奴;封魏豹為西魏王,建都平陽;封申陽為河南王,建都洛陽;封韓成為韓王,建都陽翟;封司馬昂為殷王,建都朝歌;封趙歇為代王,建都代縣;封張耳為常山王,建都襄國;封英布為九江王,建都六縣;封吳芮為衡山王,建都邾縣;封共敖為臨江王,建都江陵;封韓廣為遼東王,建都無終;封臧荼為燕王,建都薊縣;封田市為膠東王,建都即墨;封田都為齊王,建都臨淄;封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博陽。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主要目的有兩個,其一,確立其在諸侯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號令天下;其二,將實力僅次於他,第一個入關的劉邦敢到不毛之地漢中,並以章邯、司馬欣等人對他進行鉗制。

  • 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形勢不同了唄。

    武王分封諸侯時,中央對地方有強有力的統治。武王本身是一代開國明君,周公、召公文武全才,且忠心耿耿,天下本是武王他們打下的,開國之君在朝,文臣武將環衛,哪個諸侯敢撒野?況且,封在齊地的姜尚姜太公神一樣的人物,德高望重,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手上還有徵伐諸侯不臣的符節。至少短期內諸侯無人敢行不臣之事一犯罪成本太大,“蟻蜉撼大樹"的活兒傻子才幹,有賊心無賊膽。加之,周分封了上千封國,一塊塊小石頭也難和大周這隻大水缸抗衡,春秋後期諸侯間互相兼併,實力大增後,闊了臉就變了,諸侯們的狐狸尾巴就露出來了。稱霸主(諸侯老大)的大有人在。

    項羽分封時,情況就不一樣。項羽力能拔山,是個孤膽英雄,所向披靡,滅了秦,但手下沒有一等一的高參、統帥,而天下各路諸侯兵強馬壯,當然整體實力還不如項羽,項羽還以為高枕無憂,自封為西楚霸王。最後唯一的高參范增也先被氣走後病死,而他又遇到個做事不按規則辦事、心狠手辣、臉皮極厚的對手劉邦。劉老四(劉季)會用人,韓信、陳平這些項羽手下的中低階軍官都作為人才得到重用,蕭何更是兄弟兼最佳後勤司令,張良當總參謀長,韓信這個兵仙成為陸軍總司令,劉邦手下週勃、樊噲等猛將如雲…項羽苦大仇深,對秦國快意恩仇,殺進咸陽,竭盡殺人放火之能事(坑殺降卒,火燒阿房宮,燒掉《樂》使春秋好好的《四書六經》傳到漢朝成了《四書五經》…)把封王這個關乎自己統治能否長治久安的大事當兒戲,意氣用事,隨心所欲,把很多中間勢力甚至本是自己戰友的黥布等都推到野心家劉邦身邊。最後被韓信用十面埋伏陣滅了,落得個差不多相當於車裂的下場,可悲可嘆!

    望斧正!

  • 3 # 雲雀ghy

    周武王分封諸侯之時,諸侯們當時都是臣服於周天子的。且當時分封的諸侯大多是姬姓,異姓諸侯不是立有戰功(姜姓齊國、秦國-護駕有功),就是跟周天子是兒女親家(陳國開國君主為周武王女婿)。

    他們如若有一個國要造反,其他諸侯都會紛紛響應周天子,滅了這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烽火臺起煙,諸侯們紛紛來營救,這便是最好的列子。

    項羽分封之時,諸侯並不都臣服於楚霸王。六國後裔各懷異心。分封之時,並沒有堅持原則,偏袒親信,對諸侯、及有戰功的將軍極為不公。分封之後,正是天下大亂的開始。項羽成為天下霸主之後,就一直在犯錯。殺降將、鴻門宴放劉邦、殺懷王、分封不公等。他的每一次錯誤,都給了敵人機會。他本身就是一個梟雄,有勇無謀。有謀士(范增),而不用之,則必敗無疑!他終究不能成為天下之主。

  • 4 # 所以然者

    其實這個問題漢初的賈誼已經回答過了,就是能力、勢力使然。諸侯有能力對抗中央政權的時候,靠禮、靠道德、靠親情都是約束不住的。其實西周立國以來就不斷伴隨著諸侯的叛亂,一路磕磕絆絆走過來的。到了東周以後完全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力,就開始了所謂的春秋無義戰。

    那麼既然分封導致政權不穩定,為什麼還要分封呢?答案是必須要分封,否則控制不住這麼大的局面。

    最初的華夏族實際佔據的地盤只有黃河流域中游兩岸,今天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陝西東南部這一小塊。而國家卻包括河北大部、河南、山東、遼寧、山西、陝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這些地區都是當時的少數民族世代生活的區域。想對這些區域進行控制,中央政府又沒有這麼多軍隊和可靠的行政官員,怎麼辦?只能派自己的親戚或關係親密的功臣進行管理,這總比讓當地土著領袖管理要放心得多。把他們派到那裡去,由於交通不便的問題,即使不進行分封他們依然實際是那裡的諸侯王,反而不如直接大方封了了事。

    從歷史傳承的制度來講,原始部落對地盤的管理數千年來一直都是樹立一個頭領來治理,社會還沒有發展到郡縣制這種先進的制度,也沒有可以參考的案例。當時,分封已經很先進了。

    自然環境也導致必然分封,那時候中國大地上不像現在人口這麼密集,通常都是隔上幾百裡才有一處人口密集的地方。這些地方中間隔著大片的原始森林,或者渺無人煙的荒原,期間猛獸出沒,交通、通訊都十分不方便。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當時的環境,我們吃的人參最初指的是出產在山西、河北、河南一帶出產的,學名叫上黨參。那裡能出產人參,必然是原始森林。所以也必須採取自成體系的分封,否則無法管理。

    後來能實行郡縣制有一個物質基礎,那就是交通條件和交通工具。在具備了大規模道路網以後,尤其是馬匹普及之後才具備了這個條件。戰國以前多是徒步走,您算算從陝西走到山東需要多長時間?起碼兩個月,怎麼管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與俄羅斯籤停火協議又繼續炮擊敘政府軍,俄羅斯表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