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相先生

    由於大眾對心理學存在諸多誤解,以至於對心理健康教育也誤解重重,身體和心靈同樣都不可偏廢,甚至一個好的心理素質更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孩子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物件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即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健心、導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1.全方位最佳化社會心理環境,減少劣性刺激2.全面滲透心理素質培育,以最佳化心理素質3.適量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識4.進行必要的心理測查,以瞭解心理狀況5.開展多種心理的心理輔導,以緩解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心理教育是一項利教、促學、益社會的奠基工程1.有利於教育教學的科學化、有利於素質教育的落實、有利於教育者自身的最佳化2.有促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促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促於學生主動成長3.有益於校園的和諧、有益於社群的安定、有益於社會的文明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初始最為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可是這個老師無證上崗,這讓我們很尷尬!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若干“關鍵階段”,而這些關鍵階段更多的是在家庭中,所以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個性品質,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 2 # 生涯小姨媽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常常能注意到孩子身體層面的健康養育,卻不太確定孩子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也不瞭解如何在孩子成長不同階段的表現注意到ta們心理發展的需要。

    埃裡克森將人的心理發展階段劃分為八個階段,而前五個階段出現在童年時期和青春期,分別是1基本信任感與不信任感階段(0-18個月);2自主、羞愧和懷疑感階段(18個月-3歲);3主動與內疚感階段(3-5歲);4勤奮與自卑感階段(6-12歲);5認同感和角色混亂期(13-18歲)。

    1基本信任與不信任感階段。

    這個時期的嬰兒對生活的環境形成初步的安全感和關愛感。如果嬰兒受到良好的照顧,他的需求就會得到滿足,那麼嬰兒就會認為世界是一個基本安全樂觀的地方。如果嬰兒沒有得到應有的照料,就會對世界形成基本不信任感,認為世界是冷酷、危險的。這種基本世界觀將會構成以後所有心理發育的基礎。

    2自主、羞愧和懷疑感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自控力有新的要求,受到控制排便這樣的身體機能的控制訓練。面對這些要求,幼兒第一次產生羞愧感。同時這個階段幼兒也要求更多自主性,父母對於幼兒行為的不同反應使孩子可能獲得基本的自主感,也可能過度受到羞愧和懷疑感的困擾。

    3主動與內疚感階段。

    在這個階段,兒童已經具有主動性,能夠設定目標並努力實現。同時兒童也能夠意識到並不是所有的目標都能被別人所接受,這標誌著兒童道德發育的開始。這個階段兒童的是非標準取決於父母規定和禁令的簡單理解。父母的反應不同,相對應地,兒童可能很好地發揮主動性,變得自信,也可能充滿負疚感。

    4勤奮與自卑感階段。

    這個階段兒童情感波瀾較少,主要發展兒童發育自我約束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學會如何參與更廣泛的生活。兒童在這個階段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如果在這些努力中有成就感,就能對自己的勤奮和學習能力很自信,如果不能掌握這個階段該有的技能,就會覺得自己自卑無能。

    5認同感與角色混亂階段。

    該階段發生在青春期,是繼童年發育之後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青少年要發展自我認同感,並在青春期後期,學著離開家庭的庇護在更大的社會環境尋找自己的位置,承擔起獨立成年人的角色。這個過程中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發展個體身份的認同感。我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成年人?我將要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透過上面階段嬰幼兒及青春期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們就能大致瞭解每個階段家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如孩子18月以前,要培養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和信賴關係。有的家長可能因各種原因將孩子全權交給家裡的長輩撫養,等孩子長大又帶回到自己身邊,就容易讓孩子原有的親密關係斷層,讓孩子處於情緒分裂的狀態,往往對於孩子情緒發展和親密關係的建立非常不利。

    18個月到3歲,可以透過大小便訓練培養寶寶的個性。既不能過早的,在寶寶生理機能還沒有達到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動時就嚴格要求ta控制大小便,也不能強行的“把屎把尿”,不僅會影響孩子生理機能的發育,更會造成寶寶形成羞愧、固執等個性問題。

    3到5歲的孩子,可以讓ta多接觸大自然,透過與大自然的接觸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而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讓孩子學認字學算術,讓孩子的認知思維過早的符號化反而不利於孩子天賦的開發。而這個階段孩子第一次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家長會覺得孩子“逆反”,無論是孩子自己吃飯吃得到處都是,還是穿衣服穿的亂七八糟,父母都不要包辦和壓制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操作能力,否則容易形成孩子膽小怯懦、否定消極的性格特點。

    6到12歲階段的孩子,父母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重點加強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隨著孩子學習任務的加重,ta們開始有了壓力——成績的競爭,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成績並不是衡量優劣的唯一標準,而重點關注孩子的注意力、自知力、獨立性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青春期的孩子是讓家長最頭疼的,因為在這階段孩子開始從心理上擺脫父母的依賴,堅持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好的正確的建議,孩子也會天然逆反。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需要以平等民主的方式與其相處,保持親密溝通的渠道。既要給出適當的約束,又要能給孩子空間做自主的選擇。家長的過渡放任和全權控制都會讓孩子不想與父母溝通而去尋找外界的支援往往誤入歧途。而這一階段的一個危機是孩子“自我同一”的問題,如果孩子不能認同心理自我和現實自我的統一,就會採取非常極端的方式,選擇做一個“壞小孩”或是“活死人”。

    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核心問題的解決都會產生相應的人格特質,包括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孩子在各個階段都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人格。否則就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和情緒障礙,形成現實中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父母認清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夠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並願意付諸努力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焦慮症、抑鬱症、驚恐症,在學校很難受,要退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