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拉啦啦啦

    近些年國外幼兒教育的風潮在國內吹得起勁,“要給孩子們更多的自由,不能學太多專業知識。“”抵制幼兒園小學化“等等論調不絕於耳,這些觀念放在西方社會教育背景中簡直無懈可擊,沒毛病。

    但是,這裡是中國,小朋友在幼兒園畢業後要讀小學,中學,大學,長大了在國內要跟十多億人競爭。

    所以,在幼兒階段,小朋友要學什麼?

    在這裡我從一個國外的演講中得到啟發,我吸收到一個理念:教育要面向後現代。

    什麼是後現代?

    打個比方。

    一棵樹修得又高又直,是傳統現代化;一棵樹不高不直,卻長得錯落有致,就叫後現代。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是為了讓兒童成為大家所期待的又高又直,而是雖各不相同,但擁有自己的特點。

    再比如說,建築的形狀和功能性是不矛盾的,優秀的設計師可以設計出漂亮的獨特形狀,並且將其功能最大化開發,比如貝聿銘的建築,就是典型的後現代化風格。如果說,兒童的性格、愛好等是建築的外形,那麼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功能性。

    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學什麼內容,而是用什麼方法引導幼兒學習。因為幼兒時期最開始習得的這些學習方法,會影響其以後的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坊間很多磚家號稱不要兒童背詩詞,做數學題之類的,我覺得這些都是避重就輕。如果方法得當,兒童自發地去學習去探索,他們就可以在背唐詩宋詞的時候,學習到很多東西。

    唐詩最大的特點是具有畫面感,但又不會侷限兒童的想象力,可以讓兒童在腦海中自由作畫,自己增加或者減少詩詞內容畫一幅畫,並給小夥伴或者父母介紹自己的畫。所以,教學內容,真的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教學方法,尤其是成人引導兒童思考的提問技術。

    又比如說數學。數學在學前教育時期非常重要。因為早期的數學能力可以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所以會長遠地影響兒童後期的數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很多人會覺得數學成績不重要,但是研究顯示,數學能力影響成人後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因為數學能力能顯示出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邏輯能力等等。

    而6歲之前,數學的思維是可以培養的。早期數學能力的培養,更多是從認知發展上進行培養,主要是要建立數學概念。

    華羅庚說過:“新的數學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決數學問題本身更重要”。數學最難培養的地方就是思維方式,因為這是靠兒童自身摸索出來的,而不是成人能夠主動改變的。但是成人的作用也很大,成人可以引導幼兒思考,讓兒童到達形成自己思維的點。

    除了課程的學習,自理能力、社交能力,道德上面的培養都很重要

    在我以前的幼兒園,2歲小朋友入學先學習的是自理。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穿鞋、自己收自己的東西等。不要覺得2歲小朋友太小,要相信小朋友,鼓勵他們,他們就能慢慢做到。好習慣是從一開始培養的。培養小朋友的自理能力過程,可以增加小朋友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當然,這對幼教的耐心和專業度要求很高。

    社交能力也非常重要,要教育小朋友學會互相幫助、感恩和分享。

    其實我覺得把小朋友的每個方面的發展分開來看,是很不科學的。正是因為如此,國際上幼兒課程的主導理念被很多學者所質疑。因為小朋友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裂開來的。

    比如,幼兒在學習做手工剪紙的同時,可以鍛鍊小肌肉,可以鍛鍊眼手協調性,可以鍛鍊注意力,可以鍛鍊審美,如果剪得漂亮,可以跟同學炫耀一下,又鍛鍊語文能力了,要是想要剪得仔細,需要老師給出的模板,幼兒會在比對的時候,看是長是短,數學思維可以得到鍛鍊。

    要問能說出這個活動中每種能力佔到的比例是多少嗎?當然不能,每個小朋友都不一樣。在培養小朋友自理能力的時候,也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思維發展。比如,中午吃飯,請小朋友吃完飯自己收碗,把勺子放在勺子筐裡面,碗放一起,杯子放在杯子處,對於2-3歲的小朋友,這就是在訓練歸類。

    幼兒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

    就是適應社會環境

    美國有美國的社會特徵,歐洲有歐洲的社會特徵,中國也有中國的國情。美國的教育可以借鑑,但是必須要適應中國的情況,不然也是行不通的。

    坊間很多學者拿出幾篇美國的研究,來說明別人的教育方式有多好。這些教育方式,放在中國的社會環境,就不適應,培養出來的兒童就不能適應中國的情況。

    而還有另一個指向就是上下性。我們小時候的學習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放在現在的兒童身上,也不一定適合。因為現在的小孩子面臨的社會環境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因為小時候每天父母給我們1塊錢,我們現在也用同樣的方式來培養兒童的理財能力。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所謂的扼殺創造性,而是它給予兒童的選擇性太單一了。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只有一個模式:不斷地競爭。

    你也許會說,我教育兒童快樂學習,但是,兒童升學或者工作,所面臨的還是各種競爭,因為社會環境就是如此。

    教育並不是憑一個家庭、一個教師或者一所學校就可以改變的,而是需要整個社會每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塑造一個更健康的社會形態。

    分享一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歷了,寶寶今年3歲了,開始讓他識字,認字。之前都是從淘寶購買一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

    然後我下載了好多軟體讓寶寶學習,一開始是不錯,但是呢用到後面都要收費,價格還不便宜,頓時有種坑爹的感覺。

    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簡單,寶寶自己都能獨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這款軟體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

    而且我們家鄉口音特別重,就怕寶寶跟著學以後改不了,要是上學了帶有這種濃厚的口音,肯定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寶寶現在特別愛學習,每天下班都纏著我給跟他互動,陪他一起玩裡面的遊戲,不僅學的快,還讓我這做麻麻的人也輕鬆了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度,總統受那麼多罪,將來誰敢去當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