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居士醉眼看人生
-
2 # 波殼粒粒
首先老人要尊重!
家長不要有“讓牛擠奶不讓牛吃草”的心態。
老人不可能做到只做生活的保姆,卻做教育的觀看者。
要不然就單過,教育完全小兩口說了算,自己承擔所有的家務。
要不然就讓老人照顧生活起居,但賦予老人一定的教育權利。如果這樣,請協商好父母與爺爺奶奶各個負責的領域。
比如父母負責學習輔導和進食習慣的養成。爺爺奶奶負責洗漱、個人衛生習慣養成。互不干涉、分工明確。
若老人家文化水平較低、並且異常固執,上述辦法基本白搭。單過! -
3 # 十八線mama
我覺得老人阻止我們教育孩子,其實並不在於當時的情況,重點在於之前和老人的溝通,以及平時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如果平時我們不注重陪伴關心孩子,只要跟孩子見面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甚至非打即罵,那麼老人勢必會組織我們教育孩子的。
要做到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不阻止,首先我們應該讓老人看到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同時我們要多和老人溝通,我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讓老人有足夠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教育理念,至少要保持我們全家教育口徑的統一性。
-
4 # 子謙媽媽育兒經老人總是特別喜歡寵溺孩子,以為什麼都由著孩子就是對孩子好,可全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在害了孩子,盲目的愛是不可取的,在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總會說,他還小,什麼都不懂。這樣更加助長了孩子的氣焰。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會先做老人的思想。
一、我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和我唱反調。
當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會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可是當老人偏袒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理直氣壯的頂嘴,或者以大哭來反抗。這個時候,我就不吭聲了,因為孩子有靠山,事後,我會和老人溝通這個事,告訴老人,這樣做不是對孩子好,而是讓他有靠山,從而肆無忌憚!多次溝通後,老人也會有些收斂。
二、平時多讓老人看一些親子教育的電視。
有很多教育方面的題材電視,比如《虎媽貓爸》,劇中,趙薇的女兒茜茜的爺爺奶奶就很寵茜茜,把茜茜當小公主來養,結果孩子5歲多了還是活在童話世界中,別的孩子已經認識四千多字了,睡覺也得爺爺奶奶求著睡,去農村,廁所髒,就不去,最後尿道褲子裡,。趙薇最後自己帶孩子,逼著孩子自己刷牙,認字。
讓老人也多學習現代的教育,跟上現在的節奏,這樣,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不會發生衝突了。
-
5 # 小王子愛上狐狸
我的孩子當然應該是我來教育,老年人只有建議權,沒有主宰權。所以,她阻止那是她的事,我要教育那就是我的事。我會私下告訴她,孩子面前不要阻撓我,也別處處溺愛孩子,不要拿孩子小說事。我理解老年人護著孩子的心情,畢竟又隔了一代人了,好多事情覺得無所謂,不必太嚴苛,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不是好事。
-
6 # 諾媽家有男寶
我的婆婆也如此,一開始我教育孩子,沒說兩句,她就心疼來拉架。後經丈夫口告訴她:我給孩子做規矩,請她別插手!後來,一旦做規矩,我提前告知孩子:你不用找奶奶,奶奶來了也沒用,如果奶奶幫,我會懲罰得加倍。這話說給孩子聽,也說給婆婆聽,有過幾次經歷後,婆婆知道了箇中分寸,看到我教育孩子,她就閃人了,兒子不見奶奶,也死了心,乖乖聽話了。
-
7 # 布媽育兒說
自己的孩子必須自己教育,不能為了顧忌老人的威嚴就表面順從而不教育,也要讓老人明白教育的主動權在自己手裡,其他人不該干涉。但教育不僅需要掌握時機,更要重視方法,如果你是在打罵孩子,那老人阻止是對的,正確的方法至關重要。
-
8 # 堯媽成長記
第一,不要當著老人的面教育孩子,我們都知道,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溺愛孩子!
第二、提前給老人溝通好,你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不要插手!
總之教育孩子道路上,如果有老人的參與指定會受阻礙,一家人最好和和氣氣的處理如何教育孩子的這個問題,不要到最後孩子沒教育好,一家人還鬧得不愉快!
回覆列表
隔代親就是——“捧到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
現在大多數的爸爸媽媽由於工作原因,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這樣做原因是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得到好的照顧,另一方面自己又可以專心的工作。從某些方面看,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但是我在與部分家長溝通時,這些爸爸媽媽們卻向我反映:孩子喜歡黏著老人,但又不聽老人的話;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老人還會護著;另外,當老人不在的時候,孩子在父母面前又特別的聽話,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面臨隔代教育和親子教育間教養方式的差異,我們如何與老人溝通呢?
俗話說的“隔輩親”,就是指老人對自己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會額外的疼愛,對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的要求有求必應,甚至用“捧到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來形容也不為過。
首先要理解,孩子是老人愛的延續,不要指責老人。
很多家長會說,老人這種溺愛孩子的行為往往讓自己感到很無奈,卻不敢發表什麼意見,害怕惹得老人傷心,往往壓抑內心的不滿而不表達,長此以往,為家庭的和諧埋下了隱患。而我覺得實際上這種現象並不是老人一定要執著於寵孩子,而是面對自己早已長大的孩子的另一種愛護,也就是照顧好自己的孩子的孩子,是一種愛的延續。所有老人對隔輩孩子的維護和包容都是出於愛,這種愛與老人在年輕時照顧自己的孩子是一樣的真摯,一樣的願意付出一切。
面對這種沉甸甸的愛,如果爸爸媽媽因為老人教養孩子的方式不正確而進行指責,或者很武斷的直接提出我們的教養方式,老人一下子會覺得很難以接受,也會傷了老人的心。在中國大部分老人都很少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年輕時把照顧自己的孩子當做生活的重心;孩子長大了,自己年紀也大了,就把照顧孫子孫女當做自己生活的重心。我們貿然的去改變或者指責老人的教育,對他們的這種沉甸甸的愛是一種很大的打擊。
使用柔軟的方式跟老人多進行溝通,同時還要做到更孝順老人。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我們把孩子交給老人前,就需要和老人多聊一些關於教育方法的事情,讓老人和自己都有一個充分的準備,來引導孩子朝向更好的方向成長。爸爸媽媽也需要相信老人的教養能力,因為爸爸媽媽也都是家裡的老人照顧後,才會長這麼大、這麼優秀,所以相信他們的育兒經驗要比我們豐富的多。多和老人進行溝通,有時我們覺得可能老人的教養方式不科學,要以委婉,讓老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老人溝通。
另外,想要保持跟老人的有效溝通,一定要更加孝順他們,老人也需要愛,需要得到兒女的認同,所以,在認可老人的基礎之上,才可能使溝通更加順暢。
爸爸媽媽和家裡的老人為孩子所做的一切,究其原因都是出自於愛,希望家人之間能多溝通多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因為愛而互相傷害。願每一個孩子都在充滿愛的環境裡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