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ww3721王建文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際空間站對南極上空臭氧進行測量發現了一個沒有臭氧氣巨大空洞。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並對引發消耗臭氧的制凍裝置的制凍劑全部更新改造調換。成為電冰箱革命。臭氧缺少會引地球變暖。引發人類面板癌變發生。所以世界各國都相當重視。不再用制凍劑弗里昂和哈龍。從而消除了臭氧洞擴大,和並逐年好轉,現在已經沒有了。這是科學家勝利,是國際社會合作的榜樣。說明人類有能力戰勝危難險重,取得最後勝利

  • 2 # 務本立

    臭氧洞形成原理解釋有三種,即大氣化學過程解釋,太陽活動影響和大氣動力學解釋。

    一、臭氧洞形成的化學機理解釋。南極臭氧洞的成因,目前推測有四種: 

    1.人為影響,人類活動產生的含氯化合物進入大氣層。

    2.與太陽活動週期有關的自然現象。

    3.區域性天氣動力過程。

    4.火山活動。

    二、大氣化學規程解釋

      大氣化學過程解釋,認為臭氧層中可以產生某種大氣化學反應,將3個氧原子含量的臭氧(O3)分解為分子氧(O2)和原子氧(O),從而破壞了臭氧層。

    三、太陽活動影響解釋

      太陽活動影響解釋,認為當太陽活動峰年(即太陽活動強烈的時期)前後,宇宙射線明顯增強,促使雙電子氮化物(如NO2)與O3發生化學反應,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使得奇電子氮化物(如NO3)增加,O3轉換為O2。

    四、大氣動力學解釋

      大氣動力學解釋認為,初春,極夜結束,太陽輻射加熱空氣,產生上升運動,將對流層臭氧濃度低的空氣輸入平流層,使得平流層臭氧含量減小,容易出臭氧洞。一般認為,在人為因素中,工業上大量使用氟里昂氣體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之一。臭氧洞現在是什麼樣子。人們已經認識到弗利昂等人造物質對臭氧層造成破壞,所以,國際組織通力合作來降低這些破壞性化合物的使用量,24個國家於1987年簽訂了限制使用氟利昂等化學品的條約。荷蘭、墨西哥和美國三位科學家研究的結果,確認了人造物質對臭氧層的破壞,因而獲得了1995年的洛貝爾化學獎。正是由於臭氧的這一特性,使得地球上空15~50公里的大氣層中存在著升溫層(逆溫層),因此,臭氧對平流層的溫度結構和大氣運動起決定性的作用,而大氣的溫度結構對於大氣的迴圈具有重要的影響,臭氧濃度的變化不僅影響到平流層大氣的溫度和運動,也影響了全球的熱平衡和全球的氣候變化。除此之外,在對流層中,臭氧因對紅外線的吸收作用而被稱為溫室效應之一。

  • 3 # 老李說電影

      大氣化學過程解釋,認為臭氧層中可以產生某種大氣化學反應,將3個氧原子含量的臭氧(O3)分解為分子氧(O2)和原子氧(O),從而破壞了臭氧層;太陽活動影響解釋  太陽活動影響解釋,認為當太陽活動峰年(即太陽活動強烈的時期)前後,宇宙射線明顯增強,促使雙電子氮化物(如NO2)與O3發生化學反 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應,使得奇電子氮化物(如NO3)增加,O3轉換為O2;

  • 4 # 安青春醫者

    ‘’臭氧洞‘’是指地球上空的臭氧層因臭氧大輻度減少而形成的空洞。

    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氟利昂‘’等化合物,進入臭氧層與臭氧發生化學反應,是使臭氧減少的重要因素。如城市的空調,汽車排放等。

    臭氧層是大氣流層中臭氧濃度最大處,是地球的一個保護層。

    臭氧是氧氣的一種特殊形式,只佔大氣中非常小的部分,但它的存在對於人類卻非常重要。

    它是一種天然的防曬物質,可吸收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不受有害太陽紫外線的輻射。

    所以它關係人類和各種生,動物的生存和健康發展。

    1985年首次發現南極上空臭氧層出現了一個巨大空洞,所以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1985年制訂‘’保護臭氧維也納公約‘’。各國在聯合國倡議下都在採取措施保護臭氧層,防止空洞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傷害和災難!

  • 5 # Weather情報局

    臭氧洞最早由英華人喬·法曼(Joseph Farman)發現。

    1957 年,作為英國南極考察隊的一員,劍橋大學的教師喬·法曼被首次派往哈雷灣觀測站。時值國際地球物理年,包括英國在內的12 個國家在南極洲新設了多個觀測站,觀測極地氣象。喬·法曼的任務之一,就是測量空氣中的臭氧含量。此後每年,法曼都要到南極去。1981 年春季,喬·法曼和同事發現監測到的資料顯示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面積較過去小了很多。1982-1984年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1985年他們在科學雜誌《自然》上刊出了該發現,並稱之為臭氧洞。文章指出,這個臭氧洞面積約有美國領土那麼大,臭氧洞範圍內,臭氧總量減少50%左右。有關南極上空臭氧異常變化的報道引起了科學界的極大關注,科學家們紛紛開展各種研究和分析以確認這一現象的存在。結果證實了春季南極臭氧洞存在的事實,並結合臭氧探測資料分析,進一步指出了春季南極上空臭氧的耗損主要發生在14~24千米高度範圍內。人們就把南極地區上空臭氧總量季節性異常減少的現象稱為“南極臭氧洞”並一直延用至今。

    通常來說,南極臭氧洞在每年的8月份開始形成,10月初面積達到最大,覆蓋的區域甚至超過了南極大陸,臭氧濃度也降到最低水平。

    是什麼導致了臭氧洞的形成呢?對此,雖然尚存爭論,但目前科學家們已基本取得了共識,即臭氧洞並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於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的氟氯碳化物(CFCs)等臭氧破壞物質造成的。

    所幸的是,臭氧洞在發現之初就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並逐步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1987年9月16日,36個國家和10個國際組織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會議,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並於1989年1月1日起生效。

    1995年1月23日,聯合國大會透過決議,決定從1995年開始,每年的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以喚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並採取有效的臭氧層保護措施。

    2014年9月,聯合國的最新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南極洲上空的臭氧洞已停止逐漸變大,預計十年時間臭氧洞將開始萎縮。科學家稱,臭氧層的逐漸恢復是由於一些國家決定逐步淘汰使用破壞臭氧層的人造氯氟烴氣體。這份研究報告,對於國際聯合行動共同治理臭氧層和應對氣候變化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墨西哥化學家馬里奧·莫利納所說:“這是外交的勝利,也是科學的勝利,因為事實上,我們能夠共同發揮作用。”

    然而,大氣臭氧層的恢復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國際社會還須繼續攜手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共同保護大氣臭氧層這把人類賴以生存的“天然保護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定光菩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