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光佛俗名鄭自嚴(934-1015),是宋代泉州府同安縣人,11歲出家,歷多年參學苦旅,修成高僧後雲遊各地。
鄭自嚴於乾德二年(964年)駐錫南安巖(今巖前獅巖),在武平弘法傳道五十多年,其間除蛟伏虎、為民除害,疏通航道、尋找泉水,祈雨求陽、呵護生靈,賜嗣送子、築陂止水,為民請命、神通廣大,助民之所需,被閩、粵、贛等地的信眾視同神明,爭相構廟,踴躍供養。祥符八年(1015年)圓寂於獅巖,享年八十二歲。自嚴圓寂後,先後五次被朝廷加封為“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民眾尊稱其為“定光古佛”、“定光佛”等。一千多年來,定光佛的神蹟、傳說遍佈各地,在閩西、粵東、贛南等地客家聚居的地區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根深蒂固的民間宗教信仰,並被遷徙的客家人把定光佛信俗帶往世界各地,定光佛被客家人稱為自己的保護神,均慶院成為定光佛的祖廟。
定光佛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有多種叫法,定光古佛、定光佛、定公佛、錠光佛、燃燈佛、燃燈太子、定光大師、古佛、古佛老爺、定光法師等,圓寂後人們尊稱為定光古佛,臺灣地區尊稱為定光佛。
定光古佛的傳說
1、除蛟伏虎,為民除害。後周顯德年間(954-959年),定光佛雲遊天下,路過大和縣懷仁江時,江水突然暴漲,濁浪翻滾,當地百姓說是蛟龍經常在江中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定光佛手寫佛偈一首,投入江中,江水驟退,變成一片沙洲,後來當地人稱之為“龍洲”。相傳汀洲城南的龍潭中有孽龍危害百姓,定光佛也投偈潭中,孽龍遂消聲匿跡。又傳定光佛設道場時,“大蟒前蟠,猛虎傍睨,良久,皆俯伏而去”。宋淳化間(990-994年),鄉民牧場中的牛被老虎傷害,定光佛聞訊後,直奔牧場,在牛被老虎咬死的地方立一木牌,寫上偈語,第二天天亮,猛虎死於路中。
2、疏通航道,尋找泉水。相傳宋景德初(1004年)定光佛應邀到江西南康盤古山弘法途中,經過某一條江河時,江中佈滿槎樁,船隻常常觸樁而沉沒,定光佛用手撫摸著槎樁,說道:“去,去,莫為害!”當天晚上,天未下雨而江水暴漲,槎樁均被江水沖走。到了盤古山後,發現井水枯乾,禪院缺水,遂用禪杖敲井沿三下,說道:“快出,快出!”到了晚上,落泉濺崖之聲不絕於耳,天明,井水湧出滿溢。《清流縣誌》記載:唐武德三年(620年),有僧雲谷來清流曹溪一帶雲遊,隱居於金蓮寺。相傳有聖僧定光到此住持,修建寺廟:“舊無水,定光佛至,飛錫凌空,七日復返,始有泉湧。其夜,風雷大作,雨水滂沱,僧驚避。遲明視之,庵推出谷口,其下飛瀑數丈如珠廉,至今莫尋其源”。地下水始湧出,匯成激流瀑布,清夜聽泉,常疑三春暴雨,遂定名“灞湧巖”,亦為清流古八景之一“灞湧金蓮”。
3、祈禱雨陽,築陂開圳。宋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久雨不晴,郡守趙遂良請定光佛搭臺祈晴,獲應。不久,又發生旱災,郡守胡鹹秩遣使到南安巖請定光佛祈雨,定光佛寫一偈語給來使帶回汀州,剛進入汀州境內,大雨傾盆,是年喜獲豐收。相傳清流縣長校靈臺山下築陂,因水流湍急,久而不能合攏。一天,一位老太婆給築陂的兒女送飯,正好遇到裝扮成乞丐的定光佛向她乞食。老太婆將築陂事及家中困苦狀一五一十地告訴定光佛,對他的乞食麵有難色。定光佛拖著沉重的步伐走開了,老太婆見他餓成這個樣子,忽動惻隱之心,將所有的飯菜施捨給定光佛。定光佛吃完後,來到水陂,叫眾人走開,即脫下草鞋,甩往壟口,彈指間水陂合攏,且十分牢固,經久不毀。鄉人德之,立廟奉祀。
4、神通三界,懲誡權貴。相傳宋真宗時,有一次在京都設宴請全國高僧,在皇帝面前無人敢就坐。定光佛姍姍來遲,進殿後就大大方方地坐在皇帝的對面,宋真宗感到驚訝,問道:“大師從何處來?幾時起行?”定光佛答道:“今天早上從汀州來。”真宗不相信,又問:“汀州太守是誰?”答道:“是胡鹹秩。”宴畢,真宗故意叫定光佛帶一些齋飯賜給胡鹹秩。齋飯帶到汀州還不涼,胡鹹秩驚詫萬分,上表謝恩。真宗接到胡鹹秩的表文後,才相信定光佛非等閒之輩,稱之為“現世佛”。又傳宋祥符初年(1008年),廣東惠州有一艘運載磚瓦的巨船擱淺於河源縣沙州,僧侶來到南安巖請求定光佛幫忙。定光古佛書寫一首偈語給來僧,來僧持偈到擱淺的船上,船隻莫名其妙地拔動,順利航行。
又傳定光佛某日到武平縣梁山下的蘿鬥坑一帶化緣,某富翁不但不理睬他,而且連借鍋煮飯也不給柴火,定光佛說:“我只好用腿當作柴火了。”說罷,竟將雙腿伸入灶膛,嗶嗶啪啪燒了起來。須臾飯熟,餐畢,定光佛揚長而去。富人發現定光佛雙腿完好,而家中的飯桌、板櫈腿悉被燒光,遂持打狗棍追了上來。定光佛行走如飛,來到水口,背起一塊大石頭放在梁山頂,讓石頭懸空而立,危危欲墜,使為富不仁的富翁擔心巨石從山上滾下來而惶惶不可終日,以示懲罰。
5、慈悲為懷,賜嗣送子。武平縣的許多地名也由來於定光佛的神話傳說,如“寄子嶺”的傳說至今仍為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相傳寧化餘某,曾向定光佛祈求子嗣,不久,妻子果真懷孕,生下一子。餘某夫婦感恩不盡,抱著兒子一齊到南安巖均慶寺叩謝,想不到離南安巖20裡處小兒子突然死去。餘某夫婦仍堅信定光佛法力無邊,定能使自己的兒子死而復生,就把兒子暫且安放在荒嶺,一起到南安巖均慶寺進香祈禱。拜畢,回到荒嶺,死去的兒子早已復活,正坐在那裡吃饅頭呢,後世人稱此荒嶺為“寄子嶺”。
6、為民請命,心繫百姓。宋鹹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徵收布匹,則由當地百姓代交,定光佛於心不忍,寫了一封要求免徵布匹的信夾在上交的布匹中。官府發現後,十分惱怒,拘捕定光佛詢問,定光佛拒不回答,郡卒張曄愈怒,令人焚燒衲帽,可是火燒盡了衲帽越燒越白,只好把他放了,從此定光佛就一直穿白衣。
相傳定光佛遊歷沙縣時,變成一個老和尚,從溪南騰空而渡,正好被李綱遇見,李綱知道老和尚非凡人,就上前叩問姓名、住址,並要拜他為師。定光佛拒收他為徒後,李綱又以前程卜問。定光佛寫一偈語送他,偈語曰:“青著立,米去皮,那時節,再光輝。”最初,李綱不知道偈語的含義,到了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包圍開封時,李綱應詔入朝,出任尚書右丞,翌年出任宰相,偈語的預言(“青著立”三字寓“靖”字,“米去皮”三字寓“康”字)得以驗證。《沙縣誌》卷四又載,李綱被貶謫於興國寺時,看見一個老和尚渡溪時,足不履橋,離地騰空而行,覺得詫異,尾隨和尚到洞天巖。老和尚在岩石上閉目養神,李綱待老和尚醒來後,前去與他攀談,並邊走邊談,至溪橋才相別。待李綱回首,發現老和尚駕霧騰雲而去,才知道老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
定光佛俗名鄭自嚴(934-1015),是宋代泉州府同安縣人,11歲出家,歷多年參學苦旅,修成高僧後雲遊各地。
鄭自嚴於乾德二年(964年)駐錫南安巖(今巖前獅巖),在武平弘法傳道五十多年,其間除蛟伏虎、為民除害,疏通航道、尋找泉水,祈雨求陽、呵護生靈,賜嗣送子、築陂止水,為民請命、神通廣大,助民之所需,被閩、粵、贛等地的信眾視同神明,爭相構廟,踴躍供養。祥符八年(1015年)圓寂於獅巖,享年八十二歲。自嚴圓寂後,先後五次被朝廷加封為“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民眾尊稱其為“定光古佛”、“定光佛”等。一千多年來,定光佛的神蹟、傳說遍佈各地,在閩西、粵東、贛南等地客家聚居的地區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根深蒂固的民間宗教信仰,並被遷徙的客家人把定光佛信俗帶往世界各地,定光佛被客家人稱為自己的保護神,均慶院成為定光佛的祖廟。
定光佛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有多種叫法,定光古佛、定光佛、定公佛、錠光佛、燃燈佛、燃燈太子、定光大師、古佛、古佛老爺、定光法師等,圓寂後人們尊稱為定光古佛,臺灣地區尊稱為定光佛。
定光古佛的傳說
1、除蛟伏虎,為民除害。後周顯德年間(954-959年),定光佛雲遊天下,路過大和縣懷仁江時,江水突然暴漲,濁浪翻滾,當地百姓說是蛟龍經常在江中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定光佛手寫佛偈一首,投入江中,江水驟退,變成一片沙洲,後來當地人稱之為“龍洲”。相傳汀洲城南的龍潭中有孽龍危害百姓,定光佛也投偈潭中,孽龍遂消聲匿跡。又傳定光佛設道場時,“大蟒前蟠,猛虎傍睨,良久,皆俯伏而去”。宋淳化間(990-994年),鄉民牧場中的牛被老虎傷害,定光佛聞訊後,直奔牧場,在牛被老虎咬死的地方立一木牌,寫上偈語,第二天天亮,猛虎死於路中。
2、疏通航道,尋找泉水。相傳宋景德初(1004年)定光佛應邀到江西南康盤古山弘法途中,經過某一條江河時,江中佈滿槎樁,船隻常常觸樁而沉沒,定光佛用手撫摸著槎樁,說道:“去,去,莫為害!”當天晚上,天未下雨而江水暴漲,槎樁均被江水沖走。到了盤古山後,發現井水枯乾,禪院缺水,遂用禪杖敲井沿三下,說道:“快出,快出!”到了晚上,落泉濺崖之聲不絕於耳,天明,井水湧出滿溢。《清流縣誌》記載:唐武德三年(620年),有僧雲谷來清流曹溪一帶雲遊,隱居於金蓮寺。相傳有聖僧定光到此住持,修建寺廟:“舊無水,定光佛至,飛錫凌空,七日復返,始有泉湧。其夜,風雷大作,雨水滂沱,僧驚避。遲明視之,庵推出谷口,其下飛瀑數丈如珠廉,至今莫尋其源”。地下水始湧出,匯成激流瀑布,清夜聽泉,常疑三春暴雨,遂定名“灞湧巖”,亦為清流古八景之一“灞湧金蓮”。
3、祈禱雨陽,築陂開圳。宋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久雨不晴,郡守趙遂良請定光佛搭臺祈晴,獲應。不久,又發生旱災,郡守胡鹹秩遣使到南安巖請定光佛祈雨,定光佛寫一偈語給來使帶回汀州,剛進入汀州境內,大雨傾盆,是年喜獲豐收。相傳清流縣長校靈臺山下築陂,因水流湍急,久而不能合攏。一天,一位老太婆給築陂的兒女送飯,正好遇到裝扮成乞丐的定光佛向她乞食。老太婆將築陂事及家中困苦狀一五一十地告訴定光佛,對他的乞食麵有難色。定光佛拖著沉重的步伐走開了,老太婆見他餓成這個樣子,忽動惻隱之心,將所有的飯菜施捨給定光佛。定光佛吃完後,來到水陂,叫眾人走開,即脫下草鞋,甩往壟口,彈指間水陂合攏,且十分牢固,經久不毀。鄉人德之,立廟奉祀。
4、神通三界,懲誡權貴。相傳宋真宗時,有一次在京都設宴請全國高僧,在皇帝面前無人敢就坐。定光佛姍姍來遲,進殿後就大大方方地坐在皇帝的對面,宋真宗感到驚訝,問道:“大師從何處來?幾時起行?”定光佛答道:“今天早上從汀州來。”真宗不相信,又問:“汀州太守是誰?”答道:“是胡鹹秩。”宴畢,真宗故意叫定光佛帶一些齋飯賜給胡鹹秩。齋飯帶到汀州還不涼,胡鹹秩驚詫萬分,上表謝恩。真宗接到胡鹹秩的表文後,才相信定光佛非等閒之輩,稱之為“現世佛”。又傳宋祥符初年(1008年),廣東惠州有一艘運載磚瓦的巨船擱淺於河源縣沙州,僧侶來到南安巖請求定光佛幫忙。定光古佛書寫一首偈語給來僧,來僧持偈到擱淺的船上,船隻莫名其妙地拔動,順利航行。
又傳定光佛某日到武平縣梁山下的蘿鬥坑一帶化緣,某富翁不但不理睬他,而且連借鍋煮飯也不給柴火,定光佛說:“我只好用腿當作柴火了。”說罷,竟將雙腿伸入灶膛,嗶嗶啪啪燒了起來。須臾飯熟,餐畢,定光佛揚長而去。富人發現定光佛雙腿完好,而家中的飯桌、板櫈腿悉被燒光,遂持打狗棍追了上來。定光佛行走如飛,來到水口,背起一塊大石頭放在梁山頂,讓石頭懸空而立,危危欲墜,使為富不仁的富翁擔心巨石從山上滾下來而惶惶不可終日,以示懲罰。
5、慈悲為懷,賜嗣送子。武平縣的許多地名也由來於定光佛的神話傳說,如“寄子嶺”的傳說至今仍為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相傳寧化餘某,曾向定光佛祈求子嗣,不久,妻子果真懷孕,生下一子。餘某夫婦感恩不盡,抱著兒子一齊到南安巖均慶寺叩謝,想不到離南安巖20裡處小兒子突然死去。餘某夫婦仍堅信定光佛法力無邊,定能使自己的兒子死而復生,就把兒子暫且安放在荒嶺,一起到南安巖均慶寺進香祈禱。拜畢,回到荒嶺,死去的兒子早已復活,正坐在那裡吃饅頭呢,後世人稱此荒嶺為“寄子嶺”。
6、為民請命,心繫百姓。宋鹹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徵收布匹,則由當地百姓代交,定光佛於心不忍,寫了一封要求免徵布匹的信夾在上交的布匹中。官府發現後,十分惱怒,拘捕定光佛詢問,定光佛拒不回答,郡卒張曄愈怒,令人焚燒衲帽,可是火燒盡了衲帽越燒越白,只好把他放了,從此定光佛就一直穿白衣。
相傳定光佛遊歷沙縣時,變成一個老和尚,從溪南騰空而渡,正好被李綱遇見,李綱知道老和尚非凡人,就上前叩問姓名、住址,並要拜他為師。定光佛拒收他為徒後,李綱又以前程卜問。定光佛寫一偈語送他,偈語曰:“青著立,米去皮,那時節,再光輝。”最初,李綱不知道偈語的含義,到了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包圍開封時,李綱應詔入朝,出任尚書右丞,翌年出任宰相,偈語的預言(“青著立”三字寓“靖”字,“米去皮”三字寓“康”字)得以驗證。《沙縣誌》卷四又載,李綱被貶謫於興國寺時,看見一個老和尚渡溪時,足不履橋,離地騰空而行,覺得詫異,尾隨和尚到洞天巖。老和尚在岩石上閉目養神,李綱待老和尚醒來後,前去與他攀談,並邊走邊談,至溪橋才相別。待李綱回首,發現老和尚駕霧騰雲而去,才知道老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