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書師傅
-
2 # 熊孩他爸
首先有四類原因可以導致孩子自控力的缺乏
一、是生理方面的原因。母親懷孕、早產等不良因素可以導致孩子出現問題,例如剖腹產的孩子易出現前庭平衡功能失調,這會導致孩子有到處走動的需要,並且遇到障礙物會不自覺地撞上去。何況現在的剖腹產孩子越來越多,出現自控力不佳的狀態也越多。 還有的孩子在早期缺少足夠的鍛鍊,也會出現學習問題,例如身體活動能力不足,像有些孩子在適齡的時候不能較好的爬行,這樣孩子雙手寫字速度很慢,孩子可能產生寫作業拖拉,抄寫速度不是很快。如空間知覺表現滯後,也會引起閱讀和書寫困難,同時也會導致行為問題,一些孩子不斷地惹麻煩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位置與他人有關係。 因此,孩子需要活動,這不僅有助於身體的發展,也有助於智力的發展。體能好的孩子可能比體能差的同伴更自信,這也會影響他們與同伴互動的方式。良好的反應、平衡、力量和速度,能促使孩子參與社會互動,並得到同伴的認可。這比孩子在起步階段,會識字、會背英語單詞要有用得多。
二、環境的影響。由於鮮豔的色彩、悅耳的聲響,小孩都喜歡看電視,尤其是卡通片。可是他們一進入學校,單調的課堂難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及興趣,於是,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就出現了。在目前教育模式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建議在幼兒和兒童時期,家長少讓孩子看電視,尤其是充滿暴力的卡通片,可以多帶孩子參加遊戲和運動。
三、個人性格和氣質原因,引發的行為問題。每個孩子天生氣質是有差異的,有的孩子急躁、有的孩子安靜。脾氣暴躁的孩子,常常行為不能自控。而這種情緒,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影響,如果父母脾氣暴躁,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
四、不良教育方式的影響。例如暴力式的管教,或對孩子漠不關心、放任自流,或過於溺愛等,都會導致孩子自控力缺乏,意志力薄弱。
如何糾正孩子的自控能力不佳的狀況,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榜樣的力量來指透過榜樣的力量來指透過榜樣的力量來指透過榜樣的力量來指導孩子的行為導孩子的行為導孩子的行為導孩子的行為。除了有“多動症”的孩子需要配合特定的訓練外,對於自控力缺乏的孩子,可以採用以下對策:
一、透過榜樣的力量,引導孩子的行為。 不論是幼兒還是小學生,他們都能從父母對待他人的方式中學會怎樣對待他人。父母要恰當表達自己的感受,指導孩子在不壓抑自己的情緒同時,也不能透過發脾氣來表達感受。例如父母跟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在這其中,父母就教給孩子很多東西,孩子可以看到父母是如何表達沮喪、興奮、悲傷和愉悅的。潛移默化中,孩子漸漸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透過有效的交流,幫助孩子成長。 父母友好而尊重地與孩子交流時,不僅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聽話,還可幫助他們處理周圍事物,幫助孩子解決衝突,讓他學習自控與合作。交流時,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優點,及時鼓勵,這樣的鼓勵會讓孩子更加積極,也會讓他感覺到家長的關注;也要及時糾正他們的缺點。
三、透過訓練,培養孩子的做事意志力。 家長可讓孩子學下棋、畫畫等,讓孩子經過努力學會這些技能,在這其中鍛鍊他們注意的集中性和耐心。另外,家長要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別人的交談、門外的聲響,都會使孩子中斷正在進行的事情。家長應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和障礙,督促他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某項活動,使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一、 從 “他制他”到 “自制” 低齡的孩子還不能判斷和評價自己行為的適宜度,這時,家長就要制定一些必要的“家規”了。起初,孩子可能只是粗略地懂得“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即使不理解為什麼,但是習慣成自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規”也應賦予更多的道德意義,要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但要注意,規矩不能太多,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
二、 循序漸進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誤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誤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誤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誤 自制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孩子缺乏自制力的時候,如:打壞東西、提一些過分要求等,父母應當寬容一些,粗暴行為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父母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當孩子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時,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對於屢教不改的孩子可以“少說多做”,這類孩子說多了,沒有用,只能少說,但說出來的話要算數,否則就沒有威懾力。
三、 獎勵已形成的自制力家長的獎勵可能是孩子堅持的動力。精神上,家長可以多讚賞孩子,“你真的長大了,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物質上,家長要注意獎勵不要過於頻繁,不能說“你今天要是能學習一個小時我就給你買件新衣服!”這樣會使孩子的自制力帶有表演性質,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四、在遊戲中培養自制力 遊戲是培養孩子自制力的好方法。例如,讓孩子充當哨兵的角色,跌倒了不許哭,站著也不許隨意走動,再膽小或調皮的孩子也可以做到。
五、 建立合理的家庭制度 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契約教育”。家長跟孩子定好規章制度,比如玩遊戲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規矩一旦定下來就不許變動,孩子和家長都要遵守。當孩子行為不合規矩的時候,家長就要跟他講道理,告訴他,他越界了。
自制力是一種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關乎著孩子將來健全性格的發展,因此家長和老師們必須高度重視。
回覆列表
1.要常常觀察自己的狀態。有時候脾氣不好或者沒辦法思考,不是因為性格不好,也不是因為笨或者懶,只是因為沒吃飽、沒睡好或者太久沒鍛鍊身體狀態不好。這個時候,出去走一走,吃點東西,喝杯熱水或者咖啡,上個廁所就會好很多。
2.亂七八糟地開始,後面的事情就順其自然。想早點出門,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穿褲子和鞋子,彷彿下一秒就要揹著包出宿舍;學習的時候,坐下來先把資料攤開,把筆和筆記本拿出來,翻到想看的地方,給自己一種馬上要開始學習的暗示;要複習一門課,先把最重要的那份資料分割成幾部分,告訴自己一天之內要草草翻完,翻完再說,就不會出現遲遲無法開始複習的情況。就像下面提到的一樣: “堅持做10分鐘,然後就可以放棄。”你會發現,只要一開始,你就會想繼續做下去。
3.想象未來的圖景。我最近有了一個需要付諸努力才能實現,但是一想起來就心潮澎湃的想法。我打算寫一封半年後寄出的信,看看到時候能做到什麼程度。為了不打自己的臉,要繼續努力才是。
雖然過度自控常常會讓自己陷入“我不是喜歡,我只是認真”的不開心中,但是別人隨口唸一念永遠都做不到的事情,自己稍微花點心思就能做好,這種感覺還是棒棒噠。自由即自控,祝大家都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