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九未成

    人本來就有區別,但是這種區別還不足以把人分成這5個層次。

    看完《芳華》的結局你就知道,造成這種分層的,恰巧是社會環境,許多人活著活著就忘了本,忘了那些用生命守護著我們國家的英雄,忘了那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質樸的人兒。

  • 2 # 我娃的爸爸

    芳華里沒有至善至惡,也沒有極度自私,更多的是在特定年代中人性的表現,當中還多少夾雜了一下劣根性,比如槍打出頭椽子(劉峰),但是當幾十年後,心底的那份善良還是佔據了大部分,人生亦是如此吧,只要不是至惡之人,能原諒的就原諒吧,換自己選擇的還是第四種吧

  • 3 # 星期五文藝

    電影是浮在表面上去緬懷青春,人性層面還是看小說。

    電影容易讓別人想到是“好人沒有好報”,壞人都升官發財了,引出很多文章都說不要做“老好人”之類的話。

    至於題主說電影裡的五個層次,當然在那個時代,人性都是被扭曲的,何止是五個層次,是每個人都是一場戲。那個時期,夫妻反目,父子揭發等,這些事情都是人性的惡被放逐出來了。人是複雜的,在很多社會環境下,會激發出你難以想象的惡。比如電影中刪除的片段,大家對劉峰的反目和批判。

    電影呢,沒有一條主線,沒一個實質的主人公。都是眾生相,並且都是快樂的度過了文革,度過了改革開放時期的焦慮,度過了國企下崗等等。

    我認為小說的反思都比電影深刻的多,冷靜的多。沒有所謂的層次,人本來就是複雜的,一念之間,三百六十轉。

  • 4 # 遠大文化傳媒交流

    就是一個電影 非要把他上升到什麼高度 喜歡 就看 不喜歡 就不看 你看了不喜歡 說明你還是想看 瞎吱吱什麼的 我喜歡這個電影 雖然我是80後 農村娃 沒經歷過那麼多 但是裡面還有讓人共鳴的地方 裡面的隨便人物換成你 你也不一定有多高尚 在當時的環境下 這些人都做了正確的選擇

  • 5 # 搞笑吹蛹猿

    患病的何小萍,觀看《沂蒙頌》時隨著舞蹈音樂的演繹,記憶復甦,於是“願親人,早日養好傷……”的音樂中,她翩翩起舞,深深鞠躬……這段戲是《芳華》最重要的表達。“願親人,早日養好傷”,問候幾十年傷了心的老兵,鞠躬逝去的芳華和生命……這就是馮小剛的馮氏用意。比集結號更牛逼!

  • 6 # 小邱牙醫也有大情懷

    # 善良不僅僅是一種選擇#

    看過芳華,很多人都會為劉峰的善良而靈魂觸動,為他的命運多舛而搖頭唏噓,為他的半生淒涼而心生憂傷,或許會感嘆善良猶鏡花,浮生任踐踏,或許會報怨好人沒有好報、禍害得意千年,又或許會遺憾芳華已隨斯人去、苦酒依舊瀝飢腸。

    我們應該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劉峰是一個好人,他自己鑽研修好戰友名貴的手錶,自掏腰包為戰友製作沙發,為不愛吃餃子的南方女兵煮麵條,在他眼裡爛了的餃子也總得有人吃,而自己就是這個人,他隱瞞何小萍的家庭出身,幫助她參軍入伍等等,不一而足,渾身充滿了人性的光環。這讓我想起《血色浪漫》裡面的滿屯,當兵到連隊,在戰友的不屑中爭著幹大家不願意做的事,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為出身貧寒的自己贏得了提幹的機會。

    現在大家喜歡調侃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其實是衣食無憂的生活限制了我們對貧窮的想象,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窮孩子,腳踩爛草鞋卻身負萬重山,因為從小很難接受到系統的教育,淳樸的身上充滿了與城裡人格格不入的“陋習”,比如說在別人看來沒有教養的隨地吐痰,可能只是他在大山裡融入自然的一個生活習慣,與教養無關,在遭受無數次的冷眼與嘲笑之後,他才可能學會改變,每一次成長都要付出與眾不同的代價,每一次進步都要付出常人百倍的艱辛,無奈,命運如此。

    在眾人異樣的目光之中生活,退讓隱忍、與人為善是最好的選擇,即使不會被尊重,起碼也會少受一些鄙夷,劉峰如此付出,最終也不過是被人稱為活雷鋒而已,一個看似閃耀的光環,讓你一切的付出變得順利成章,別人享受你的付出也是那麼的順其自然,即便如此,也脆弱的不堪一個“擁抱”的打擊,因為在他們眼裡你就是那個善良的付出者,施捨給你尊嚴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不能再有任何的索求。有的人殺人了,因為是一刀斃命,也會讓很多人吹捧,看,他多有人性,沒有讓受害者多受折磨;富豪偶爾坐一次經濟艙,馬上會有一大堆粉絲簇擁,但是難道我們忘記了這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嗎?衡量標準的不同是最被漠視的不公,不為什麼,因為他們有的選,而你沒得選!

    不用為劉峰悲哀,善由心生,選擇善良可能源於無奈,但堅守善良終究歸於本心。芳華綻放過,即便枯萎了,記憶的殘渣已足夠滋養!

  • 7 # 記憶中的大橡樹

    你這個評價,說明你的歲數很小,沒有經過那個年代,你是以現在人的心態和成熟度來評價當年的那個純真的年代的。我是六零後。整個七十年代,都都在一個海島上渡過的,因我父親是守島的軍人。那個年代、那個美麗的海島,是我童年美好的回憶。因此,看了電影《芳華》,懷舊情節油然而生,非常感動。文工團女孩子們優美的舞蹈,真是讓人感嘆當年的芳華。你所說的“分裂、曖昧和模糊不清”其實正是那個時代和當時青少年的特點,我覺得馮小剛掌握的很準確。當時的時代是一種純真的時代,是個戰鬥的時代,人與人之間更多且更明確的是一種戰友情、同志情、同學情,而絕不是明確的喜歡誰或者愛誰的情(雖然肯定有這樣的情)。你看看馮小剛自己的回憶,他當年在文工團裡搞佈景,每天打飯時算計好了時間,拿著飯盒去打飯,正好能碰見文工團的女戰士經過身邊,如此而已,這就是一種模糊和曖昧,當時無論從自信心、部隊的紀律、時代的背景等方面講,明確地談到你喜歡誰、你愛上了誰,那都是不大可能的。真正比較直接些的愛情,怎麼也得在1990年之後了。劉峰很長時間內對何小萍無愛情,這很容易理解,劉峰只是借何小萍來部隊的人,而劉峰和林丁丁他們都至少在一起待了1年了,感情的深厚成都能比嗎?且何小萍相對於其他女孩而言,對自己的感情隱蔽得更深,劉峰自然也不會有感覺了。至於所謂“反面人物”,這個電影和那個時代其實沒有所謂反面人物,因為大家單純,時代也單純,大家對事情的反應,幾乎就是一種自動的反應,並不存在要把別人或者對方怎麼樣,那時人的心機遠不是現在人這樣的,林丁丁其實也就是個懵懵懂懂的女孩子,稍有些虛榮,感情稍有不穩。所有人都是這種懵懵懂懂的狀態,心機都不深。那個時代,對階級敵人會有明確的愛恨,但對自己的同志,有愛也是不能明確表達的。所以我覺得馮小剛掌握的尺度還是很準的。至於蕭穗子不轉達何小萍的”不原諒“,也仍然是這種懵懂的繼續發展而已。我前面說了,我整個70年代都在海島生活,哪裡凝聚了我童年時的美好,在70年代末我父親轉業時和我全家離開海島時,我居然都沒有與我的同學告個別,登船就走了,35年後,我才有聯絡到當年的同學。為什麼?不是無情,僅僅是懵懂,那時人想得很簡單而已。至於集體離開了劉峰和何小萍居然沒有啥變化,這太簡單了,我當年離開海島、離開了我海島的同學,我的那些同學們也並沒有啥變化,我當年也是班上的風雲人物呀,且我當年的班主任老師也隨丈夫轉業回地方了,與我是同一年離開海島的,我的同學中有很多已經忘了這位班主任,完全不記得了。你明白了嗎?從小範圍講,沒有加害者,也沒有受害者,那個時代就是這個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網104:102險勝湖人,詹姆斯29+12錯失關鍵球,如何評價這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