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自前行204948681
-
2 # 皛舒
任何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身為父母都有兩個重大使命。一是養,二是育。養是物質上的供給。育是精神上的培育,而其中往往被許多父母忽視的就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大多人都覺得,小孩子有什麼心理問題?有的吃,有的穿,有的玩就行了,所以,不太注意孩子的言行反映,更你不在乎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心理意識的影響。殊不知,正是這些平時不在乎的日積月累,在孩子的心靈上打下了烙印,造成了心理上的殘缺,從而導致了意識上的逆反。有個小網友曾這樣評價她的父母,說:小時候把她當寵物養,現在把她當敵人養,不許這,不許那,一切都得按他們的意願行事,就像對犯人一樣,……。當然,這只是一個叛逆期孩子的心裡話,沒必要較真。但是,不難看出,家長和這孩子的確存在著溝通問題。而造成這種局面產生的原因,不就正好說明家長在孩子精神培育上的缺失,長大後心理上出現了問題嗎。?!
-
3 # 205199587
我做為一位家長也沒有什麼經驗,只是個人觀點。孩子從小到大我們只重視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吃飽穿暖,身體健康。學習上只要好,我們就開心,我們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孩孑身上,卻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壓力,我們卻不知。等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我選擇,自我意識,家長卻沒正確處理溝通,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孩子找不到減壓方法,壓力無法宣洩,造成暴力,叛逆,有嚴重的會造成心理疾病。我覺著注重學習成績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孩子的心理的健康成長。
-
4 # 爾雅休養札記
一位在集中營裡倖存的中學校長請求所有的老師:“請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可以製造出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狂,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
打賞直播、充值遊戲、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犯罪,現在孩子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可家長們還沒有足夠重視,總感覺我的孩子很乖、學習很好,這樣就夠了。
其實,當心理問題突然爆發的時候,孩子身上隱藏的性格基因,以及心中隱忍的東西,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如果家長能夠及早發現並重視再加以正確引導,便能防患於未然。
心理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真正決定命運。即使你的孩子十分優秀,但內心卻千瘡百孔,恐怕最後帶給你的肯定只有傷痛。
孩子心理問題的表現過分內向內向並不是壞事,重點在於“過分”。這是由於孩子的性格過度平和或過度完美,從而產生嚴重的自卑感,而且自尊心非常強。
當父母給予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或者碰觸了孩子的心理雷區,就會產生早期的這種性格創傷,為以後的心理問題埋下炸彈。
過分敏感孩子很容易生氣、很容易哭,甚至一句對大家來說很平常的話,他就會產生情緒變化。
對於活潑型性格的孩子,父母經常指責,或者經常表達“如果你做得不對,我就不愛你”,就會很容易導致這種狀況。
他們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喜歡取悅別人,以別人的開心為開心。這類孩子活得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自我。
過分對抗你說什麼,他懟什麼;你要求幹什麼,他偏不幹什麼。這類孩子很容易成為問題少年,甚至會釀成大錯。
這一方面是溝通不暢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孩子性格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原生家庭中父母不和諧的關係造成的,特別是父親人格的不健全。
過分懶散孩子幹什麼都沒有激情,懶懶散散,不想奮鬥,整天很喪,甚至沒有夢想。
這種過早佛系的表現是很危險的,試想一下,一個缺乏夢想的人將來會成為什麼樣子。
過分表現這類孩子特別熱衷於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渴望獲取他人的關注和讚賞。他們沒有更多的心思去讀書或做事,喜歡做白日夢,做些不接地氣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他失去了眾人的關注,那麼他就會感覺人生黯淡無光,生活無趣,從而一蹶不振。
過分早熟現在孩子的認知大都很早熟,但如果孩子在裝扮、情感、兩性等方面過分早熟,出現不符合年齡特徵的心理行為,很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規避和引導孩子心理問題堵上原生家庭的黑洞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父母的反應或結果。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父母在性格上不要複製各自原生家庭的黑洞,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己最討厭的樣子,讓孩子重演原生家庭的悲劇,要用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
扮演好父母各自的角色猶太人有一句俗語:“父親塑造孩子的大腦,母親塑造孩子的靈魂。”
母親的角色是溫柔,給予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的性格、語言、情緒和行為等方面;
父親的角色是力量,給予孩子方向感,讓孩子學會堅強、勇敢和規則,心理上產生強大的自信。
如果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錯位,如“虎媽貓爸”,或者父母中有一方的角色缺失,就會給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混亂,進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給予足夠的陪伴和尊重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不是佳餚、不是玩具,而是陪伴。與其以給孩子掙錢的理由拼命工作,不如留出時間陪伴孩子,用親情滋養孩子的心。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思想和人格,他們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如果父母一味粗暴地指責、阻止、強制,只會換來孩子更強烈的對抗。
父母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換位思考,瞭解孩子的心理,平等地溝通,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想法。
一個人,只有從小感受快樂,才會擁有健康Sunny的心態;只有從小被溫情滋養,才會善待別人;只有從小被尊重,才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和生命。
-
5 # 健康中國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釋出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1、焦慮、抑鬱症。這3000萬人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有過不同的焦慮障礙。
2、校園欺凌。其他值得引起大家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校園的霸凌,因創傷經歷(例如性侵、身體虐待、家人離世、父母離異)而導致的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發生的情緒行為問題,網路遊戲成癮等。
3、網路成癮。關於網路成癮,其成癮低齡化值得特別的關注。其中一項關於小學生網路成癮的研究顯示,有網路成癮傾向的小學生高達17.2%。而青少年網民中12-18歲的網癮發生率為1.33%-20.8%。
在不同的成長時期,孩子有哪些比較常見和需要重視的心理問題?
自閉症。童年時期,孩子會有一些神經方面的問題逐漸顯現。例如現在越來越關注的自閉症,也叫做孤獨症,這就屬於神經發育障礙的一種表現。有自閉症傾向的兒童會在溝通和社交中存在一些缺陷。
他們和同伴或者家人互動性情緒交流的會比較少。
會不停的把紙片撕成小碎片藏到小角落,這是很多同齡孩子不太會做的事,他們會感興趣去做。
有一些生活習慣被打破了,需要臨時進行調整,他們就會有很強烈的情緒反應,他們會完全不能接受並且出現大鬧脾氣、哭鬧不止的現象。
對感官刺激有明顯的反映,比如說他們會喜歡開燈關燈等。比如說會墊著腳尖走路,就是感官上有很多特殊表現。
當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和情緒表現的時候,建議儘早尋求幫助,並且及時進行評估和診斷,因為只有越早發現越早治療,孩子才能比較好的進行社會上的學習,並且更好地融入社會。
注意力缺陷和多動。有很多家長會問我的孩子是不是多動,注意力是不是有問題。一般來說,12歲以前的孩子如果發生一些和同齡孩子相比更明顯的注意力缺陷情況,比如:
說做事情非常粗心大意,非常不注意細節;
注意力維持時間很短,比如他讀一本書,反反覆覆讀一頁,雖然讀很多次都會忘記,這就是注意力非常短。
比做事情有頭沒尾,開始做作業做了一半就跑出去做別的事情,或者丟三落四,或者不願意做費腦力的事情,這時候孩子表現出有一些注意力的缺陷。
如果孩子有用不完的精力,這個時候可能會表現出有一些多動症狀和行為。比如:
精力特別充沛,總是在教室裡跑來跑去;
控制不了自己的嘴或者手,總是動來動去影響他人;
喜歡從教室這個地方衝到那個地方;
家裡和教室裡的座位上總是亂七八糟,非常沒有條理。
如果兒童有這些表現,家長和老師最開始可以透過一些行為控制的方法,幫助他們瞭解怎麼樣認識到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有意識地調整。如果問題特別嚴重,因為這是一個神經發展的缺陷,可能會需要用一些藥物進行治療和調整。
學習障礙。在學齡期,兒童和青少年會面對的一個比較隱性的問題--學習障礙。當孩子智力發展完全沒問題,但是在學習某部分內容總是不能有所起色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了解孩子是否存在有一定的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表現在學習某一內容的內隱缺陷上,例如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可能容易搞混形近的字、在閱讀的時候跳行漏行、難以理解某些概念。由於這種缺陷的存在,容易導致兒童青少年造成對自己的自卑感、無能感,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出現注意力分散、不願意和同伴交往、害怕來學校甚至厭學逃學等現象。
如果孩子真的存在某些學習障礙,那需要老師和家長及早的調整教學方式和干預方式來應對孩子的學習障礙,幫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心。
叛逆期。青春期開始後,青少年會進入一段情緒的疾風驟雨期,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階段。這個時期,他們的生理發育逐漸成熟,然而他們的心理成熟度和情緒調節能力還沒有跟上節奏,因此有比較多的心理問題會開始顯現。
青春期的孩子會比較在意同伴對他們的評價,對於害怕自己的表現會受到負面評價的青少年來說就容易出現社交焦慮。例如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敢和同學一起聚會。
青少年期還會因為學習生活環境和狀態的改變出現一定的適應性問題,伴隨著一些焦慮或者抑鬱的情緒。例如從高中到大學的環境轉變中,青少年會遇到和父母的矛盾、和室友的矛盾以及親密關係上的矛盾等,青少年還會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迷茫感,不知道自己的職業生涯將會如何。
這一階段的孩子需要得到很多的社會和同伴支援,透過吸收不同的資訊來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
-
6 # 心夥伴
心理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在生活之中遇到的問題,成年人尚且會因為心理問題而發生一些變化導致行為上的不同。更不用說未成年人了。其實,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的意識不斷覺醒,社會和家庭對待孩子的心理的關懷也越來越多了。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孩子在小的時候,受到父母的影響是十分大的。關注缺點的力度越大,問題就越大,孩子很多的問題都來源於家長輸不起的心態。很多家長用期望、用要求、用攀比、用標準做成鞭子逼著孩子往前走、往上爬。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焦慮不安,緊張失衡,恐懼這些消極因素化成對孩子的高度關注,減輕自己內心的壓力,從而導致家長看到孩子的缺點多、問題多。
孩子心中的煩惱,家長應和老師配合,給予及時的疏導和消除。由於中小學生身心在迅速、急劇地變化,一旦減弱或失去對環境的協調能力,就會表現出懦弱、膽怯、自卑、莫名的煩惱。
對孩子的每一個優點、每一次進步,家長都應給予鼓勵和讚揚,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家庭應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平靜港灣,家長應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家庭環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和社會要有一雙慧眼,正確看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把優點發展好了,就會升級為特長;把特長穩固下來,就變成了優勢;把優勢發揮好了,成功的機率就高了。
-
7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如題目所示,成長路上嘛,就不叫心理問題了,最多隻能叫心理現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心理現象很正常
我從事了將近九年的青少年成長工作,遇到過形形色色的心理現象,但只要還是在成長路上,一切就都正常,都會有解決辦法,更何況還是 孩子呢。
先從孩子的父母身上找答案
記得之前看過一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影印件出現狀況了,就得從原件上找問題。這句話形容的很貼切,孩子出現心理現象或問題,根源在父母,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正確看待孩子成長路上的心理問題,接納是第一步
要接納孩子的任何心理現象,不指責,不抱怨,就像孩子感冒發燒一樣,去尋找對症的“良藥”然後積極的改善之前錯誤的觀念就好了。
☆李敏敏,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講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學英語教師。EES(一敏Sunny)心理諮詢師,上海《蛋蛋有約》合作伙伴,擅長親子關係互動、青少年成長諮詢,主攻分析體驗式諮詢技術、焦點治療技術、家庭情景劇心理技術。
-
8 # 多特兒童專注力
首先與大家分享的是孩子1-7歲成長髮育特徵及心理特點:
1~1歲9個月孩子的整體特質如下:
2~3歲孩子的整體特質如下:
3~4歲孩子的整體特質如下:
4~5歲孩子的整體特質如下:
5~6歲孩子的整體特質如下:
6~7歲孩子的整體特質如下:
因此,作為家長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心理特點,實事求是地進行解決成長問題。所謂關鍵期,就是在該幹什麼的時候幹什麼
孩子在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著自己發展的關鍵期。
所謂關鍵期是指個體行為的發育有階段性,某些行為在某些時期並在適當刺激下才會出現,若缺少適當刺激則該行為永不出現。
人們喜歡把關鍵期稱之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機會之窗”。就像人到了適婚年齡就要結婚,過了這個時間還想找到那麼合適你的人就不容易了,結婚就更難了!
所以,我們家長所做的應該是哪些事呢?一是識別關鍵期。二是在關鍵期採取積極地行動,解決孩子各個年齡段成長過程中發生的問題。
如果父母掌握住了孩子發展的關鍵期,將會對孩子的發展有一個更好的促進作用,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不可逆,錯過了就是一生的損失。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孩子是每個家長的寶貝,就現在來說,孩子在家長心中的份量越來越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更成龍成鳳,這很正常。但普遍的家長並沒有客觀的看待孩子的狀態,主觀的以自己的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知,對孩子進行塑造,本意當然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想法沒錯,但我認為也有失偏頗,那就是沒有或很少參考孩子所處階段的身心狀態,特別是意識認知水平與家長是有差距的,因為他們缺少必需的生活歷煉……家長想當然的希望孩子能避免受到生活中的苦難,卻往往由於孩子的不理解而起到相反的作用。我個人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切表現都是正常的,是由其不成熟的意識觀念下的反映,作為家長,應該做的是認可孩子的不成熟,密切關注其表現包括其心理變化,以其階段能理解的方式、內容進行引導、校正,從而培養其正確的三觀和品質,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陪伴孩子成長……當然,言傳還須身教,言行統一,給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很大的,這一點,家長應牢記。淺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