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寶愛逍遙

    “岳母刺字”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母教典範,同時也是在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蹟。但是有人說,岳飛背上刺的那四個字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一字之差,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岳飛,字鵬舉,河南洛陽人,是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和民族英雄,抗金名將。自幼得到父母恩師的教養,忠厚坦誠,一身正氣。喜歡閱讀《孫子兵法》,並練就了一身精湛武藝。岳飛一直都懷有憂慮天下之心和興國安邦之志。

    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蹟在民間一直都是廣為流傳的,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岳母刺字”。但是關於岳母刺字一事,歷史上並沒有詳細的記載,應該說是查無依據的。宋人筆記和野史也都均無記載,其中包括岳飛的孫子岳珂所著的《金陀粹編》中也沒有關於岳母刺字的記載。

      

      岳母刺字最早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中說道:“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岳飛背上的確刺有四個大字,但書中並未註明此四字是出自岳母之手。岳飛背上刺字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據歷史記載,岳飛背上的四個大字並非“精忠報國”,而是 “盡忠報國”。

      

      據《宋史·岳飛傳》記載,當岳飛蒙受不白之冤的時候,是當時的大理寺官員何鑄審理他的案子。面對他們的欲加之罪,岳飛十分氣憤,撕開自己的衣襟,露出了刺在他後背上的四個大字“盡忠報國”,何鑄見其字早已深深嵌入肌膚,十分醒目。由此我們可以更加肯定,岳飛背上的字是“盡忠”而不是“精忠”。再者,為什麼又說這幾個字不是岳飛之母所刺呢?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遊彪認為,岳飛出身普通的農民之家,他的母親姚氏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在宋代,普通的家庭婦女是沒有受教育機會的,所以他的母親肯定是不會刺字的。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很專業的特技,是有嚴格的操作程式和技巧的,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這“盡忠報國”四個字絕非是岳飛的母親姚氏所刺,而是另有其人。

      

      那麼岳飛背上的字到底是何人所刺呢?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中記載,岳飛見湯陰的鄉親父老被生活所迫,聚嘯山林,他為了自勉和勉人,於是請工匠在自己的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明末,由李梅草創和馮夢龍改編的《精忠旗傳奇》中又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文中說“精忠報國”四字是岳飛成為大將後,命令部下將領張憲刺的。所以說,那些認為字是出於岳飛母親之手的人也只是根據歷代岳飛傳記中記載的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而加以想象得來的吧!關於岳飛背上的字出於何人之手,在史學界可謂是眾說紛紜,應該說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

      

      關於後世人為什麼會把“盡忠報國”傳為“精忠報國”一事,也是有著它的歷史根源的。“精忠”二字其實是出自殺害岳飛的罪魁禍首宋高宗趙構那裡。宋高宗曾經因為岳飛抗金有功,特賜給岳飛一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作為他的戰旗,以示對他的鼓勵和褒獎。人們便把岳飛稱為“精忠”元帥,“精忠”二字成為了岳飛的代名詞,再加上他秉承母訓,盡忠報國,所以,人們就將“精忠岳飛”和“盡忠報國”合稱為“精忠報國”了。

  • 2 # 古今史事

    謝邀!1.岳飛是愛國民族英雄,他的故事廣為流傳。其中嶽母刺字,精忠報國尤為突出。2.《宋史》中記載了岳飛背後有“盡忠報國”四個字,只是沒說是不是岳母給刺的。3.最早流傳的是盡忠報國,後來經過演義,評書以及民間故事演化逐漸成了精忠報國。4.其他說法還有《精忠武穆傳》寫的岳飛最初佔山為王但有報國之心,請人刺字盡忠報國。5.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說法應該出自《說岳全傳》不過這本書演繹成分多。6.個人認為《宋史》記載可信,有字,並且是盡忠報國。7.其實有沒有字,是什麼字,誰刺的字,無關重要。因為這四個字在岳飛的心裡,在岳飛的言行上,在岳飛民族英雄的精神裡!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3 # 妙史

    岳飛,字鵬舉,今河南人,是南宋中興四將之首。1140年,岳飛率領岳家軍北伐攻金,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被迫班師。1142年,岳飛身背“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遺作《滿江紅》流傳於世。

    在電視連續劇《岳飛傳》中,岳飛的背部就刺著“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民間傳言是岳飛的母親,為了鼓勵兒子放心去戰場殺敵,所以請人在其背上刻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然而,在歷史上,岳飛後背所刻的字根本就不是“精忠報國”。

    據《宋史·岳飛傳》記載,當岳飛含冤入獄的時候,曾經“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深入膚裡”。可見,岳飛刺字之事確是為真,但並不是“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那麼,這兩個詞有什麼不同呢?

    “精忠報國”之精,精明、精心的意思。“盡忠報國”之盡,不惜一切竭盡全力的意思。在古代,為人臣子盡忠盡孝是本分,而精忠則是為君主。宋高宗為了宣揚自己的帝權,曾經御賜給岳飛四個大字,就是“精忠岳飛”,經過幾多的流傳,這很有可能就是“盡”與“精”混淆的具體原因了。

  • 4 # 歷史壹加壹

    首先,我們得先知道刺字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可以肯定的是發生在靖康之變事件之後,靖康二年,金人攻破東京,擄走了朝臣,妃嬪,也擄走了雙聖(宋徽宗,宋欽宗)。這對於岳飛以及華人來說是莫大的恥辱,背後四個字就是在時刻提醒他勿忘國恥!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精忠”和“盡忠”兩者之間的區別,“精忠”是指對國家、民族無比忠誠。“盡忠”為自己的國家盡忠職守。前者更像是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後者則是在警示自己。再結合當時靖康之變和報國,盡忠報國的可能性更大。時刻提醒著岳飛不要忘記靖康事變,為自己的國家盡忠職守,收復失地,一雪國恥。

    更據史料記載,岳飛背上所刺的字並非“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關於這一點,《宋史·岳飛傳》有明確記載:“(秦)檜遣使捕飛父子……飛裂裳以背示(何)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明末張岱所輯《國史補編·于謙傳》也記載:於家奴僕在主人死後,哭道:“主人慕鄂王盡忠報國,今成矣!”鄂王是岳飛死後追封的爵位。

    希望我們可以牢牢地記住“盡忠報國”四字金光燦爛,永不忘懷!

  • 5 # 奕天讀歷史

    岳飛背後刺的字是“盡忠報國”,不是“精忠報國”。

    《宋史·岳飛傳》記載,“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既而閱實無左驗,鑄明其無辜。”

    岳飛在被秦檜派人抓捕入獄之後,秦檜開始是派何鑄前往審訊岳飛。岳飛將背後刻的四個大字“盡忠報國”給何鑄看。何鑄觀後,“既而閱實無左驗”,知道岳飛是無辜的。

    可見,岳飛背後刻的是“盡忠報國”,並不是廣泛流傳的“精忠報國”。

    為什麼更廣泛流傳的是“精忠報國”呢?主要是因為歷代皇帝的題字和明清時的文藝作品。

    宋明兩代帝王的題字和詔書都是用“精忠”。

    《宋史·志第一百三》記載,“紹興三年,表岳飛之旗曰"精忠"”。“紹興”是宋高宗趙構的年號,“精忠”二字是趙構表彰岳飛的題字,由此之後,“精忠”跟岳飛緊密聯絡在了一起。

    明朝,景泰帝親自給湯陰岳飛廟題寫“精忠之廟”。萬曆帝冊封岳飛時,詔書中也有“諮爾宋忠臣岳飛,精忠貫日”。

    明清小說中,更是演義成了“精忠報國”。

    明朝時,關於岳飛的民間故事也興盛起來,相關的雜劇小說也很多,比如戲劇《精忠旗》、《續精忠》、《宋大將岳飛精忠》,小說《嶽武穆精忠傳》等等,基本上都是“精忠報國”。

    清代錢彩編寫的小說《說岳全傳》是關於岳飛的民間故事和戲劇、小說的集大成者,也是關於岳飛的最有影響力的一部文學作品,將“精忠報國”徹底普及。書中第二十二回,“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從此“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深入人心。

    不過這都是小說家言,不是真實的史實。岳飛背後的字是“盡忠報國”,這才是真實的歷史。不管是“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代表的精神都是一樣的,都是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的。

  • 6 # 鄉愁

    小說岳飛傳裡是精忠報國,這也只是小說!《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 飛裂裳以背示鑄 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很多學者認同並非岳母刺字

  • 7 # 靈魂的感觸

    前言:一心盡忠報國志,不覺國報忠盡言,空悲切!

    岳飛背後所刺的字到底是“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而這又是否真是岳母所刺呢?相信您看完之後絕對不會再有疑問了!

    精忠報國的由來

    “精忠報國”的說法其實並不見於史料,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關於岳飛背後所刺之字是“精忠報國”的說法,然而這個說法卻成為後來流傳最為廣泛非一個說法,是什麼導致的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宋高宗御賜手書“精忠岳飛”。紹興三年,岳飛平定江西匪患,回到臨安見宋高宗時,高宗感其為國盡忠,特賜手書“精忠岳飛”,並制旗以賜之。文學作品的推動。“精忠報國”的說法主要出現於古代人們為了紀念岳飛而創作的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中,最為著名,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當屬清代的《說岳全傳》,在《說岳全傳》中出現的便是“精忠報國”,而之後出現的很多與岳飛相關的文學作品也多受《說岳全傳》的影響。由於宋高宗曾賜給岳飛“精忠岳飛”的大旗。加上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的傳播力度遠大於史書,所以“精忠報國”的說法更為廣泛。盡忠報國是正解

    關於岳飛背上所刺之字是“盡忠報國”的說法在史書和一些文學作品中都有記載:

    《宋史·岳飛傳》中記載到:“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明代熊大本的小說《武穆精忠傳》中寫到:岳飛因見鄉人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於是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由明末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小說《精忠旗傳奇》中則寫到:“史言飛背有‘盡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

    其實到這我們可以看出,在明代之前,文學作品中關於岳飛背上所刺之字的說法基本都是持“盡忠報國”一說的,而這一點在正史中也確有記載,不過受清代文學作品的影響,特別是《說岳全傳》,使得“精忠報國”一說更為廣泛了!

    “盡忠報國”是否由岳母所刺?

    岳母刺字的故事,在宋人筆記和野史中都沒有相關記載,包括岳飛之孫岳珂所著的《金佗稡編》中也沒有記錄。這個說法來源何處呢?最早是出現於明代的《唐門岳氏宗譜》說“盡忠報國”四字是姚氏于靖康初年為岳飛所刺。而後“岳母刺字”的演義故事相繼出現於清抄本《如是觀傳奇》與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特別是後來《說岳全傳》中的岳母刺字故事影響廣泛。

    那麼這個說法是否可信呢?個人認為不太可信,首先連岳飛孫子岳珂所著的《金佗稡編》中都沒有記載就很值得懷疑,其次岳母只是個女性,古代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能識字都已經了不起了,更別說刺字。再有便是刺字可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一件事,《宋史》記載: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從這個敘述上我們可以知道這四個字一定還是刺得比較有功力,有藝術的,難道岳母也有這本事?個人不太相信!

    說來也真是造物弄人吧!一心“盡忠報國”,沒想到卻落個“國報忠盡”,空悲切啊。。。。。。

  • 8 # 江影涵秋177173107

    岳飛背上的刺字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原始史料記載見《宋史》卷380何鑄傳:“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至於“精忠報國”,應是趙構賜岳飛御書“精忠岳飛”旗後,後世漸漸以訛傳訛了。

    岳母刺字史雖無明據,但岳飛的母親確實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性,像岳飛第三次從戎之前面對險惡的局勢,他擔心母親年邁,心有猶疑,岳母“屢趣之”才堅定了岳飛的決心。

    這次從軍後不久,岳飛的家鄉淪陷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與家人音訊隔絕,好不容易託人給岳飛傳個話,說的也不是讓兒子趕緊想辦法來接自己,而是“為我語五郎,勉事聖天子,無以老媼為念”;當時中原形勢非常危急,山河飄搖,百姓流離一家人面臨生離死別。這種情況下,老母親請人來為岳飛刺字明志,作為自己和兒子共勉也是有可能性的。

    有人說《宋史》是元代人編撰的不可信,那麼同理《金史》也是元人編撰的,是不是也不可信呢?隔代修史是常識,而且《宋史》是公認移置和改寫宋代史料而成的,比如《何鑄傳》,其史料來源應當也是何鑄的行狀、墓誌銘一類文字,每一篇宋史研究的論文下面都有引注,出處。

    有些人的思維真是奇怪,岳珂寫的不可信,可這個出處明明是《宋史》《何鑄傳》,於是元人編寫的《宋史》也不可信了。本來只是盡忠報國和精忠報國一字之差的事情,卻要連背上有刺字都要否定了,這種思維是可笑呢還是可悲呢?

    現在人們流行一種說法,認為統治者需要這種忠誠,才會加以宣揚。其實,無論古今中外,一旦發生戰事,最倒黴的就是老百姓,亂世之中,所謂的精英和權貴會有各種門路逃離或者去當帶路黨,而普通的老百姓則是各種炮灰。所以真正保家為國,從事正義事業的英雄故事,即使沒有統治者宣揚,也是老百姓最熱愛的故事題材之一。這也是“精忠報國”故事流傳千古的原因。其實就思想內涵而言“盡忠報國”才是嶽帥一生真實的寫照,在崢嶸歲月裡,岳飛百折不回,用生命履踐著自己的誓言。“此心一發,天知地知,知我者知之”不知千載之後,可有人懂得?

  • 9 # 秦野雁

    刺字,是最早的一種刑罰,也被稱作黥刑,在西周時期就有了。主要是為了防止囚犯逃跑,而在其面部刺字,表明他是罪犯,以示懲罰。比較出名的如漢初名將英布就是如此,司馬遷在《史記》就稱其為黥布。刺字在兩宋時期極為流行,我們看《水滸傳》中都有刺字刺青的。如宋江、武松、林沖、九紋龍史進以及花和尚魯智深等都是如此。所以說,岳飛刺字也很正常。其實,岳飛後背上的刺字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精忠報國”是岳飛在後來立功後,宋高宗趙構對岳飛的稱讚。

    《宋史·何鑄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秦檜力主和議,大將岳飛有戰功,金人所深忌。檜惡其異己,欲除之......鑄引飛至庭,詰其反狀,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刺,“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可見,岳飛後背所刺“盡忠報國”四字是沒錯的。

    軍隊裡刺字也是常事。當時,著名的“八字軍”就是在臉上刺字。起義軍也有很多在臉上刺字的習慣。到了今天,刺字已經逐漸發展成紋身了,尤其是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愛好。當然,現在只紋在身上、腿上、手臂等部位,紋在臉上的怕是不會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路虎攬勝汽車音響升級案例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