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酒醉花眠
-
2 # 手機使用者邱書慶
寧拆一座廟,不破一樁婚!這是古人留下的可供後人對婚姻參考的態度!現在的愛情心理分析師會依據兩個人對問題不同的理解,找出雙方性格上的差異,能否相互包容,根據各自的表達和關切,就能尋找到二個人能否繼續同舟共濟。適合能夠在一起,就會勸和。反之認為不適在一起,就會勸離!並不會依據"寧拆一座廟,不破一樁婚的古訓來指導左右自己的見解!心理分析理能夠準確指導人們的婚戀觀念,把人從困惑苦惱中解脫出,避免了許多家庭的悲劇。勸和的因素是相互之間共同點多,因一些小事爭吵,是可以化解的!勸離的當然是共同點少,在無序的爭吵,痛苦多,幸福少,這樣的夫妻還是早點離了好!所以心理分析師會依據不同的個例給出不同的見議!
-
3 # 小貓喵喵
心理諮詢師一般不給來訪者提供具體問題的結論性建議,而只是幫助來訪者重建心理健康。
當來訪者重新恢復心理健康,自然知道要怎麼選擇。
普通人和來訪者的不同在於:
第一,普通人“勸和不勸分”的原因。普通人是基於社會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對感情危機提出“勸和不勸分”的觀點。意外勸說雙方冷靜下來,再給彼此一個機會,防止“拍腦袋”離婚又後悔。
同時,“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文化傳統也深淵地影響著大家的觀念。
並且,婚姻是大事,關係到兩個大家庭,一個小家庭,還有經濟問題,孩子撫養問題,等等,卻需慎重對待!
第二,心理諮詢師的職業在於心理重建。感情危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個人的狀況、原因、性格、行為習慣、心理狀態更是千差萬別。
因此,心理諮詢師不會冒然給出離婚或者不離婚的建議。而只是幫助求助者分析原因,查詢問題,挖掘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幫助求助者弄明白之所以出現感情危機的真實原因,進而幫助求助者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求助者的心理逐漸成長,成熟,心靈得以恢復生長,求助者本人就有能力妥善處理自己的問題了。
到那時,不單單是感情危機問題,生活中的其他問題,求助者也可以透過自己的成長逐漸解決了。
-
4 # 才華有限小垃圾
首先,“勸和不勸分”是自中國古代就有的傳統,正所謂“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之所以有這種說法,其實與古人的保守傳統思維密不可分。
尤其是對女性而言,古人認為,“從一而終”是一個女子最大的品德,即使對方做了過分的事,能忍則忍才是大家閨秀。而對於男性,可能也會出於名聲和利益的考慮,維持這段破碎的感情。
正式基於這兩種心理,使得古人在調節感情問題的時候,更傾向於“勸和不勸分”。隨之,這種意識,也就代代相傳到至今。
其次,作為不是當事人的第三方,在對情感破碎的雙方進行調解時,只有勸和才能在事後保全自己,這是人性中的趨利避害。畢竟,如果你是勸分的話,假若人家小情侶又和好了,那你就將成為破壞他們感情的大毒瘤。
最後,從當事人做分和合的決定,各自的後悔成本和可能性來看,“勸和不勸分”也是最穩妥的選擇。
所以說,勸和不勸分,既是傳統的傳承,也是個人保全自己的心理的體現。
而對於愛情心理諮詢師來說,她所能做的,只是針對諮詢者的相關情況。
首先開導諮詢者,使諮詢者的情緒和心理恢復到平靜狀態,然後幫助她分析利弊,並告訴她他們感情中出現的這種問題是什麼,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至於,該分手還是該複合,心理諮詢師都不會給諮詢者提供任何的建議,只能是在你透過諮詢明白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後自己做出決定。
愛情心理諮詢,說到底也是一種心理諮詢,既然是心理諮詢,所提供的只能是幫助你正確認識自己,找到本我的過程,而不是給出具體的指導。
我是甜甜甜,一枚心理學愛好者|情感解惑小能手。
-
5 # 暖心理
身邊的人由於受到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對遭遇情感危機的人,有時會不管青紅皂白,只用一招勸和不勸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勸和的人也是一種投射,投射著他們內心對分離的恐懼,對他們來說,在一起無論如何比分開要好,如果分開了,意味著沒有了選擇的餘地,看不到未來在哪裡,雖然在一起很不舒服,但是這是一個熟悉的環境,是相對比較安全的。如果分開了,未來會怎麼樣,內心是惶恐的,無助的。重新建立新的關係,會不會很艱難,未知讓內心無法安頓。基於這樣一種對未知的恐懼,所以會產生勸和不勸分的現象。
心理諮詢師不會簡單地給出任何建議,心理諮詢師的作用是要幫來訪者瞭解自己真實的需要和擔心到底是什麼,很多時候都是在諮詢師陪伴來訪者一段時間後,來訪者對自己有了比較充分了解以後,自然而然就會作出決定。所以心理諮詢不會直接勸你分還是不分,不會為來訪者做任何決定。而且,心理諮詢也不是勸別人,而是在傾聽遭遇情感危機的人的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透過有效問題,啟發來訪者對自己和伴侶有更清晰的理解。從而做出對他們來說更合適的選擇。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很多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人們對情感危機有了更多的瞭解和包容,和還是分,主要尊重當事人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
-
6 # 燕園心理
情感遭遇危機,作為外人,重要的不是勸分勸和,而是當事人自己,到底是怎麼看待的。但往往,感情中出了問題,很多時候是我們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看不見對方想要什麼。或者我們明明知道應該要怎麼做,卻總是會事與願違。這個時候,可能就需要深入的看看自己的內心了。很多時候,是依戀模式的問題,或者是人格模式的問題,這就需要走進心理諮詢室,由諮詢師帶領我們發覺內心問題的根源,以便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
7 # 金香玉
因為只是感情危機,還沒有真的分手,沒散,大多數人肯定勸和嘍!
如果你已分手,人們又都會勸你放手,開始新的生活!
所以別人的只是意見和建議,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手裡。無論他們幫你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最後要承擔後果的是我們自己。很多話他們會根據你的判斷,附和著說!
感情是自私的,最好別受環境的影響,知道自己最終想要的是什麼,這點最重要!跟著感覺走,跟著心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挺難!
有種痴情叫執迷不悟,愛時全力以赴,分手時才會無怨無悔。
-
8 # 瀚思教育
題主新年好,更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身邊有人遭遇情感危機的時候,通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勸和不勸分”,更有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我想大家這樣做的原因可以做以下分析:
不明狀況,怕擔責任當有的情侶夫妻吵架之後或者遭遇情感危機的時候,作為旁觀者,我們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不知道雙方的情感如何、不知道雙方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會有怎樣的傾向等等,有很多不明確的地方,或許人家只是抱怨呢?或許人家並沒有覺得到了非分不可的地步呢?而這個時候,如果勸分,日後他們和好了,就問你臉疼不疼,以後還要不要見面,還要不要做朋友;如果勸分,真分手了,以後他們發現是誤會或者分了之後過的更不好了,怪你怎麼辦?而勸和就穩妥了,照我們的話來講,實在滅火:“消消氣,百年修的同船渡,能在一起不容易,BALABALA···”
而作為諮詢師,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是不會給出具體的,明確的建議有很多人對心理諮詢師有一個誤解,就是,諮詢師會給你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就像題主您說的,當遭遇情感危機的時候,問諮詢師,是該和好還是分手,那麼諮詢師是不會告訴你該如何選擇,而是會引導你分析出現情感危機的原因是什麼,去引導你發現自己的內心選擇到底是什麼,並且要學會對自己的任何一個選擇負責。
諮詢師的任務不是給出一套具體的方案,而是授人以漁,幫助來訪者心理健康發展。
祝好~
文:高晶
主編:劉瀅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專注心理學
-
9 # 鵜鶘心理
中國有句老話就叫寧拆十座廟不拆一宗婚,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華人的家庭觀念之重,遠超過宗教信仰。以前要是哪對夫妻要離婚,是要受到社會的譴責的,家中老人也會給予很大的壓力。記得我岳母也曾說過“我們家是不允許離婚的”這種話,當然這或許也是老一輩人的觀念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越來越強,夫妻相處模式也有了更多的改變。離婚也越來越多了,社會上雖然還是有一定輿論壓力,但是也越來越包容這種現象。
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勸和不勸分,因為的確離婚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太大。同時會給每對夫妻都會造成心理創傷,這個在科學調查上是有結論的。且不說財產的分割會讓人勞心勞力,也不說彼此之間的情感依戀是一時難以割斷的傷痛,單是結婚以來彼此之間的相處與磨合,好不容易形成了一套生活模式,變成習慣,就這一點就很難讓人克服了。況且還有孩子的感受,以及雙方家庭和社會的輿論,並且又在考慮將來,是不是能夠再找到合適的婚姻物件都讓人擔心,畢竟社會上的觀念,再婚的忠誠度和幸福度是比不過原配的。所以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讓大家不要衝動草率地去做決定,這也是法院為何要分居兩年才判決離婚的道理了。
婚姻諮詢是不會去為他們是否離婚做出什麼建議的。他們只是在為來訪的夫妻梳理婚姻生活中的感受和相處的狀態存在什麼問題,如果帶著這樣的心理情緒相處下去,可能會帶給自己和家庭什麼樣的感受和影響。曾經我也為一些夫妻諮詢過婚姻問題,最後瞭解到也有兩對做出離婚的決定。私下我想,離婚這也是符合他們的狀態的,或許是最好的選擇結果了。既然無緣,何必強求讓自己痛苦地生活在一起呢?
-
10 # 她家小院
朋友遇到感情婚姻問題,我一般會看具體情況。如果對方確實是渣渣,我會勸分不勸和。當然,主意肯定也是朋友自己定,別人說的話能聽進去的不多。
對於“勸合不勸離”,我想大概會有以下幾種想法。
首先,總是希望一切團圓和和美美,就算是表面的和和美美,勸和的那個人也會覺得自己挽留了一樁婚姻。以至於他們更加堅定了以後還要要“勸合”。
假如真的是有辦法解決夫妻根本問題,兩個人能夠互相反省,好好過下去那確實也是功德無量。可就是怕那種不懂夫妻根本問題在哪裡,還偏偏要和稀泥的“和事佬”。
然後,如果“勸離不勸合”,人家還真的離了。之後又後悔離婚,來埋怨勸離的這個人,真是有嘴說不清。過得好別人不會謝你,過得不好,就變成了勸人者的不是,那些衝動又沒有定力的人,什麼都怪別人的。
最後,中華民族傳統,家和萬事興!多少夫妻表面上關係好的,回家關上門,真的就是湊合過著。外人看到的太少,覺得平時關係好,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夫妻“裝”得太累,外人熱鬧都看不懂。
-
11 # 紫花地丁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生活中的人對待遭遇情感危機的人都會“勸和不勸分”,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去承擔破壞一段婚姻或者戀愛關係的責任。如果當事人雙方最終度過了情感危機,那麼“勸和黨”可以認為,自己當初的規勸最終幫助到了當事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當事雙方最終還是分手了,那麼“勸和黨”也可以自我安慰,說自己已經盡了努力,是他們最終決定分開。但反過來,作為“勸分黨”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如果當事人雙方沒有分手,輕則認為勸分的那些人不理解自己,對自己的問題認識不清楚,重則可能懷疑“勸分黨”的動機,是不是就是想要破壞自己的婚姻和戀愛關係;哪怕當事人最終真的分手了,也不會念“勸分黨”的任何好,而是會覺得這段關係最終的破裂與“勸分黨”有著密切的聯絡。兩相對比,勸分簡直是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不論怎麼樣都會背上破壞別人婚姻或是戀愛關係的大黑鍋。
由此說到第二個問題,面對這樣的困境,心理諮詢師是不是也會為了甩鍋而“勸和不勸分”呢?答案是,心理諮詢師根本就不會接來訪者的這個套路。
從根本上來說,心理諮詢的真正目標,一個是幫助來訪者可以更清晰地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需要,另一個就是培養來訪者為自己負責的能力。從這個角度看來,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絕不會代替來訪者去做決定或者選擇,從而剝奪來訪者自我探索和自我決策的機會。所以,遇到像“到底要不要離開ta?”“應不應該分手?”這一類的話題,心理諮詢師只會詢問來訪者:“你自己是怎麼考慮的?”“分手與不分手的好處和代價,各是什麼?”幫助來訪者自己去理清思路,做出最終的決定。而一旦來訪者做出了決定,諮詢師都需要保持中立的態度,不帶入自己的價值觀點,支援來訪者,並陪伴來訪者去面對決定之後任何可能的後果。
-
12 # 鴨梨心理
這是一個常見也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常常說的勸和不勸分,以及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這都反映了一個觀點,就是外人對於兩個處於情感危機的人,希望繼續走下去而不是就此分道揚鑣。
為什麼人們都希望兩個人和好而不是分開呢?首先,我們先說勸和可能導致的後果和作為一個“外人”的我們所要承擔的責任,勸和可能會使兩個人重歸於好,以後再爭吵的話,對於“外人”的壓力要小很多,因為不會把大的責任怪罪到你的頭上,認為是由於你當初沒讓我分手導致的現在的又一次爭吵,即便是這種埋怨,也比勸分帶來的真的分手壓力要小的多,因為大的責任會在當事人的身上。如果勸分的話,萬一某個人真的後悔了,那麼“外人”所要遭受的就可能是“看,當初你咋勸我分了啊,有你這樣的朋友嗎?”,這個代價遠比勸和要大的多。所以這是勸和不勸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後兩種情況自己承擔責任的輕重。
愛情心理諮詢所要確定的是你們兩個的內心,諮詢師不會幫你做決定,也不會盲目的勸和勸分。一切的決定都是由來訪者自己做的,諮詢師可以幫你分析兩個人的情感危機的原因,可能對你們的情緒做一些管理,當深度剖析完這些情況之後,以後的“和”還是“分”就是當事人雙方的問題,而不是諮詢師要進行決定的了。
回覆列表
古語就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話,相信大多數戀情都有一個美好的憧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從兩個人確定關係到想要分手,期間經歷的酸甜苦辣都是兩個人共同的財富,當兩個人要分開時,他們倆共同度過的時光卻無法分離,兩個人分開就意味著這段記憶變成痛苦的回憶,這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情景。(前提是兩個人是真心在一起的)另外,兩個人會在一起,是因為兩個人有相互欣賞、相互喜歡 的地方,兩個人相互吸引才走到了一起,不管因為什麼理由而想分手,心裡總會有絲不捨,所以如果能和好還是儘量和好的好。
好友A前段時間突然和我說,她和男朋友分手了。問她怎麼回事,就說兩個人特別不成熟,兩個星期的冷戰一句話都沒說,男生還懷疑她變心 了,她內心是極度氣憤和傷心的,但當我繼續問她真的想好要分手的時候,她的回答卻是“沒想好,真的會捨不得,第一次遇到一個聊得來的人”。即使那個男生對她不再如以前那樣信任,要分手時,她依然會不捨、會留戀。因為他們倆是異地戀,女生又表現的十分優秀,男生出現不安全感,我感覺是正常的,作為一個旁觀者,我認為兩個人多通話交流,多見面,這樣的問題不應該成為問題,畢竟他們兩地只需要兩三個小時的車程,所以,我這個身邊人是勸和不勸分。即使是身邊人也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給出自己認為的最合理的建議,如果對方對你在乎的人不好,又怎會往他身邊推呢?
同理,心理諮詢師也是根據諮詢者的敘述,給出最佳的建議。個人感覺最好是問熟悉你們兩個,對雙方都有了解,清楚你們的愛情發展脈絡的人,他是最好的旁觀者,能夠給出最理性的答案。詢問諮詢師,只是根據你一個人的個人描述,有絲片面,給出的最終答案也許不是最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