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苦茶帶點甜

    要引導幼兒正確對待玩具,單純地靠口頭說教是不夠的,還必須採取一些幼兒能夠理解並易於接受的方式,激發幼兒對玩具的情感,產生愛玩具的動機。;

    例如,我們進行了一個名為“玩具的哭訴”的活動,把那些破裂的拼圖、斷手的娃娃、撕破的圖書等集中起來,採用擬人化的講述,透過壞玩具的哭訴把日常生活中幼兒不愛護玩具導致玩具損壞的種種行為列舉出來,然後讓幼兒對照自己平時是否有損壞玩具的行為,教師用誘導的語言觸發幼兒的同情心,使幼兒產生內疚感,幫助幼兒在遊戲中注意控制自己的行為,養成愛護玩具的習慣。這類活動還有“小象找媽媽”、“玩具要回家”是針對幼兒把玩具隨意丟放或帶走的,“玩具笑了”是表揚愛護玩具的行為的,這些活動感情色彩濃厚,易於被幼兒感受和理解。

    建立規則,教育幼兒愛護玩具規則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控制能力,教育孩子要牢記愛護玩具的行為,一般都 從遵守遊戲規則逐漸過渡到正確使用和 收拾玩具,我們未為小班建立了 一下的規則:

    1:玩具輕拿輕放,不扔不摔不咬。

    2:玩具掉在地上,要隨時撿起。

    3:遊戲暫時不用的玩具咬 放在規定的地方。

    4:根據遊戲或玩具的 特點限定遊戲人數人次。

    5:定期洗玩具。以上的五條遊戲規則在各類遊戲中基本都適用,為了幫助孩子遵守第一條、第二條規則,我們還編了兒歌:“玩具玩具我愛你,大家和你做遊戲,輕輕拿、輕輕放,不摔不咬愛護你,玩具玩具我愛你,大家和你做遊戲,掉在地上忙拾起,髒了給你洗一洗。”這首兒歌孩子很喜歡,老師也 經常提醒孩子對照兒歌檢查自己的行為。第三條規則是針對在不玩玩具的時候不用霸佔玩具,第四條規則適用於限定人數角色遊戲,如:“娃娃家”遊戲,小班最初是一個媽媽、爸爸帶一個孩子,以後可以發展逐漸增加成員---如哥哥、姐姐等,當人數超過的時候,只能要求孩子自己商量去玩別的遊戲,這條規則可以幫助孩子在選擇遊戲減少矛盾,也教會了孩子學會謙讓、等待、輪流、分享。第五條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玩過的 玩具必須定期洗曬,進行消毒,有點玩具是由保育員洗,可讓孩子端到外面曬,這樣不僅讓孩子增強了愛護玩具的情感,而且勞動意識也都提高了。

    明確責任,培養孩子收拾整理玩具的習慣。

    玩具是大家的,也 必須由大家共同收拾。我們要求孩子明確這一點,同時為孩子提供收拾玩具的條件,如筐、盒子。固定的玩具架,還教會孩子收拾不同類別玩具的方法,如:收拾結構玩具時規定自己玩自己收拾,角色遊戲結束時,按和÷角色分工各自把玩具擺放指定的位置。這樣樹立了孩子的 責任感,又培養孩子愛護玩具的習慣。有利於孩子互相合作,增強孩子的 動手能力。五、教育幼兒共同使用玩具 。 共同使用玩具看上去和愛護玩具;聯絡不大,其實一方面 ,孩子共同使用玩具就減少了爭搶玩具的機會 ,損壞玩具機會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共同使用玩具會使孩子嚐到聯合與合作 遊戲比單純遊戲有更大的樂趣和成功感,對玩具的興趣越來越大,愛護玩具的感情也就越來越濃。這一問題的具體的做法是:

    1:教會孩子共同使用玩具的方法 孩子爭搶玩具,除了要搶,不懂得謙讓外,還有一些客觀原因,有時玩具少想玩的人多,有時是急切需要的玩具別人正在玩等等,針對不同的情況我們教給孩子三種不同的方法:

    A:輪流玩,當有的玩具只有一個或者數量較少想玩的人又多時,我們提倡輪流玩的方法。如:汽車、醫院遊戲 孩子都喜歡當司機或者要當醫生打針,可是方向盤只有一個,醫生用的針只有一個,我們就讓孩子輪流選擇,如按照一組一組的輪流,輪流玩又先又後到底誰先玩,解決這個辦法是大家協商,

    B:分享,結構。建築或體育遊戲玩具雖然很多,可有的孩子喜歡獨佔若干,別的孩子拿不到自己所需的玩具,這時候我們反覆講清楚幼兒園的玩具應該大家分享的道理,大家拿一塊拼一塊,用完一樣換一樣,不要先搶在手裡,同時文明還鼓勵孩子把自己家裡的玩具帶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C:謙讓,有時在遊戲在中會出現手中的玩具或我需要你手中的玩具一方去拿另一方不讓的現象,這時就要教會孩子學會借與被借,借的一方有禮貌的問:"請你借給玩一會,好嗎?"等被借的一方表示同意後才能感謝與拿走,如被借的一方不同意則說明情況,請另想辦法。或者二人共同使用,當一個孩子為借別人而作出謙讓時,老師則加以肯定並向大家宣揚,引起其他孩子的模仿。

    2:幫助孩子充分體會獨佔玩具的弊病和共同使用玩具的快樂。喜歡獨佔玩具的孩子缺乏與別人共同使用玩具的經驗和機會,也不知道獨佔玩具給別人帶來的苦惱,因此老師要啟發孩子注意體會別人的情感,激發孩子的同情心,使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不愉快,瞭解這樣的行為是別人不喜歡的,容易使失去別人的友情,相反的共同使用玩具則大家都會很快樂,我們可以運用故事,生命只想自己,不想關心別人的行為後果,經過講述/複述和表演,給孩子上了一節生動的課。

    3:鼓勵孩子在共同遊戲中的良好表現。培養孩子正確使用玩具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經過長期的引導和教育。老師要注意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特別是那些個性強的,習慣差的孩子及時給予口頭表揚,物質獎勵等等,幫助孩子在建立自信心的同時,逐漸做到自覺正確使用玩具。六:隨機進行玩具:“來之不易”的教育。 孩子年齡小不知道玩具以及別的用品是父母辛勤工作還來的,也是許多大人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比如我們有一個孩子每次出幼兒園大門就纏著家長買玩具,不依就不走,甚至大哭打鬧,父母只好依著孩子,可是孩子是真的相互喜歡玩具嗎?其實玩一會就不玩了,或者送人,或者隨便把玩具弄壞,有的孩子還在同伴面前炫耀:“我要什麼,家裡人就給我買什麼。”我們幫助孩子瞭解任何東西都是父母辛勤勞動所換來的,也是工人叔叔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把玩具弄壞了,不但爸爸媽媽不高興,做玩具的大人也不高興,所以應該要珍惜玩具,愛護玩具,不應該浪費,孩子有了玩具有之不易的初淺認識,也能增加愛護玩具的情感。

    透過小班一學期的教育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幼兒期孩子可塑性很強,沒有更改不了的習慣,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引導、教育。如果老師採取了正確的,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教育手段就能幫助孩子改掉不良行為習慣,形成許多良好的品質,使孩子終身收益,這是我們教師應奮鬥的目標。

  • 2 # 思雨yp

    別的小朋友摔他的玩具汽車,他也會摔,是因為他覺得這樣挺好玩的。

    你可以跟他講,摔玩具,玩具會痛的,我們要像愛護小弟弟小妹妹一樣,保護它們,不能讓它們受傷。

    我閨女很喜歡她的玩具,洋娃娃叫妹妹,旋舞娃娃叫姐姐,她睡覺的時候,會先很小心的抱著她們,輕輕的放在沙發上,讓她們“睡覺”,還會蓋被子哦。

  • 3 # 果果愛分享

    模仿敏感期的度過,也是構建自我的過程,是了不起的成長模式。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可以停留在某一系列動作中,然後重複出來,最終行成自己的動作,還有語言的模仿。發現到後來,不再是簡單的動作,更多了抽象事物的模仿,比如氣質風格的模仿。J.凱根說:“對於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別的渴望目標的自我意識的嘗試。”敏感期出現的意義就是讓孩子更自由的嘗試,獲得心智的成長。孫瑞雪的著作中提到,模仿沒有對錯,放開讓孩子去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遊戲王劇場版的方界卡組實際操作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