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明觀歷史

    下面說的話,完全站在當時秦國的立場,所以也不要拿現在的仁義道德來衡量當時的人物心理。

    如果不屠殺,對待40萬人的方法無非兩個,要麼放回趙地,要麼送回秦地為奴隸。四十萬人放回趙地就等於放虎歸山。那麼送回秦地為奴隸呢,他們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群有組織、受過訓練的軍隊,發生叛亂後果不堪設想。

    1.白起殺人不單單是洩私憤。長平之戰前,趙國任廉頗為將。廉頗堅守不出,導致雙方僵持不下;而後因為范雎的離間計,使得趙王換上趙括,才使得白起有得勝的機會。因此,此戰白起所發揮的作用不大,所以要洩私憤殺敵40萬。這麼說是不完全對的。四十萬人如果不殺,他哪來的糧食來養他們,其次,如果在途中發生反叛,白起可能因功獲罪,反而於己不利。

    2.一仗下來也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在當時秦國出兵動輒好幾十萬,而後面的秦漢時期打仗也不過十幾萬。人口基數越來越大,可戰爭士兵卻減少。這是因為在古代打仗人數多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的40萬人不可能全是戰俘,應該是大部分是戰爭當中的損耗。所以真正坑殺的是受傷者和投降者。秦國士兵對趙國原有的仇恨,他們還要和自己分吃喝以及藥品,所以白起不殺他們對自己計程車兵都交代不了。(不可能像抗戰電視劇演的一樣,自己沒吃沒喝還要想方設法為投降的鬼子搞點好的)

    3.當時國與國之間積怨深厚。春秋戰國當時天下四分五裂的好幾百年,諸侯國之間的仇恨類似於當今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和什葉派。各國百姓對本國的忠誠使之不可能會臣服其他諸侯國。而這40萬人的死徹底把趙國打趴下了。同時也有震懾其他諸侯國的意思,為今後秦國的一統奠定基礎。

  • 2 # 電影新世界

    【其實是無奈之舉】

    當時秦趙長平大戰,趙舉全國兵力60萬參戰,秦國盡出精銳50萬,除了了重點區域保留的守兵,幾乎能用的兵力全部集中一戰。而且,大戰持續了3年,雙方消耗都極大,再打下去,雙方必是兩敗俱傷。最後是趙軍拼死突圍不成,趙括死後,趙軍投降。

    這時,白起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這40萬降兵。

    如果放走,那這3年的仗就白打了。

    如果不放,是收編還是殺降呢?

    收編40萬平民,分流到全國,倒是可以慢慢轉化。但40萬經過專業軍事訓練,滿懷對秦仇恨的虎狼軍人,無疑是給秦國埋下一顆定時炸彈,令秦國一天也不得安寧。就算有足夠的地方安置下來,白養這幾十萬人也能把秦國吃窮。所以收編也不現實。

    唯一的辦法,就是殺光。

    打仗本來就是為了佔得土地,殺掉敵人有生力量。只是沒在戰場上對決時殺人,戰後殺降,意味就複雜了。

  • 3 # 頻山之南

    我覺得還有更好的辦法,40萬降卒應砍斷四肢,放回趙國。1、40萬癱瘓的成年人最少隨時需要40萬健康的人照顧,趙國就等於有80萬成人白吃白喝,國力會大大消耗。2、40萬殘廢人在趙國可以說是遍地都是(趙國絕對沒有800萬人),可以讓趙華人幾十年都處於噩夢中。

  • 4 # 驕然

    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解釋,如果單從軍事上來說,確實是明智之舉,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把這40萬人放回去,就將是秦國的禍患,如果把這40萬人當成俘虜,秦國勞師遠征,又要養活40萬趙國士卒。這確實無法做到,反倒容易把秦兵拖垮。而殺掉這40萬趙國軍隊。不僅震懾了趙國和其他五國,同時,也使趙國陷入人口危機,在較長的時間內,趙國將組織不起有效的抗秦之兵,為秦國免除了後患。但從人性上講,白起殺人如麻。40萬人慘遭塗炭。也會留下罵名——人屠。

  • 5 # 桑晨6

    不能光從戰役結果判斷趙括將軍,趙括並不是一個酒囊飯袋,主要是趙括上位時期趙國的整體國力已走向衰弱,還有趙孝成王中了秦國丞相范雎的離間計,臨陣換帥,導致長平戰役失敗,這個沉重的黑鍋也讓趙括來背不現實,但是百古以來有那位瑩帝百己主動承認鍍誤的?只有將責任推到下屬身上,所以說夭平戰役的失販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能只怪趙括一人。

  • 6 # 中行偃

    從考古學研究發現白起一個俘虜也沒抓到!趙軍戰士被挖掘出來的遺骸之上都有傷!近十萬趙軍戰士是戰死沙場,可歌可泣!為了長平之戰的勝利,秦國付出30萬人陣亡的代價。考古學家沒有發現被活埋的戰俘。

  • 7 # 張國平筆名糊里糊塗

    謝編輯邀請 我是陳國君(陳道玉)一百零四代孫 歷史三千一百四十五年 白起坑殺趙軍是20萬精銳之師 趙國名將廉頗以逝 趙括 是趙國名將趙奢(舍)的兒 趙奢生前曾對趙王奏薦 趙括不可重用 秦國伐趙 強大的趙國以無主將抗秦 趙奢以死 趙軍只能防守 沒主將進行協調 無法反擊 趙國君準備親征 這時趙括主動站出來 請纓為帥 趙王遲遲不用 其原因是 趙奢生前對趙王獻言 趙國用趙括為將 趙國必亡國 為什麼趙國君又讓趙括為將呢 其中原因 趙括在朝堂上 做推演 揮軍佈陣 攻防兼備 井井有條 滴水不漏 趙王看過後 深信不疑 對趙奢薦言視為自私 為保護自己的獨子 不為國效力 在朝堂對滿朝文武 對趙奢進行嚴厲掽擊 重用趙括 趙括帶著帥印來到軍中 直接把主戰場設在長平 其有部將進言 長平不能作主戰場 其地理不適合防守 平原之地不隱藏 爆露是兵家大忌 趙括不聽 搏斥眾將 說平原之地是騎兵戰車縱越最有利的地形 最後為什麼部將都同意了呢?其原因是趙括父親是名將 率領趙軍百戰百勝 對子繼父業深信不疑 結果導致了趙軍長平大敗 那20萬大軍是趙國精銳之師 國家柱石 白起率領的秦兵只有五萬 為什麼能取勝呢?這就是主將之謀 地形之利 趙括想到的 也是白起想到地 兩國精銳之師 而趙軍是秦軍的四倍 兩軍特長都是騎兵 要想取勝 第一 有利地形 第二借駐周圍環境 第三 看毅志 第四 用計謀 白起是身經百戰的將軍 而趙括是一次戰爭都沒經歷過的新手 這是秦軍佔的第一優勢 其二計謀 審勢奪勢 白起老練 趙括太嫩 趙軍只有一個優勢 人多軍隊精銳 失敗原因 白起是按地形用兵 趙括是按兵書 用兵 白起用陰招 趙括講君子仁義風範 古人云兵者 鬼道也 趙括只識兵多將廣 充分利用趙軍優勢一位向前衝 而秦軍把自己騎兵優勢 轉為以逸待勞 挖深豪溝 誘敵深入 布天落地網作殲滅目標 騎兵優勢在於衝鋒 弱勢在於陷陣 渾亂。白起之勝 可說是他的智謀發輝的淋漓盡致 接著說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軍 而不是把他們壓回秦國做奴隸 白起是軍人 他看到了趙軍的優勢 這些人作戰勇猛 。如果壓送這些人回秦國 半途生亂 秦軍不可能是對手 如果把些人斬斷手足 身為軍人是齒辱 古代軍人 不辱軍人 軍人只有戰死為榮 白起用軍人思想成全了作為軍人思想的願望 如果把這軍人放回去 在用趙括為帥那在來一戰 失敗的就不趙括了 白起就是同樣的命運階下囚 兵者之道 攻其不備 出奇不意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就和人生一樣不能重來 趙括的失敗原因是兵書為鑑 實戰欠缺 是他父親沒把他作為軍培養的本質 趙括是獨子 天下父母心 沒有讓趙括經風雨 只是讓他熟讀兵 而沒有把他引入實戰 後世評論趙括 用了一個成語 誇誇其談 紙上談兵 後來我看過這個故事 曾作一首詩 文人只識風花月 何鑄鐵馬鋤金戈 先師悟危後世師 刻舟求劍一標尺 請諸位網友指點加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汽豐田的奕澤,女生開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