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典
-
2 # 頂aa
印度正在快速發展的路上,正在趕超中國,其中造人計劃發展迅猛,將是第一個超過中國的目標。印度是強姦大國,聚可靠訊息,早已世界第一,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相比。還有印度的開放程度也是世界第一,男女如廁都在一起,不用避嫌,如果哪個女性沒有達到國家開放標準,躲起來大小便,那對不起,遭到非禮,概不負責。
-
3 # 小美女o0oIo0o
印度的製造業和軟體相當發達,美國對其沒有那麼多限制,發展很快,華人不要總覺得印度很窮很髒很落後,不要把印度印象停留在八九十年代,更不要看到媒體發一兩個爛圖片就否定這個國家,其實國內的經濟現在才差呢,房地產到處圈錢,醫院到處坑錢,金融更是大坑,民生一點兒沒有,估計還不如印度呢
-
4 # 妖刀之影
感謝邀請,印度,是個很奇怪的國家,由於對佛教和一些類似的信仰以及近似於奴隸制度的種姓制度,造成了全體國民把個人的幸福寄託於來世!認為那些生活好富裕的人是前世修行來的,他之所以受苦是前世修行不足,這一世受苦為了來世享福的奇怪心理?再加上數百年被殖民統治,人們失去了上進心,不想改變自己貧窮的現狀!因此。他本身的基礎經濟規模就很小,近些年被國際社會強行帶動,經濟出現了很大的增長,但是從其經濟增長的構成來看,主要是服務業和IT外包,不具備後勁和潛力,因為他的製造業幾乎沒有有效的啟動!
-
5 # 海匯觀潮
就說說印度產業結構吧。印度的經濟高速發展主要靠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尤其是軟體服務外包等高科技第三產業。
產業結構在一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它不僅關係到一國經濟宏觀發展情況,而且影響一國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實行經濟改革以來,印度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由1994年的45.3%上升到2013年的51.3%,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產業發展相對緩慢,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只增長了4%。
印度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受季風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印度的農業發展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印度農業生產率低下的現狀,2012年印度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為每公頃1.7噸,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封建土地關係的束縛、農業投資不足以及貿易政策對印度農業的限制,導致了印度農業發展滯後,農業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
印度第二產業起步早於中國,上世紀90年代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快速發展,但隨後第二產業佔比不斷下降,由上世紀80年代的60%以上,下降為2000年的26%,並且印度重化工業和機械製造業發展遲緩,以傳統輕工業為主。雖然2005年印度開始全面改革製造業,但從改革成效來看效果並不明顯,工業佔GDP的比重僅從2005年的28.1%上升到2013年的30.7%,印度工業發展任重而道遠。
印度服務業發展迅速,2000年時印度的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超過50%,2009年達到54.5%。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印度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有所下降,隨著2012年經濟的好轉,所佔比重得到回升。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高於50%,2013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11%。
那麼印度哪些品牌較為知名呢?下圖是印度2017年10大品牌
1.塔塔(Tata Group) 多元化 131.17億美元
2.Airtel 電信 77.22億美元
3.印度人壽(LIC) 保險 68.14億美元
4.印孚瑟斯(Infosys) 科技 62.24億美元
5.印度國家銀行(State Bank of India) 銀行 55.09億美元
6.信實工業(Reliance Industries) 多元化 48.48億美元
7.拿丁集團(Larsen & Toubro) 工程和建設 46.23億美元
8.印度石油(Indian Oil) 石油和天然氣 45.95億美元
9.HCL 科技 44.63億美元
10.馬恆達(Mahindra) 汽車 25.75億美元
-
6 # 使用者92780611160
如果將“世界知名”這個標準限制在“《財富》全球500強”,那麼印度有9家公司上榜。
一,石油公司。全世界排名168。2016年其營業收入是535.61億美元,利潤是29.6億美元,總部位於新德里,員工3.5萬人。
二,信實工業集團。全世界排名215。和石油公司一樣,它也屬於煉油行業。2016年營收為469.3億美元,淨利潤44.59億美元,員工數量14.05萬人。
三,印度國家銀行。全世界排名217,2016年其營收為445.33億美元,淨利潤只有3600萬美元,員工總數27.89萬,總部位於孟買。
四,塔塔汽車。全世界排名247。2016年其營收為403.29億美元,淨利潤11.12億美元;員工總數7.96萬人,總部位於孟買。塔塔汽車旗下最知名的全球品牌就是捷豹路虎了。
五,拉傑希出口公司。全世界排名295。
第六,七,八,九也都是石油煉油行業,分別是巴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全球排名分別為360、384、449。
印度的支柱產業服務業,佔印度GDP百分之五十五,主要部門有 貿易服務 、金融服務、運輸、通訊和 資訊服務等等。旅遊業因其良好的社會和創匯效益被印政府列 為發展 重點,該產業已成為主要創匯部門和重要的就業創造部門,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昌迪加爾、納蘭達等。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也是印度主要運輸手段。近幾年,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 全國貨運 和客運量的7百分之七十和百分之八十五,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在全世界也排進了前二十名之內。
-
7 # 科技新發現
但作為香餑餑本人,印度相關部門卻有著清醒的頭腦,他們正平衡跨國企業和本土企業的共同發展,需要考慮未來對跨國企業的依賴程度。據美國《華爾街日報》訊息,印度的政策制定者正在尋找各種方法來限制美國科技巨頭,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公民資料和本土的初創企業,或者說,這也是川普貿易戰的惡劣影響之一,印度的管理者不得不考慮:多年以後,他們如何應對貿易戰?
金磚國家,印度市場有著怎樣的潛力?
現在,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都會顯得非常謹小慎微,他們不得不面對來自阿里巴巴、騰訊等本土企業的強烈競爭,而且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快,市民的消費潛力已經在過去10年被深度挖掘,現在,越來越多的華人已經透過自己的努力過上了美好生活,物質條件、精神生活已然非常豐富。在這種環境中,跨國巨頭不得不挖空心思地調動消費者慾望,且要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拿智慧手機為例,中國城市中滿大街都是iPhone X,同時,也有著大量的Vivo、OPPO和華為,蘋果要想戰勝競爭對手,就不得不再一次重新“發明”手機;Google和百度之間的對決經典地說明了跨國企業在中國的艱難處境,至於說電商、社交、即時通訊領域,就更加沒有跨國企業能做出可媲美於淘寶、Wechat、大眾點評之類的軟體了,事實上,經過數十年地深耕,跨國企業已不再留戀中國。
相比之下,印度市場更像一塊寶藏,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平依舊不高,沒有豪車和iPhone,穿梭在馬路上的交通工具依舊是小型的電動摩托,一如八十年代的中國,大量的功能手機、諾基亞手機、山寨手機依舊會銷往印度,成為其主流的通訊工具,即便是越來越普及的智慧手機市場,也多半是三星、小米、小辣椒等相對低端的品牌,這都決定於當地的經濟水平和消費結構,更有奇葩,為了迎合印度消費者的低價需求,一家本土企業甚至推出過售價24美元的手機,這就是為什麼在全球範圍內都非常走俏的iPhone手機,卻在印度遭遇了冷落,如此狀況在幾年前曾讓庫克非常頭疼,但顯然,蘋果連同其他美國科技巨頭正迎來巨大的機會,因為印度正在甦醒,正如自然人類一樣,這個市場好像會“一下子”就甦醒過來,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的消費需求。
筆者之所以預測印度會有此覺醒,主要是因地球村的概念日漸深入人心,帶動著不同區域間的企業文化、生活理念深度融合。
現在,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都完成了“衣錦離鄉”的壯舉,他們拿到了美國綠卡,在軟體、程式設計、高階企業管理方面都有所建樹,組成頗具特色的“印度幫”,這些人已成為橋樑,連通著印度和發達國家,他們既知道美國、歐洲的精緻生活,又知道印度人的生存底線和宗教理念,從而做出最有針對性的改變,加之,大量的跨國企業來印度投資建廠,現代企業制度連同現代生活都已大面積、全方位地呈現在印度本土人眼前,他們此前沒有慾望,是沒有受到刺激,現如今這種刺激正來勢洶洶,之前用來照顧神牛的一個早上或者望著窗外發呆的一個下午,都會變成兢兢業業、努力工作、創造美好生活的奮鬥時光,我們大可以期待在未來十年內,印度會變得富有、先進、有文化,最起碼不再用手抓飯吃了。
野蠻生長,印度管理者憂慮什麼?
顯而易見地,印度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有望實現真正意義上地野蠻生長,但一個國家的管理者,不止於創造眼下的財富,更要為未來長遠考慮,他們的眼界相比於一般的企業家、經濟學家要更加寬廣和高遠。從現在的狀況看,印度的管理者已經意識到未來潛在的問題,且加以規劃。相關媒體報道,印度的政策制定者正考慮針對亞馬遜、蘋果、Google以及Facebook等美國公司推出新規,以保護市民資料,促進本土初創企業健康發展。
大概是各方面條件非常相似,印度這個策略有點“偷師中國”的意思,他們看到中國取得的成績,也知曉中國遇到的問題。
比如中國現在有強大的BAT,三家企業都是全球知名的網際網路巨頭,且都是依託於國內巨大的市場。現在,印度有3.9億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已經超越美國,僅次於中國排名第二,此外,經過相關測算,印度電子商務規模約330億美元,較之2015年成長了三倍,這些誘人的數字都可能催生出印度版的百度和阿里巴巴,而不是讓國際巨頭搶佔市場;另外,隨著大資料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資料本身就是資源和財富”,特別是在中國、印度這樣巨大的市場,更有利於“大資料”的研究,於是印度新規已經要求跨國巨頭需要把印度使用者的資料儲存在本地,而不是偷偷地運輸到海外,保護印度使用者隱私之餘,還能儲存相當大的資料資源,加之,特朗普在全球範圍內掀起的貿易戰,多半是依託於自己領先的科技,這不得不讓印度的國家管理者提前考慮構建自己的科技防線,不至於,在百年之後,再度被科技殖民。
地球村的概念正深入人心,以地域、血緣建立起來的關係正在被無限打破,我們不得不提前接受一個正在被無限國際化的市場和文化,也希望跨國企業能日益平衡全球區域經濟間的不平衡,而不是創造貧富差距和新殖民主義。
-
8 # 錦繡中源
印度近年來經濟確實發展得比較快,2017年印度的經濟總量為2.597萬億美元,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今年二季度,印度的經濟增速為8.2%,這個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第一位。
那麼印度有哪些世界知名的企業?我們就以印度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為例。根據《財富》公佈的2018年世界五百強企業排行榜中,印度有7家企業上榜,這7家企業分別如下,排名最高的是印度石油公司,排名第137位,其營收達到659.15億美元,上榜的7家企業中有3家是石油行業的企業。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人口13.4億。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印度的主要產業有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印度的耕地面積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位。印度去年的糧食生產總量為2.8億噸,不足中國的一半,印度人口與中國接近,但其糧食居然能大量出口,被人戲稱為“飢餓出口”。印度的製造業產值雖然位居世界第六,但其佔GDP的比重只有16%左右,而莫迪上臺推出了“印度製造”,力爭把印度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在2020年提升至25%。
印度的服務業還是比較發達的,其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超過50%。尤其是它的軟體外包行業。班加羅爾就是印度的資訊科技中心,有“軟體之都”的稱號。這裡佔據了全球軟體出口市場20%的份額。
總的來說,印度是一個蓬勃發展中的經濟體,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看,未來其經濟總量有望超過英國、德國,甚至是日本,進入世界經濟總量前三名。
回覆列表
中印兩國作為新興後發國家的代表,具有眾多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區位因素,因此成為西方產業轉移的主要受益國家。不同於以製造業門類齊全聞名於世的中國,印度在國際產業轉移的視窗機遇期受限於本國條件,選擇承接服務業的中下游,從而形成以呼叫中心服務、資訊科技(IT)和軟體開發等服務業為龍頭的區位優勢。
除了擁有印孚瑟斯有限公司等世界知名的IT企業外,印度還湧現出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和谷歌執行長孫達爾·皮柴這樣的業界頂尖人才,而服務業優先的產業發展趨勢,也使得印度被稱為“世界後勤辦公室”。
印度的經濟結構是典型的“倒掛式”經濟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正常的產業結構發展路徑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農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工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
可是印度經濟卻不走“尋常路”, 在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印度經濟更多的是建立在承接西方產業轉移、發展服務業的基礎上。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印度服務業佔GDP比重從1980年的38%增長至2016年的53.8%。而工業GDP比重從1980年的22%上升到2016年的28.8%,與服務業的突飛猛進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印度呈現了一種“倒掛式”的經濟發展狀態。
“倒掛式”經濟為印度的進一步發展帶來嚴重的後遺症。沒有經歷工業化階段,第三產業與第一、第二產業脫節,國內沒有積累足夠的物質財富作為更高層次的消費基礎,因此第三產業便無法對國家經濟增長提供足夠的拉動力。
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其實與個人財富積累的路徑選擇有異曲同工之妙:一種是像今天的馬雲、馬化騰,選擇從無到有的創業之路,從基礎做起,這是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另外一種,是選擇一份高薪的工作,以替別人打工的方式積累財富,這種方式相對創業來說比較輕鬆,但是發展能否持續缺乏自主權。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選擇了創業,從基礎做起,按部就班地升級和完善產業結構。而印度選擇的是高薪工作,直接在落後的農業國基礎上嫁接西方的現代服務業,這也就導致了國內支柱產業嚴重依賴外部帶動,經濟結構長期畸形發展,國內潛在的市場規模得不到激發,使得印度經濟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
隨著近年來世界經濟普遍低增長,位於服務業鏈條上游的歐美等國自身難保,發包訂單量極速萎縮,作為“打工者”的印度越來越陷入被動地位。在靠給全球IT行業做外包發展起來的班加羅爾,今年以來由於IT企業紛紛將基地遷至海外,預計將有近10萬人面臨失業。
另外,第三產業的高附加值依賴於人本身,而受天賦、教育等因素影響,服務業的發展相當於只能讓印度的一部分人在全球產業格局中成為 “高階打工仔”,實現了現代化過程中的身份轉變。資料顯示,印度IT部門的僱員人數,包括關聯行業在內也才將近1000萬,支撐印度13億人口的就業顯然鞭長莫及,大部分人仍然滯留在前工業時代,難以帶動社會整體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