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酒。
材料用具
酒麴一塊、糯米1 500 g、涼開水一杯。
清潔的容器、蒸鍋、清潔的筷子、潔淨的蒸布一塊。
方法步驟
1.將糯米放在容器中用水浸泡一晝夜,把米淘洗乾淨。
2.在蒸鍋的籠屜上放上蒸布,將糯米倒入,鋪平,蓋好鍋蓋。置於旺火上蒸熟。將蒸熟的米飯用涼開水衝淋一次。放置到用手觸控微熱(30 ℃)的時候,裝入清潔的容器中。
3.將酒麴碾細成粉未,撒在糯米上,並迅速將酒麴與微熱的糯米均勻地攪拌在一起,然後將糯米飯壓實,中間挖一個凹坑,最後淋上一些涼開水。
4.把容器蓋好,並採取一定的保溫措施,如用毛巾將容器包裹起來。
5.將容器放在溫暖的地方,如冬天放在暖氣旁,以提高溫度。
提示
2.根據酒麴包裝上的說明(或請教有經驗的人),按照一定比例將酒麴與糯米攪拌。
3.在製作甜酒的過程中,儘量少開啟容器,以防止其他細菌和真菌的汙染。
4.一般在冬季製作甜酒要用3天左右。當你開啟容器,聞到酒香,看到米粒呈柔軟狀,食用時微甜而不酸,就說明甜酒的製作已經成功了。趕快請家人品嚐吧
一 酒麴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為麥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為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新增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為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為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為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二 酒麴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為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為原料的培養物。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目前麩曲法白酒是中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佔總產量的70%以上。
酒麴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麴
中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黴或發芽, 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黴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發芽的穀物和發黴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黴的穀物稱為曲,發芽的穀物稱為櫱。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中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溼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散曲在中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麵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溼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註釋為“餅曲”。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為代表, 中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為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中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效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古人為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效能優於散曲。從原理上看,中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佈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佈情況也不同。有專家認為,釀酒效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為"範",有鐵製的園形範,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為"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為均一。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更為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為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甜酒。
材料用具
酒麴一塊、糯米1 500 g、涼開水一杯。
清潔的容器、蒸鍋、清潔的筷子、潔淨的蒸布一塊。
方法步驟
1.將糯米放在容器中用水浸泡一晝夜,把米淘洗乾淨。
2.在蒸鍋的籠屜上放上蒸布,將糯米倒入,鋪平,蓋好鍋蓋。置於旺火上蒸熟。將蒸熟的米飯用涼開水衝淋一次。放置到用手觸控微熱(30 ℃)的時候,裝入清潔的容器中。
3.將酒麴碾細成粉未,撒在糯米上,並迅速將酒麴與微熱的糯米均勻地攪拌在一起,然後將糯米飯壓實,中間挖一個凹坑,最後淋上一些涼開水。
4.把容器蓋好,並採取一定的保溫措施,如用毛巾將容器包裹起來。
5.將容器放在溫暖的地方,如冬天放在暖氣旁,以提高溫度。
提示
製作甜酒的工具以及整個操作過程要保持清潔,切忌油膩。2.根據酒麴包裝上的說明(或請教有經驗的人),按照一定比例將酒麴與糯米攪拌。
3.在製作甜酒的過程中,儘量少開啟容器,以防止其他細菌和真菌的汙染。
4.一般在冬季製作甜酒要用3天左右。當你開啟容器,聞到酒香,看到米粒呈柔軟狀,食用時微甜而不酸,就說明甜酒的製作已經成功了。趕快請家人品嚐吧
一 酒麴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為麥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為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新增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為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為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為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二 酒麴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為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為原料的培養物。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目前麩曲法白酒是中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佔總產量的70%以上。
酒麴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麴
中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黴或發芽, 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黴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發芽的穀物和發黴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黴的穀物稱為曲,發芽的穀物稱為櫱。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中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溼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散曲在中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麵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溼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註釋為“餅曲”。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為代表, 中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為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中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效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古人為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效能優於散曲。從原理上看,中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佈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佈情況也不同。有專家認為,釀酒效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為"範",有鐵製的園形範,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為"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為均一。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更為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為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