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鷗育兒
-
2 # 神獸伴讀
“母愛以及強烈的母嬰聯結是所有哺乳動物共同的特徵”記得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在幼猴剛出生不久,就將幼猴與母猴分開,隔離在小籠子裡。籠子裡有兩隻假母猴,一隻是金屬假猴,裝有奶瓶,另一隻是絨布假猴,但沒有奶瓶,結果幼猴緊抱著絨布母猴。
所以,哺乳動物要活下來,僅靠食物還不夠,還需要情感聯結。經過幾百萬年進化,猴子天生就極度渴求情感聯結,這讓它們認為,比起堅硬、金屬製的物體,毛茸茸的物體比較可能建立起情感聯結。(也是因為這樣,兒童更可能緊抱著洋娃娃、毯子或是臭烘烘的破布,而不是什麼廚具、石頭或是木塊。)正是因為對情感聯結的需求如此強烈,哈洛實驗裡的幼猴才會不理睬能提供奶水的金屬母猴,而投向唯一看來可能滿足它們需求的絨布母猴。但很遺憾,幼猴的真心渴望始終沒能得到絨布母猴的響應,於是這些幼猴在心理和社交方面出現了嚴重問題,長大後成為神經質和反社會的成猴。
機器人只是人類技術發展的產物, 本身沒有善惡,也沒有情感,因此在孩子的情感和交流需求上是無法取代父母的陪伴和教育。
交流是可以的,但是滿足情感肯定不可能的,不然還提倡母乳餵養,父母親子帶孩子呢?
情感主要是在日常生活點滴建立起來的,記得之前看樊登的一個短影片,他就講到幸福感是什麼,它是無法描述形容的,它就是一個幸福溫馨的畫面讓他感受到了幸福而已,而那個畫面是家人無意間創造出來的,在多年後他想起那個畫面依然能溫暖他,他的嘴角會不自覺的上揚。
而那些機器是沒法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孩子情感、性格、安全感都是在小時候建立的,而且錯過了這個時期是很難去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