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甲醫院網

    流行病學研究證明:人類的疾病70%~90%與環境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經研究提示影響個人健康和壽命有四大因素:生物學因素佔15%、環境因素佔17%、衛生服務因素佔8%和生活方式佔60%。流行病學研究證明人類的疾病70%~90%與環境有關,人類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環境的和諧關係。

    (一)生物學因素 是指遺傳和心理(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佔15%)。人是由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構成的超高度複雜的人體,嬰兒的出生是一個奇蹟。這萬物之靈有思想會溝通,機體自身完成一系列生命現象:新陳代謝、生長髮育、防禦侵襲、免疫反應、修復癒合、再生代償等,按照親體的遺傳模式進行世代繁殖。遺傳不是可改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可以修改,保持一個積極心理狀態是保持和增進健康的必要條件。影響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某些遺傳或非遺傳的內在缺陷、變異、老化而導致人體發育畸形、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和免疫功能異常等。在社群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徵如年齡、民族、婚姻、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遺傳危險性等,是影響該社群健康水平的生物學因素。   

    (二)環境因素(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佔17%)。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所有人類健康問題都與環境有關。汙染、人口和貧困,是當今世介面臨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社會問題。社群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住房條件、基礎衛生設施、就業、鄰居的和睦程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社群的健康。社會環境涉及到政治制度、經濟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狀況、科技發展等諸多因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證。   

    (三)衛生服務因素(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佔8%)。衛生服務的範圍、內容與質量直接關係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健康問題。   

    (四)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佔60%)。這是指人們受文化、民族、經濟、社會、風俗、家庭和同輩影響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包括危害健康行為與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識和生活行為習慣的統稱。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為已成為當今危害人們健康,導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在中國前三名死因中是惡性腫瘤、腦血管和心臟病,這些疾病是由生活習慣和不良衛生行為所引起的。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個體或團體的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促進健康的行為和危害健康的行為。   

    1、促進健康行為是個人或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   

    (1)日常健康行為,如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睡眠適量、積極鍛鍊、有規律作息等。   

    (2)保健行為,如定期體檢、預防接種等合理應用醫療保健服務。   

    (3)避免有害環境行為,“環境”既指自然環境(環境汙染),也指緊張的生活環境。   

    (4)戒除不良嗜好,戒菸、不酗酒、不濫用藥物。   

    (5) 求醫行為,覺察自己有某種病患時尋求科學可靠的醫療幫助的行為。如主動求醫、真實提供病史和症狀、積極配合醫療護理、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   

    (6)尊醫行為,發生在已知自己確有病患後,積極配合醫生、服從治療的行為。   

    2、危害健康行為是個人或群體在偏離個人、他人、社會的期望方向上表現的一組行為:   

    (1)日常危害健康行為。如吸菸、酗酒、濫用藥物(吸毒)、不潔性行為等。   

    (2)不良生活習慣。如飲食過度、高脂、高糖、高鹽、低纖維素飲食、偏食、挑食和過多吃零食、嗜好含致癌物的食品(煙燻火烤、長時間高溫加熱的食品、醃製品)、不良進食習慣(過熱、過硬、過酸食品)   

    (3)不良疾病行為。如求醫時瞞病行為、恐懼行為、自暴自棄行為、以及悲觀絕望或求神拜佛的迷信行為。   

    3、同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類40%的死亡原因或疾病負擔中大於三分之一的10種影晌健康的危險因素。   

    據報道,在近期舉行的中美醫學論壇上,有關專家認為,目前影響人類健康突出的四大因素之一是環境,影響因素之二是老齡化。今後每三個人中有一個是老人,一些新的“老齡病”將產生。影響因素之三是城市化,新世紀伊始感染性疾病正在抬頭,城市化的到來,造成了流動人口的增加。中國每天有1億人在流動,隨之而來的就是傳染病的增加。影響因素之四是生活習慣。目前全世界一年有5000萬人死去,而超過1/3的人得病可歸結於生活方式有問題。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使疾病譜產生變化,許多現代病、富貴病由此產生。如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等都是由生活方式的改變造成的。

    中國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試行)》第二條:健康的維持、疾病的發生與多種環境因素相關

    “面對生活環境越來越複雜多變,幾乎我們面臨的每一個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健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副所長白雪濤說,環境因素對人類生存是必不可少的,Sunny、河流、植被、土壤、氣候等是構成良好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我們呼吸、喝水、吃飯……這些生命行為透過與環境介質和因素交流而實現。環境中不存在有害因素,我們的機體也就不會接觸到有害因素,這樣就會處於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反之,由於我們的生產和生活行為,給環境造成了汙染,汙染物就不可避免地透過飲水、空氣、食物等途徑進入我們的機體,造成急性或慢性的健康損害。

      白雪濤表示,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多種多樣,不僅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等自然環境因素,還包括經濟、教育、文化等社會環境因素。比如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聲、振動、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和小氣候(指生活環境中的溫度、溼度、氣流和熱輻射等因素);化學因素包括有機和無機化學物質,有些是維持人類健康必不可少的化學元素,而由於工農業生產和生活排汙等原因產生的環境汙染物是人類健康的死敵;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塵蟎、花粉和動物皮屑等。當我們過多地接觸到這些汙染物,無論是物理的、化學的,還是生物性的,都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健康損害。

      燃料、烹調油煙、裝飾材料的汙染等都屬於化學性汙染。白雪濤稱,近年來,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成了環境汙染的幫兇,如汽車的大量使用,給大氣帶來了嚴重的化學性汙染,露天燒烤餐飲的興起讓空氣汙染雪上加霜;現代室內裝飾裝修材料的普遍應用,由於材料不合格等原因,給室內環境帶來甲醛、苯系物等嚴重的化學性汙染;而亂丟亂棄生活垃圾也會影響環境,不僅容易帶來對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蟲等病原體,還會汙染水、氣、土壤和食品,這些反過來會增加人類患上哮喘、麻疹、過敏性肺炎等疾病的風險;夜生活帶來的大量噪音會影響人的睡眠質量。德國調查發現,那些夜間睡眠時周圍噪音超過55分貝的居民,患高血壓的風險比噪音在50分貝以下的居民高出一倍。

  • 2 # 使用者羊洋倡導科學飲食

    當今社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的主因是個人生活習慣及環境,從幼兒到中老年大部分人以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為主,胖是富貴的象徵,青中老年菸酒為伴親朋見面一支菸,一瓶酒,辦事送禮更少不了煙燻酒足。幼兒少年以啃德基,麥當勞,泡麵,點心麵包,蛋糕甜品為主食,新增劑嚴重超標,果蔬粗糧,酸鹼不平衡,小胖墩,大肚男,一大幫三高人群,癌症每個村鎮都遍佈,嚴重的大氣汙染更是病從口入健康影響長城內外,霧裡看花覆蓋大江南北,健康何談?主因在自已健康華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產品價格就像過山車一樣,做農業還有什麼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