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英語學了好些年,背了很多單詞,閱讀寫作都湊合還行,但就是並不懂老外說話,英語影視劇沒有了字幕就看不懂了,到底是為什麼,問題到底在哪兒?
8
回覆列表
  • 1 # 隆聲英語創始人

    1、聾啞學習模式

    大部分英語學習者,基本上是在聾啞教學模式下學習的。其顯著特徵是整個學習過程鏈條是:先學26個英語字母,再學英語單詞、語法、文章。而且,整個過程,主要是靠眼睛進行的。即便是有所發音訓練,也是得過且過,不求甚解,模模糊糊,大概模仿。這種教學模式下,可以說,連老師的發音都是不過關的。

    換言之,眼睛看得懂,和耳朵聽得懂,完全是兩回事。聾啞學習模式,主要學的是文字符號形式的英文,而非聲波形式的英語。這種學習模式下,即便你把英語詞典上的幾十萬單詞都背會了,還是聽不懂老外說話的,因為自然而然的交流聊天,是以你一言我一語的方式進行的, 沒有誰會聊天時人人隨身帶個小本本,每說一句話,就掏出小本本,寫下來給對方看看!

    2、英語的音素構成和漢語不同,有些音素是漢語普通話裡沒有的,如miss, bed, book裡面包含的母音,thaw裡面包含的子音等等。漢語裡面沒有的英語音素,對於華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我們的大腦神經認知系統裡沒有相對應的存在單元。如果不科學習練,只是模模糊糊的和漢語對應,必然造成英語單詞到處埋雷,聽到老外說包含這些音素的單詞時,必然反應遲鈍,甚至無從反應。

    想一想,有多少孩子,學miss時,在旁邊注漢字“米絲”,bed 旁邊注“白的”,甚至有些老師講課都用漢字注音,還大言不慚的告訴學生:“這樣是不是一下子就學會了呢!”

    3、英語單詞和漢字在發音構成上有重大不同。漢字基本上是聲母加韻母合拼而成,相當於英語裡的子音加母音合拼。英語單詞也有輔元合拼(聲母韻母)的形式存在的,比如 they, tea, door等等,但更多的單詞是雙音節,多音節,其構成組合形式就不同於漢字了,但就音節構成就有很大不同,英語音節有輔元,如 go;有元輔,如 oak;有輔元輔,如 cat, horse;有輔輔元,如 play;有輔輔元輔,如street;有輔輔元輔輔,如 thrust,等等。

    4、英語單詞和句子層面,存在諸多語音變音現象,而傳統的教學模式講授的不夠,甚至完全忽視了。如,tree 裡面的 “tr” 和 street 裡面的 “tr” 發音是不一樣的,這種變音叫做“清音濁化”。常見的變音現象,我研發的隆聲英語歸納有:清變濁、連音、失音、增音、腔化音、彈舌音等等。

    變音現象的出現讓聲波英語變得與符號英文完全不能一一對應,比如 We all eat an egg. 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事先不看文字,在聊天中老外說出來,你很可能根本聽不懂,為什麼?因為你聽到的大概是這樣一個東西:we ya lea da negg.

    哦,我勒個老天爺,原來如此,怎麼辦?怎麼辦?原來學的不是這樣的,有沒有五雷轟頂的感覺?

  • 2 # 外語那點事

    要理解為什麼背了七八千個英語單詞仍然沒有辦法聽懂老外說話,我們可以拿我們的中文來進行對比,英語在某些方面和中文非常的像。

    【中文“字-詞結構”對比英語“詞-片語結構”】

    我們學漢語的時候是先學寫字,然後再學組詞。字和詞是影響我們漢語理解的最基本的因素。學會寫字,也學會組詞之後,我們就自然而然地能夠看懂大部分的句子和文章。

    英語的結構也非常的類似,英語是“詞-片語結構”,我們先背英語的常用單詞,在背完常用單詞以後,再背常用詞的用法,也就是常用詞相關的片語短語。解決了英語的常用詞和片語之後,我們就能夠看懂並聽懂大部分英語表達。

    從這個對比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只背英語單詞,想要提高自己對英語的理解能力是不夠的。因為單詞只是影響英語理解的基本元素之一,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片語短語”,則是提升英語能力的重中之重。

    【英語常用詞和短語有哪些?】

    初中和高中學習的初中英語1600詞和高中3500詞是常用單詞。高中單詞相互組合形成的片語短語和固定用法,排除掉經濟政治以及一些比較庸俗的口語的部分,大約1.5萬個,是屬於英語的常用短語。

    這部分內容學得好,英語日常口語的交流就幾乎沒有什麼問題。早10年的時候,美國的電視劇《老友記》非常的流行,那個時候很多高中生都可以看得懂,他們能夠看懂的原因就是,在掌握了單詞的基礎之上,片語短語掌握的比較好。

    電視劇中還有一些比較庸俗的口語表達,這些表達往往是初中單詞以及一部分高中單詞構成的簡單短語。想要聽懂看懂這部分內容還要加以補充。

    大學英語四級單詞,有4300個,其中有3500個就是高中的3500詞,所以實際只有800個增量詞。再加上大學英語6級的2200個增量單詞。總共有3000個次常用單詞,構成了英語新聞和書面語的基本單詞。

    【詞和片語短語是基本功,要聽懂英語還有其他因素】

    很多同學的英語書面語能力並不差,但是遇到口語和聽力的時候就表現得特別的糟糕。詞和片語短語是屬於基本功的問題,基本功紮實以後仍然會有其他的因素影響你的聽力能力。

    ● 第一個因素:發音

    我們人的大腦喜歡把我們自己的口語當做最標準的口音。當你的口音和標準的英語相距甚遠的時候,你聽到標準英語時,會覺得非常的彆扭、難受、反應不過來。

    比如,2021年高考英語山東卷的聽力部分的那個男的朗讀者,大部分人沒有接觸過這種母語朗讀者,就感覺這個朗讀者好像含著一口痰在跟你說話,因此就造成了理解困難。

    實際上很多英語國家的人的口音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你學的時候有模仿這樣的發音,你就不會覺得他是含著一口痰,反而覺得是一種很有味道的口音。

    因此,我們在打基礎的時候,背任何一個單詞都必須要去模仿標準的英語發音。在朗讀課文的時候一定要聽一下標準的朗讀,然後跟讀模仿語音語調。這有利於我們適應標準英語的口音。

    ● 第二個因素:語速

    如果,我們自己說英語的語速比較慢,坑坑巴巴的,我們聽標準的語速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的快,經常會跟不上,腦子和耳朵不同步,反應不過來。

    但是,如果你平時朗讀的語速就超過日常聽力播放的語速,那麼你去聽日常聽力播放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好慢,甚至有時候覺得有點無聊。語言能力比較強的人,甚至可以類似於母語這樣,對別人要說的話產生一種預判。

    因此,平時讀課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訓練自己的語速,一開始要跟得上標準的聽力的朗讀速度,之後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口語速,超過聽力的朗讀速度。

    跟Special English說不!

    很多人學英語的時候喜歡聽“慢速英語”,結果就導致自己的口語和聽力能力很差,只是適應慢速英語,而不適應於正常語速的英語。

    學習英語的時候,應當從一開始就接觸正常的語速。有些人會擔心自己不適應,但是你如果真的按照我說的這樣去學,就會發現只需要一兩個星期,就可以適應正常的口語交際的速度。

    人的思維速度是有代償性的,只要你去訓練它,它就會適應。你的能力遠遠超乎你的想象。

    其實,從“慢速英語”的英文翻譯,你就可以知道“慢速英語”並不是什麼好東西。慢速英語叫做Special English,它的反義詞是Normal English,我們知道在英美國家普通人上的學校叫做normal school,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殘疾人上的學校是special school。

    我們大家都是正常人,所以我們並不需要Special English,我們應當要學Normal English。這是我作為有1萬多外華人接待經驗的資深外語從業者,給大家的忠告。

  • 3 # 惠州幼小銜接曉曉老師

    這個我們看了七八十部美劇,一樣沒有字幕就看不懂劇情一個道理用咱們的中文講就是沒有融會貫通吧。沒有那個語言環境,帶入不進去,也實操不出來。跟學啞巴英語差不多。想學流利的口語還得找環境,還得開口練。

  • 4 # 珈信

    我覺得你是少了交流,你背再多也沒用不去交流開口說出來才是最好的,你看看李陽瘋狂英語就是在於開口說出來。多說多練多聽這個才是實用。

  • 5 # 英語霄懿老師

    單詞量來說,最基本的交流已經足夠,但如果聽不懂,或者無法交流,那原因大概有這麼幾個:

    1.傳統英語學習所造成的障礙

    2.學完了沒有達到應用層面

    一、傳統英語學習造成的障礙

    關於這一點,我並不是說應試教育的應試題都是不好的,事實上最近也看了一些中考高考的題,感覺只要有了基本的英語思維,有些題還是挺不錯的。當然,一些折磨人的八股英語題除外。

    只是在傳統英語教育中,說英語和背單詞以及做閱讀的練習比例,有些嚴重失調。所以,傳統英語教育中,除了英語專業的學生之外,啞巴英語的學生居多。

    二、交流是應用層面,光靠背單詞是不夠的

    老師能幫助你的,僅僅侷限於入門階段,包括髮音,語法和單詞記憶方法,但一旦到達說和聽的層面,老師的作用就不大了。

    因為這個部分是主動輸出,主動輸出,就可以靠個人的練習和感知能力,這個層面的事情,是老師沒法幫你的,畢竟老師不能幫著你去說,老師的交流也代替不了你的交流,所以自己去主動說,主動輸出是最重要的。

    交流象徵著發音,單詞,語法的三方面結合,甚至還有對於國際時事的觀察和積累,所以只有多說,在說中不斷的積累和應用,才能真的提高。

  • 6 # 小雪020

    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是:開口說的少,學英語光背單詞是不行的,一定要把背過的單詞加以應用。一定要加以實踐,多聽多讀多練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經歷過哪些匪夷所思的面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