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非魚看世界
-
2 # 散慮-逍遙
顯然是錯誤的,一部網路小說不能有太過敏感的劇情。
比如描寫日本的可以寫有壞人,但不能寫全是壞人。
什麼身份都一樣,不能帶有情緒寫小說。
改新聞要客關,小說要有一個出處。
出處就是原文,比如 很純很曖昧 後期劇情
就說要改編小說 電視劇 神話 也是易小大川改編和的小說。
-
3 # 深圳新東方烹飪學校
網路小說和傳統小說其實差別沒有那麼大,只不過是載體發生了變化,紙質版小說也有文筆很一般,讓人根本讀下去的;網路小說也有很有深度,值得挖掘的小說,比如當年榕樹下就誕生了許多傑出的作品,起點上也有一些,只不過在純文學方面榕樹下更強大一些。莫言還擔任過網路文學大學的名譽校長,對於網路文學,他說:“網路文學如同小時候農村的牆壁,能夠自由抒發內心情感,更寬闊更自由。”他認為,有段時間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似乎中間有些隔閡,但隨著時間發展,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傳統寫作與網路寫作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無形的牆壁已不存在了。很多用傳統方式寫作的作家也頻頻在網上出現,很多網路作家的作品也被印出來而大受歡迎。
如果你只是想寫一些追求快感的網路文學,那就走女性化大女主道路,一般很受女孩子追捧;如果你想寫一些高質量的網路文學,建議還是多讀一些大神們的著作,比如最近的《鶴唳華亭》,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積累,是無法寫出具體的細節!
毫無疑問,網路小說依舊屬於文學的範疇,因此網文作品自然也擁有一切文學作品的基本特徵。但在此基礎上,因為網際網路的一些特性,以及文學網站的商業模式的影響,使得網路小說逐漸發展出它獨有的創作特點與藝術特徵。
在網路小說的萌芽時期,所謂的網路作家,僅僅只是將原本發表於線下的作品搬到了線上,他們真正改變的,是作品的的呈現形式、閱讀方式,而並非作品本身。當時網路上的文學作品,事實上與傳統文學並沒有實質性的差異,它們並不能真正被稱為是網路文學。
但隨著網路閱讀的普及,有部分網路讀者轉變了身份,他們嘗試著成為作者,並且嘗試著利用鍵盤寫作,利用網際網路bbs發表作品。而他們的這些作品,就逐漸帶上了一些網路小說的特性,其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連載性。
在網路上發表作品,稽核的門檻遠比實體出版要低,甚至可以說是零門檻。因此,作者們創作的自由度可以更高,完全不用等到寫完全文再進行發表。他們往往只寫了一個開頭,甚至只寫了幾百字,就貼到了論壇裡,然後隨寫隨發,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裡,一點一點的將作品寫完、發表完。
第二,是互動性。
由於網際網路的即時性,作者與讀者在網上交流,遠比之前的信件往來要快。這使得網路作品的互動性天然就更強一些。
不過,真正決定網路小說互動性的,還在於它的連載性。正是因為網路小說往往是分章分節,在漫長的連載期,逐步呈現、逐步完成的,因此,讀者們能夠在作品創作的任一時間節點,發表自己對作品的看法,表示欣賞或是不滿,提出對後續內容的建議和期許。而這些讀者評論,會在第一時間被作者看到,並且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作品的後續創作。
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樣的作品,已經是集體智慧的成果了。
當這些帶有明顯網路特徵的作品積累到一定的數量之後,專業的網路文學網站也順勢而生。這些網站,會根據網路小說的特性,來制定規則,探索商業模式,但這些規則與模式,反過來又對作品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舉一個最簡單直觀的例子。最初,網路小說每一章的字數,是有多有少,差距懸殊的,甚至同一本書,不同的章節之間,字數的差異也會很大,而在進入書站的時代後,為了閱讀體驗,網站規定只有兩千字以上的章節,才被系統判定為有效更新,才能讓作品出現在更新列表,為了作品更多的曝光率,兩千字以下的章節,漸漸的就絕跡了。
隨著更新效果的凸顯,以及點選榜等排行榜地位的提升,作者們又在堅持兩千字下限的基礎上,極力減少章節的字數,將原本六千字、八千字的大章,拆分成三章、四章來發。這一現象,在以千字為基礎的付費閱讀商業模式出現之後,就更為明顯,不少作品數百個章節的字數整整齊齊,清一色是兩千字出頭,上下差距在百字之內,甚至更少。
而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之後,新生的無線閱讀,因為中移動閱讀基地的系統設定,以及手機閱讀的螢幕大小、網速、流量、定價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三千字章節成為最佳選擇。
總的來說,文學網站商業模式對作品創作的影響,主要是體現在長篇化、低齡化、高娛樂性、快節奏等方面。
先利用部分免費章節吸引讀者,後續章節再進行收費的商業模式,使得作品總字數越多,前面同樣多免費字數所佔的比例就越低,變相提高了收益率。
而更重要的是,字數長、連載時間久的作品,在積累讀者、擴大影響力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無論是點選、推薦票或是其它形式的排行榜,這些作品都更有競爭力,而作者們正是知道這一點,因此努力將作品寫長,並且在已經寫長後,不願意放棄這一優勢,而竭力將作品寫得更長。
這一點,在網路小說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後,表現的更為明顯。這是因為手機相比電腦,螢幕更小,可顯示的資訊少了很多,推薦位,或者說作品的展示位置,被大幅度的縮減了;而與此同時,手機閱讀的另一個不同在於,使用者因為操作的不便,主動的、反覆的挑選作品的行為明顯減少,讀者對推薦的被動接受性大幅度加強。
在這兩種狀況的影響下,推薦位的價值被驟然放大,而網站方,自然會優先推薦效率更高、更能帶來業績收入的作品。顯然,付費章節的字數越多,作品推薦後產生的銷售收入就會越高,而在激烈的競爭之下,高字數小說的優勢自然就變得更大。
低齡化,這是網路小說商業化發展之下的又一結果。
網際網路的發展,實際上使用者的年齡是在向兩頭擴散的,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網民的行列中,如果光看這點,網路文學實際上應該是向多年齡層全面發展的,但事實卻是,網文的低齡化日趨明顯,而這就是商業化作用下的產物。
雖然同樣是上網,但中老年人上網的時間、對網路小說的依賴,以及為作品付出的意願,顯然是不及年輕人的。因此,年輕讀者漸漸佔據了網路小說的主流優勢,並在商業化的推動下,漸漸將優勢擴大,低齡化的作品也漸漸佔據了各大網站的榜單。這一點,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之後,變得尤為明顯。
而低齡化的結果,就使得網路作品需要更快的節奏,以及更高度的娛樂性。這是因為年輕讀者上網的目的,更多是用來休閒娛樂,而不是工作學習,他們更樂意看到能帶來閱讀愉悅感的小說作品,並且,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讀者等待劇情鋪墊的耐心日漸消失,這促使作者們日復一日地加快節奏,尤其是作品的開區域性分,為了吸引讀者,更是需要用最快的速度進入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高娛樂性註定了詩歌、散文等非小說體裁的作品難以得到關注,而即便是小說,也必須是能讓讀者感到輕鬆、愉快的作品,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具體來說,這可以歸結為網路網路文學的三大核心元素——YY性、代入感,以及金手指。
在網路小說誕生的早年,就有人戲稱其為“YY小說”,這一說法雖然粗俗,卻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當時網路小說的本質。因此,“YY小說”一詞迅速被大眾認同、傳播,並一度成為網路小說的代名詞。
當然,隨著網路小說的發展與演變,YY一詞的詞義與內涵,已經略有些偏離,但這一詞彙本身,還是被沿用了下來。
如果要給YY下一個定義的話,它就是“滿足人們在精神世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簡而言之,就是愉悅、快樂、舒心,或者更簡單點,就是一個“爽”字。
YY性,需要代入感的配合。代入感是指在小說中,使讀者產生一種自己代替了某個小說人物、並由此引發的身臨其境的感覺。當然,這個小說人物,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指主角。簡單來說,就是讀者在閱讀時,把主角當成自己。
代入感對於網路小說成敗的影響極大。可以想象,同樣一件事,發生在自己頭上,或是一個完全無關的陌生人身上,我們的關注度以及情緒的調動,是完全不同的。
在小說具有強烈代入感的情況下,年輕讀者對於挫折劇情的接受度就會變得極低。他們不僅僅要求結局是大團圓的,同樣也會要求在作品的任意一個階段,主角都不要經受太大的挫折。當然,這與網路小說的連載性和大篇幅也是分不開的。
這樣的低挫折接受度,加上強代入感的需求,就產生了一個明顯的矛盾。原因很簡單,讀者自己,一般情況下只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而在代入感的制約下,故事的主角,本身也不能過於特殊。然而,YY的需求,卻又必須讓主角比別人更強,活得比別人更好……
如果說YY是網路小說的本質核心,代入感是小說打動讀者的保障的話,那金手指就是YY劇情能夠順利推動的基礎。這三大屬性,構成了網路小說的核心元素。
綜上所述,連載性和互動性是網路小說的兩大創作特點,而長篇化、低齡化、快節奏以及基於代入感的高娛樂性,是網路小說最突出的藝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