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島主說事
-
2 # 榮華之武器堂
對於斯大林的這個請求核心在於蘇聯想知道英國如何給予蘇聯真正的幫助。
在丘吉爾的回憶錄中對此事有描寫,1941年9月15日丘吉爾接到斯大林的一封電報,電報中寫道“。。。為了我們共同的事業,開闢第二戰場是改善局勢的最根本方法。你在來電中再次強調目前不可能開闢第二戰場。作為回答,我只能重申,沒有第二戰場,只會有利於我們共同敵人的圖謀。
。。。如果說,據他們想象,目前不可能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或許還可以找到另一種給予蘇聯以積極的軍事援助的辦法?
據我看,英國可以無需冒任何風險派遣25-30個師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登陸,或者取道伊朗運往蘇聯南部地區,這樣蘇美軍隊就可以在蘇聯國土上建立軍事合作。。。”
9月17日,丘吉爾回電斯大林,對於這個問題避而不談,只是寫道非常重視波斯灣到裡海通路,會加強軍事合作等等。
10月6日他給斯大林的電報中告知會加強軍事援助,10月份會有3批物資運出,共有480輛坦克和493架飛機等
10月25日他覆電英國駐蘇聯大使,認為斯大林的這個建議屬於異想天開。認為之前在1940年用了8個月時間才將10個師運到法國,而目前缺乏船隻且有德國潛艇活動,這麼多部隊運不了。如果蘇聯在伊朗的5個師需要替換,可以考慮,但同樣作用有限。
對於蘇聯來說,要求開闢“第二戰場”,希望英國在一定時間(1941年內)、一定地區(“靠近德國生命攸關的中心地方” ),進行一個有一定規模(至少能從東線吸引30-40個德國師)、能產生特定戰略效果(造成敵人兩線作戰的困境)的軍事行動。無論從其當時的迫切需要,還是從反法西斯全域性看,蘇聯的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但當時英國出於種種考慮,只表示要盡力援蘇,繼續空襲德軍,對於開闢“第二戰場”問題根本不予考慮。
丘吉爾之所以不肯答應斯大林借兵,因為從英國方面講,它對蘇方在二戰爆發前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波戰爭後蘇方又奉行親法西斯的中立政策及其一直進行的反西方宣傳耿耿於懷。
實際上,當時蘇德戰場的形勢決定了英國最大的疑慮是擔心蘇聯抵抗不住德軍的強大攻勢而同德國單獨媾和,然後希特勒將戰爭機器重新轉向英國。丘吉爾為首的多數軍政領匯出自英國利益考慮,堅決支援援蘇抗德,但又認為蘇聯終將失敗。因此在1941年英國除向蘇提供道義支援、物質援助外,基本上是在等待、觀望。這些主張都是以對蘇軍力量估計不足作為根據的。後來戰局的發展證明,英華人的這種估計是錯誤的,雖然並非毫無根據。
綜上所述,1941年英蘇戰時同盟關係並沒有相互信任的基礎,兩國很難在“第二戰場”如此重大的戰略問題上取得協調一致,英國也就不會輕易答應蘇聯的要求。
-
3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在一九四一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正是看中蘇聯把部隊朝歐洲方向前置佈置,原本巴巴羅莎計劃進攻蘇聯,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蘇聯地域過於廣袤,交通情況落後,而德國當時的野戰補給車輛不足,一直擔心後期後勤補給跟不上,對蘇戰役會被纏住,陷入戰爭泥潭。結果發現蘇聯把大部分軍隊前置,覺得有機會在蘇聯西部就徹底殲滅蘇聯主力部隊,完全可以在後期大幅降低後勤壓力,遂展開了巴巴羅莎計劃。基輔戰役結束以後,德國軍隊確實已經打通蘇聯前置軍隊的戰略縱深,從理論上講,也確實已經初步完成戰前對蘇聯軍隊主力的紙面殲滅,到德軍頓兵莫斯科城下,蘇聯戰前主力部隊已經基本喪失,而遠東地區的軍隊一個是來不及回援,另一個從數量和質量上也根本不及原向歐洲方向部署的軍隊,後來蘇德戰場真正的主力是蘇聯的影子部隊,這時也真的只是紙面上的影子部隊。最關鍵的是蘇聯戰場情報系統永遠是一塌糊塗的混亂與扯淡,坐鎮中樞的鋼鐵同志在一片混亂的前方資訊中根本理不出頭緒,也就是從這時開始,走上了一直催英美儘快開闢第二戰場的外交主旋律戰場。鋼鐵同志是軍人,這時向英國要求支援25~30個師,用咱們中國的話說就是這時鋼鐵同志槍法已經跟他們軍隊的情報系統一樣完全亂了!老天,英國這時候是什麼情況?前面敦刻爾克那點殘兵敗將都像寶一樣往回搶,那有能力騰出二、三十個師跑到蘇聯來支援盟友?!這不是丘吉爾這種老牌殖民帝國頭目一貫仇視新生的蘇聯紅色政權,而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普通人可能不瞭解二、三十個師是什麼概念,這時英國正發瘋一樣想盡辦法朝英倫三島搶運物資,運輸噸位無比珍貴,為了保護這些運輸噸位,還不惜用加勒比海上英屬島嶼向美國交換了二十條老舊驅逐艦,以對付德國的海上狼群絞殺戰術,然而二戰時一個英國師,不考慮海上安全問題,人員裝備的運輸,保守點說,兩條美國自由輪還是要的,這時候喊英國拿出那麼些運輸噸位出來,拉那麼多部隊支援蘇聯,英國要是做的到的話,那麼這時的世界格局絕不是德國在圍毆英倫三島,而因該是英國在毆打德國。這種要求,你喊丘胖子如何答應鋼鐵同志,只能裝沒看見,而鋼鐵同志這邊,等頭腦清醒過來後,也再不提這件事情,同樣說明他清楚這個要求以及超出漫天開價的範圍了。二戰打到蘇德基輔戰役結束,是大家都徹底撕破臉皮上場,完全毫無顧忌的大打出手,這時各方考慮的,都是不惜任何資源,都有爭奪最後的勝利,但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浪費資源,同時也是從這一刻開始,現代戰爭告訴德國、英國、法國,像他們這樣子體量的國家,實際上已經失去爭霸世界的資格,未來的世界,是屬於像蘇聯一樣,在損失上百個師以後,照樣可以爆發出幾百個師的國家,才有資格主導世界。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個方面是斯大林為什麼要借兵?一個方面是丘吉爾為什麼不借?
首先回答斯大林為什麼要借兵?
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以後,僅用7天時間就佔領了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1個月就佔領了莫斯科西部重鎮斯摩稜斯克,本來,巴巴羅薩計劃是準備要進攻莫斯科的,但希特勒看到南方集團軍群已經將蘇軍西南方面軍近80萬主力逼退到基輔方向,形成了一個突出部。這個突出部對德軍非常有利,希特勒馬上改變戰鬥部署,將中央集團軍群裝甲主力和第2集團軍迅速南下支援圍攻基輔。
此時,朱可夫曾提出放棄基輔以儲存80萬精銳力量,但遭到斯大林訓斥並撤了他的職。最終,基輔戰役,蘇軍6個集團軍幾乎被全殲,66萬人被俘,僅有少部分部隊突圍。此戰以後,斯大林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緊急調集83個師到莫斯科防禦,但這80萬人僅有25個師是齊裝滿員,其它的都是缺槍少彈,兵力還不滿編。
其次,丘吉爾為什麼沒有答應呢?
開闢第二戰場,實際上不光斯大林希望,英軍和丘吉爾同樣希望美國登陸歐洲。但丘吉爾與斯大林還不一樣,蘇軍希望盟軍開闢第二戰場是減輕東線的壓力,而丘吉爾是希望美國登陸歐洲幫英國解決難題。對於丘吉爾來說,既盼望美軍登陸又害怕美軍登陸後搶了英軍的地位。這也是丘吉爾遲遲沒有開闢第二戰場的所在。
當斯大林在基輔戰役失利後請求英國出兵幫忙時,丘吉爾肯定不會幫這個忙的。一方面,蘇德戰爭爆發前,英軍已經跟德軍交上了火,還不是一個戰場,在北非在英倫三島,英軍與德軍的作戰一直在持續;另外,英軍遠征軍還在南亞與日軍在作戰,所以,英軍自己的兵力都不夠,怎麼可能出兵幫蘇聯呢?
但丘吉爾心裡也清楚,這也許是斯大林的試探,因此,丘吉爾在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上也是使了不少力。雖然1944年6月6日,盟軍才正式登陸諾曼底,第二戰場正式開闢。但前期英軍還是做了一些試探性工作,42年和43年都進行了兩次小規模的登陸。
所以說,斯大林借兵這個招也是很有意思,一方面檢驗了丘吉爾的對蘇聯態度,一方面也達到了請求英美幫助的目的。既然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都發宣告增援蘇聯,既然出不了兵,起碼物資方面能幫上忙吧。最終,在莫斯科戰役時,英美的物資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