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邂逅17904798
-
2 # 老虎他爹
文學的標準是多元的,不能像對待工業產品那樣,用一個簡單標準來衡量一切。更何況,罵也不是一個文學標準,誰也回答不了一個作家為什麼罵、為什麼不罵這樣的問題。能給出來的答案,只能體現回答者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而已,與作家沒有什麼關係。
提出三點。
首先,清末民初作家普遍喜歡罵人,保持良好風度的寥寥無幾,陳源、梁實秋文章中不堪的語言也很多,更別說名氣沒那麼大的作者了。當時社會比較動盪,人們戾氣較重,此外各媒體自律較差,法律監督不力,致一些非常壞的文章也能公然刊登。在這種環境下,自然是劣幣驅逐良幣,巴金、胡風、郭沫若、郁達夫、沈從文、茅盾等,誰不是下筆就要傷人的?相比之下,魯迅算不上太突出,正如魯迅所說,他至少從不根據別人的家鄉、生理缺陷而罵,這個底線,陳源之流卻沒有做到。
其次,每個人對文學的理解是不同的。牛馬不知自己勞累,豬玀不知自己骯髒,因為它們沒有自我批判的能力,而人類要完成自我批判,就要建立一個不同於生活的維度。哲學可以是,道德可以是,文學也可以是。這並不是說哲學、道德、宗教、文學之類高於生活,而是它們與生活之間存在距離,而這個不同,為自我批判提供了可能。文學過於接近生活,就可能蛻變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文學的意義就喪失了。裝飾生活的文學、禮讚人性的文學當然也需要,但批判社會、喚醒反思的文學也是需要的。
其三,作家寫什麼是自由的,得到推崇、被廣泛讚頌,則不是自由的,那是社會選擇、時代選擇和政治選擇的結果。如果魯迅的作品非常差的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呢?為什麼這麼多人要看他罵人呢?1949年後,被推崇的作家很多,比如郭沫若、茅盾、楊朔等等,他們為什麼就沒能取得魯迅同樣的地位呢?一個作家即使寫的是壞東西,在一個時代取得成功,我們也應去思考這個時代的問題,不能糾纏作者本人如何,因為人是多元而易變的,其行為不完全由邏輯、人格之類來決定,後人很難從中分析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
3 # 酒騎風
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魯迅寫到:“真正的勇士,敢於自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需要有勇士站出來,以筆為刀,解剖社會,解剖人心,讓人們認清社會現實,奮發圖強,讓中國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
可以說,魯迅就是那個時代的勇士,他敢於直言,敢於正視人性的醜惡,敢於透過自己的文字表達自己的好惡,而他的思想和行為,也確實刺激了華人的神經。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在這方面來說,魯迅是幸運的,他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可以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揭露人性醜惡。但是,這不是魯迅自己的意氣用事,他承擔著那個時代的文人的使命,棄醫從文,用文字警醒世人。而他的性格自然激怒了不少人,也有後人也認為魯迅性格乖戾,暴怒無常,只是為了一己之私而嬉笑怒罵,拿別人開涮。
當然,魯迅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有那個時代的盲區,例如他對中國以往的評價,稱只看出了封建時代的吃人本質,這並不公允。對於中國傳統以吃人一言蔽之並不精確,中國傳統中的優秀資源被像洗腳水一樣一起倒掉,致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至今仍然難以為繼。但是在他生活的時代,這樣的選擇不能苛責。
而且,魯迅並不是誰都罵,他也有敬畏,有自己的原則,他尊重自己的母親,尊重自己的老師藤野先生,也尊重劉和珍這樣的人。
至於魯迅罵過的人,很難說他只是因為一己之私而這樣做,他只是作為一個華人,承擔起了那個時代賦予他的使命。
-
4 # 普凡80668389
小的時候很崇拜魯迅,拗口艱澀的句子,隱晦費猜的含意,滿滿地勾勒出了一個鬥士形象。長大之後,漸漸發現這些投槍和匕首並沒想象中鋒利,且有不少是為解心頭之快,原來神話是製造出來的哦!魯迅的文學技巧和鞭撻技術應該超級點贊,只可惜其觀點太過於激憤,民族劣根性國國都有、人人會說,但拯救社會最要緊的是去建立新制度,魯迅和胡適區別也在於此。魯迅還有個硬傷,這就是在責罵專制的同時又去擁抱專制。當然,人人喜歡被抬轎子,可是做為獨立的知識分子,風骨太差了點,距離思想家境界更差了點。魯迅罵朋友的行為,肯定是性格使然,極度自卑者,必極度自大。我還認為我們該多成熟些,別總停留在祟拜魯迅的幼稚階段。
-
5 # 若水韓
魯迅其實掙的不少,在國民政府對他是很優待的。但是感覺從日本留學回來以後,國民的劣根性被無限放大,那時候時明治維新后帝國時代的日本,是強國,國民素質與建設空前發達,在日本他是複雜的,日本人對他是尊重的,但是也會歧視他,威脅過他。回來以後,他想得是如何改變,魯迅可不是革命家,而是透過文筆來力陳時弊的作家,他是想透過自己的文章來喚醒政府的改革熱情,可是國民政府讓他一次又一次失望,民間故步自封,不思進取,老百姓讓他傷心,讓他絕望,他寫的都是事實,一個站在高境界,想發展,想讓國家發達的文人而已,那個社會把他變成了噴子。
-
6 # 燕山居士10
封建不反行嗎?反封建是推動社會的進步,先生以善意地批評阿Q精神,是多麼深刻現在我們不是或多或少還有那麼點阿Q精神嗎?對祥林嫂,孔乙已,潤士的描寫是抱以同情之心的同時也鞭笞了封建社會,物件夏瑜革命志士,愛國青年劉和珍的同情寄以希望都在先生文筆之下。
-
7 # 城西向南
“我解剖自己並不比解剖別人更留情面!”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可以用來回答問題描述中的“除了自己不罵,誰都罵”。
一個不解剖自己的人,罵起別人來是做不到穩、準、狠的。
一個不解剖自己的人,罵起別人來是不會得到旁觀者共鳴的。
一個不解剖自己的人,罵起別人來是不可能產生歷史回聲的。
所以魯迅罵別人,也反省自己。“金錢固然買不到自由,但自由卻會為金錢所賣掉。”將紙鈔換成銀錢的魯迅感到空前的穩當,但瞬間他就意識到此時此刻的自己已經淪為銀錢的奴隸了。於是,在一篇雜感中寫下了上面那句話。說魯迅不罵自己的人,大約未必認真讀過魯迅的書。
至於魯迅為什麼反封建,為什麼看到的都是人性中醜陋的一面。恐怕是提問者本身於魯迅就很隔膜吧。魯迅先生關於人性美好溫暖的一面比比皆是,例如《社戲》《故鄉》《一件小事》《阿長與山海經》等等不勝列舉。即使是金剛怒目的文章裡,也不乏對人性美好偉大的謳歌,例如《記念劉和珍君》裡“從容輾轉於文明人發明的槍彈中”“相互救助,雖殞身而不惜”的女學生;《故鄉》裡手捏一柄鋼叉盡力向一匹猹刺去的少年閏土;《祝福》裡殺雞宰鵝洗地徹夜煮福禮的祥林嫂……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埋葬母親時像狼嚎般動哭的魏連殳;被獄卒毆打而堅貞不屈的夏瑜。請問,魯迅先生哪裡只看到人性醜陋的一面呢?
批判人性的醜陋當然是魯迅自覺的使命。也是全世界一切嚴肅作家自覺的使命。我們讀莫泊桑,我們讀契訶夫,我們讀歐•亨利,我們讀奧威爾不都是如此嗎?
人性的醜陋常常源於病態的社會,而“封建”是我們最容易推諉的物件。其實造成人性醜陋的,又豈止是“封建”呢?讀讀《一九八四》就可以窺見所謂“封建”背後飄蕩的幽靈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魯迅反的絕不僅僅是“封建”。
我能說的只能是這些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喜勿看!
-
8 # 無名H小卒
人性醜陋的一面也許是天生的,也許是後天環境汙染引起的,美好的環境人會表現出美麗的一面,惡劣的環境人會表現出邪惡的一面,人性來自肉慾太難說清楚,人性只能想辦法約束儘可能給人創造美好的環境這樣人才會少做惡,去指責人性是沒多大用的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下去指責人性之惡大家只會笑話你,大家都在做惡指責別人之惡從沒想自己之惡這就是人性。
-
9 # 道生無名
封建那是周王朝,到了始皇帝就沒了!漢初也只是分封劉氏宗親為王,景帝又削番!以後還有什麼封建?封建是以軍功治績大德獲得治理一方的權利!後來所謂封建的概念是指的集權專治!也就是元明清沿襲的君權專治文化,封建比起君權專治對人群素養的要求還高呢!最不需要人的高度的就是君權專治!聽呵就夠了!垃圾!
回覆列表
任何人和事物都不會完美的,因不完美所以才會存在和發展。在探索中發展就會有不足之處,別人正確的批判就應該去理性的接受。完美就會失去活力,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