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威言曉史
公元1643年,崇禎十六年,李自成率軍與大明陝西總督孫傳庭會戰於河南汝州,傳庭陣亡,其主力覆滅,李自成遂揮師入陝西,克西安,定陝西,自立為帝,立國號“大順”,定年號“永昌”。
此時大明尚有近百萬大軍分佈全國,關外吳三桂擁數萬關寧鐵騎,尚可與順軍一戰。然而,劇情發展的過快,太原失陷後,順軍進抵居庸關,一路收降納叛進入京師,崇禎自縊!
然而李自成僅入主京城不過四十二天,便狼狽逃離,清軍遂入關,闖王死,南明亡。
大明、大順、大清,究竟是什麼決定了這三股勢力的成敗,是誰左右了天下的最終歸屬?眾所周知,大明末年,朝堂腐敗,宦官、東林相繼專權,各地官員魚肉百姓,加之天災不斷,天下已是一片哀嚎。
對當時的大明王朝來說,內部的腐敗尚不是最緊迫的問題,改革雖然是延續帝國存亡的唯一辦法,但崇禎眼下根本無力改革,因為以李自成為首的闖軍越剿越多,關外清軍也節節勝利,大明國庫早已入不敷出,平亂官軍也始終沒有進展。
尚有遠慮的人都可以看出,對崇禎來說,兩線作戰是難以輕易取勝的,如果能暫時議和關外,全力平定闖軍,天下局勢尚有迴旋餘地,可崇禎太驕傲,大臣們只有書生意氣,全然不知進退,終於拖垮了大明。
若是不出意外,天下必定改為“大順”,李自成也會青史留名,成為又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然而意外偏偏就來了。
公元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于山海關大敗李自成,此後,李自成的大順兵敗如山倒,連戰連敗,最終被清軍徹底剿滅。
可以看出,在大順政權敗亡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無疑是這位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他的出現直接決定了大順的結局。
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究竟何許人也?吳三桂,字長伯,遼東人,其父吳襄,其舅祖大壽,均是大明總兵一級的高階將領,可謂是軍人世家,三桂幼年即習武學文,成年後考中武舉人,履職於遼東,歷任遊擊、參將、副將等職,後因功獲封遼東總兵,掌控著大明最精銳的關寧鐵騎。
在李自成逼近京城的時候,崇禎廣召天下兵馬入衛京師,其中最主要人物便是吳三桂:
明廷議撤寧遠鎮,並調吳三桂剿秦寇,封三桂西平伯,上(崇禎)手敕諭之。
吳三桂深蒙皇恩,祖上又是大明肱骨,當年清軍進逼京師時,吳三桂就率部馳援過,雖然兩軍未戰而清軍退走,但崇禎還是犒賞了吳三桂,深為倚重,吳三桂也因此更加忠心於崇禎皇帝。
當他接到崇禎皇帝詔書時,吳三桂立刻整備兵馬,遷關外人口入山海關,僅僅休整四日後,吳三桂便提兵救援崇禎,待其行至永平驛時,崇禎自縊的訊息才傳到吳三桂軍中。
時局變化之快,令吳三桂大為驚異,命運就這麼一步一步將吳三桂推到了歷史舞臺的最前沿,而且不給他任何躲避的可能,他的選擇將決定天下的歸屬。
吳三桂若是降順,天下歸順,若是降清,天下屬清,然而他最終選擇的卻是大清,何也?
坊間均傳言,吳三桂曾打算投降李自成,可等他帶兵即將入京覲見新主的時候,吳三桂突然得知其父吳襄被順軍勒索,其妾室陳圓圓被劉宗敏侮辱,三桂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清軍。
吳三桂曾投降李自成,只因衝冠一怒為紅顏才投降了清朝,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根據夏允彝在《倖存錄》中的記載:三桂年少勇冠三軍,邊帥莫之及。闖寇(李自成)所以誘其甚至,三桂終不從。
這即是說,李自成曾試圖招降吳三桂,但三桂始終不肯接受大順政權的橄欖枝。也許人們會詫異,崇禎已死,吳三桂若是投降李自成,可保高官厚祿,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崇禎甲申燕都紀變實錄》的記載已經說明了吳三桂不肯投降李自成的原因:
賊挾其父手書招之,三桂得書不發,入拜謝父,咬破中指,扯裂家書,隨約王永吉借清兵十萬,以圖恢復。
在吳三桂看來,李自成等叛軍是殺害崇禎皇帝的罪人,作為先帝信任的總兵,吳三桂沒能及時救援京城,已是大過,如果還投降李自成,豈不是大不忠,故而吳三桂所謀劃的是向清軍借兵。
這些均和吳三桂與其父吳襄決裂時,所言的“父既不能為忠臣,三桂亦安能為孝子”相吻合,由此可見,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其實自始自終都沒有投降過叛軍,更不存在為陳圓圓倒戈相向的事情,相反,三桂卻試圖借兵入關驅逐李自成,為崇禎報仇。
本是借兵復仇的吳三桂,為何最終選擇了投降了滿清,而不是光復大明?從局勢來看吳三桂及其軍隊正處於大順與大清之間,當崇禎死後,通往河北的道路便被阻斷了,山海關便成了一座孤島,無論南北,吳三桂均無法與大明流亡政府聯絡,這代表吳三桂不可能得到大明其餘軍隊的支援。
而且崇禎死於非命,皇位繼承問題便撲朔迷離,天下藩王如此之多,何人才能繼承大統?吳三桂該效忠何人?
從實力來看吳三桂雖然擁兵數萬,但大順和大清都有數十萬人馬,而且戰力似乎都不弱,若是硬拼,吳三桂未必能保證勝利,而且山海關一帶缺乏錢糧,若沒有後援,根本無法長期堅守,內乏糧草,外無援軍,這就導致吳三桂只能選擇聯合一方打另一方。
從心理上看吳三桂始終是大明之臣,世受皇恩,他本人甚至被崇禎封為平西伯,如此禮遇在大明已屬罕見,而李自成不過是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首領,不但是地地道道的叛賊,而且還是逼死崇禎的兇手,更是虐待吳家婦孺的惡棍,哪裡有資格當自己的主子?
至於大清,雖然他們與大明爭鬥了很長時間,但大清的統治者一直沒有放棄拉攏明軍將領,大清也曾向吳三桂投去橄欖枝,而他的舅舅祖大壽就是投降的代表,對於和大清聯合,吳三桂並無心理壓力。
最重要的是,吳三桂壓根就沒打算投降滿清,他的計劃是向多爾袞借兵10萬,以圖收復大明失地,此舉如申包胥復國之故事。
只可惜的是,清軍並非只是借兵給吳三桂而已,他們擊敗闖軍後,便打著為大明報仇的旗幟,入主中原,攻略天下,而吳三桂也逐漸由曾經的盟友,變成了大清的臣屬,此時的他已經被架在大清的戰車上無法脫身,終不得已而接受了“投降”的事實。
-
3 # 天涯看點歷史號
1644年三月初,吳三桂奉崇禎皇帝聖旨,放棄關外土地,率軍民回內地勤王,在吳三桂還沒有趕到京城時,李自成的大軍就已經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也在煤山自盡。半路之上的吳三桂決定歸順大順朝,三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張貼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可見其歸順李自成之心已定,吳三桂是真的投降了李自成的。
大順皇帝李自成
但是,歷史就是這麼的出人意料,事情到了三月二十六日發生了變化,已經離北京不遠的吳三桂突然調轉馬頭,向山海關狂奔而去,並從背後攻擊了山海關,將原本已經被大順朝佔領的山海關據為己有。至於這一改變的原因,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了,並非為了陳圓圓,只是為了維護他自己的利益罷了。
而到了山海關之後的吳三桂已經沒有選擇了,李自成算是被徹底得罪了,原本歸順大順朝,最多是存在被剝奪兵權的風險,但是現在已經和大順朝撕破了臉,如果被李自成擊敗,不但官沒得做,命都得沒了,所以此時的吳三桂,只剩下投降清朝一條路了。
而此時,皇太極已經去世,清朝的實際領導者是攝政王多爾袞,而得知關內鉅變的多爾袞早就點齊所以兵馬,想進關分一杯羹。投懷送抱的吳三桂正中了多爾袞的下懷,多爾袞率部隊趕到了山海關外,經過幾天的觀察之後,多爾袞確認了吳三桂的誠意。終於,在吳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關一片石大戰之時,多爾袞率滿清八旗突然衝入戰場,將大順軍擊敗,從此走上了征服全中國的道路。
吳三桂投降清軍
引狼入室的吳三桂根本沒有辦法控制大局,最終清朝消滅了關內的大順朝、南明政權和各路農民義軍,佔領了全國,而吳三桂的歷史身份也從一個冉冉升起的軍界新星變成了一個遺臭萬年的漢奸。
-
4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沒有,李自成抓了吳三桂他爸,他怎麼可能投降李自成。清初劉健《庭聞錄》卷一《乞師逐寇》雲’,( 崇禎十七年 ) 三月初五 日, 封三柱平西伯, 詔徙寧遠之眾入援京師, … … 二十日, 至豐潤, 聞變還師山海關。吳驟既降賊, 三桂亦以所部之眾西行, 赴降。道遇家人來自京師者, 潔問, 得父被執狀, 莞爾日: ` 此脅我降耳。何患?’復問:`陳姬無恙乎?’陳姬, 名玩, 字圓圓, 吳門名妓,得之戚蜿田宏遇者也。色美而善歌, 三桂嬰之。賊執驟, 圓圓為偽將軍劉宗敏所掠, 家人以告。三桂怒曰: ` 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 何面目見人耶?’ 遂揮眾返, 縱掠而東。’ 側` 一幾, ’玻州’ 佚名《吳逆始末記》雲: “ 闖聞三桂據於關, 執其父襄, 令招以書。… …
賊併發銀四萬, 遣偽將資往稿之, 三桂得書即令賊將入關代守, 自率精銳赴燕京降。至灤州, 聞愛姬陳沉為賊帥劉宗敏所掠, 時方食,抵兒於地, 鬚髮奮張, 具書答襄, … … 即卷旅馳還山海, 襲殺賊將, 殲其眾。’ 夕〔川並附錄《艦剩》一則, 取吳偉業《圓圓曲》“ 坳哭六軍俱編素, 衝冠一怒為紅顏” 以實其說。這兩項記載時地明確, 加上陳圓圓後來復回吳三桂身邊,( 圓圓曲》廣泛流傳, 似乎已成信史。
但《庭聞錄》雖載其事, 卻認為“ 陳沉之事, 言者多殊。” “ 其點綴者, 尤多已甚之詞。” 吳偉業門生鄒漪刊佈其師《綏寇紀略》( 題署“ 婁東吳偉業駿公纂輯, 梁溪鄒漪流綺原訂”) 而在自著《明季遺聞》中, 卻不取“ 衝冠一怒為紅顏” 說, 可見此說究有多大真實性, 尚須和其他說法比較才能確定。
回覆列表
假降或者詐降或者表面降的成分多一些,相比於其它那些直接投降李自成的大明降軍,吳三桂還是有點想法的。
在李自成進北京之前,崇禎下令吳三桂進京勤王,吳三桂帶著遼東父老一起去勤王了,因此行動緩慢(也有可能是故意慢走)。吳三桂行至一半,那邊得來訊息說李自成已經打進北京。
這個時候,吳三桂選擇駐足觀望,李自成給吳三桂送去了4萬兩白銀,招降吳三桂,可以說解決了吳三桂的燃眉之急,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10個月沒有發軍餉了,就是我們出去給人打工也明白,如果老闆倆月不給開工資,就要考慮是不是要換工作了。
而且最主要的,吳三桂的府邸和一家老小都在京城,也就是在李自成的手裡,要知道官員就是地主,就是財富的象徵,所以,不管出於是否真心,先投降再說。這種投降不是那種直接把軍隊交出去,而是名義上的投降,明朝士兵對李自成的投降都屬於這種投降,所以,李自成敢號稱百萬,然後實際敗一小下,就土崩瓦解了。
但是,李自成的部下搶了吳三桂的老婆,抄了他的家,這就說明,在農民軍的眼裡,你可能什麼都不是。
於是吳三桂選擇奪取山海關以觀時局發展(在此之前,山海關已經被農民軍接受了)。
所以,對於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到底是真的投降還是權宜之計真的很難分清,但是李自成部下的行為無疑把吳三桂逼向了對立面,這是李自成在奪取江山的時候犯的一個重要的錯誤吧!
吳三桂的厲害之處在於能夠相機抉擇,能夠看清局勢,無論什麼時候都會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也因此在明末清初,亂世之中最後安然入土。
PS:吳三桂並沒有被康熙打敗,吳三桂死後,康熙才打敗三藩,所以吳三桂也是稱帝后割據小半個中國後老死的,堪稱老驥伏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