棟果媽認為,不能把孩子多動作為判定孩子多動症的標準,多動和多動症的表現明顯不同,家長要善於區分兩者的不同,透過正確的方式引導,來解決寶寶多動的問題。
家裡有個活潑好動的熊孩子,是一件費心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一天到晚不停的搗亂,一分鐘也不能安靜,所以有的家長會有疑惑,我的孩子會不會是多動症?甚至有的家長會擔心孩子總是這麼動來動去,注意力無法集中,以後上學了怎麼辦?
其實,很多家長誤解了多動症,孩子好動並不代表就患了多動症,孩子好動,其實是身心健康精力旺盛的一種表現。
如果家長總是把多動症掛在嘴邊來評判孩子,那麼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什麼是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又稱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是一種兒童常見的行為異常疾病。
患有多動症的兒童智力基本正常,但是在控制行為和情緒方面有明顯的缺陷,從而導致學習能力低下。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注意力無法集中、過於興奮、容易衝動、學習成績差、難以與同齡人相處。
多動症其實是“輕度腦損傷”的一種表現,判定是否是多動症應該找醫生進行確定,不要輕易給孩子扣上多動症的帽子。
那麼孩子正常的好動和多動症應該怎麼區分呢?
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區分孩子是正常好動還是“多動症”。
1.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不同的,不能把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作為判斷孩子多動症的依據。
如果你的孩子處於三歲以下,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那其實是很正常的。
正常好動的孩子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但是對感興趣的事物,孩子能夠專心致志,保持一定的時間;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則基本上沒有興趣愛好,就算特別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遊戲活動也無法讓其專心致志。多動症的孩子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幾乎不會專注於做某一件事情,根本安靜不下來。
如果你的孩子好動,但是可以專心的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麼就不是多動症。以下這張表格可以給家長作為參考,透過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來判定自己的孩子是否處在正常範圍內。
2.控制自我的能力不同
正常多動的孩子大部分是在家裡“窩裡橫”,出門之後或者在公共場所能夠安靜下來,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行為,接受大人的管教。
而患有多動症的孩子情緒則很不穩定,經常容易大哭大鬧,易衝動,而且不分場合的發脾氣,大人根本控制不了。在和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容易發生衝突,這不是他們故意為之,而是多動症的孩子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3.年齡不同
正常孩子好動大部分是在上學之前的這個年齡段,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多動的症狀會逐漸減輕。
而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在嬰幼兒期、幼兒期、甚至少年期都會多動,行為不會有明顯改善。
以上三點是判定孩子多動還是多動症最明顯的依據,在孩子沒有多動症的這些表現時,家長千萬不要,隨便對孩子說:“你就是多動症,一點都坐不住。”這樣負面的評價不僅對孩子多動沒有任何好處,還會增加孩子的精神負擔。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多動?家長要明白孩子多動背後隱藏的需求。
有些家長會對孩子多動、不聽話的行為加以斥責,但是效果卻不怎麼理想,這是因為家長用錯了管教的方式。家長要明白孩子好動只是他的表面現象,要透過現象看到孩子多動的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找到孩子多的原因,並加以針對性的指導,才能解決孩子多動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孩子多動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導致的:
1.探索新鮮事物
其實孩子多動是孩子探索周圍環境的一種方式。尤其是一歲以後的孩子,走路已經很穩了,這個時候他們就喜歡透過走來走去的方式去探索新鮮的事物。
你其實,在大人眼中看似很平常的事物,對於孩子來說,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孩子好動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和了解周圍的事物,正是這種方式被大人誤解為多動。
2.性格不同
我的孩子天生內向,喜歡安靜;有的孩子卻天生外向,對什麼都充滿好奇,總喜歡去嘗試、去摸索。這些是孩子天生的一種氣質,當孩子年齡越小的時候,這種性格特質就會體現得越明顯。
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孩子,情緒和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不容易靜下心來做事情,這也是造成孩子多動的一種原因。
3.尋求關注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尤其是自己父母的認可和讚賞。有些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來進行推脫,不願意照料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做出各種各樣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當孩子成功的吸引到父母注意的時候,他們絕對就會覺得這種方式起作用了,以後就會做出更加頻繁的行為。
4.精力旺盛
孩子正處於多動精力旺盛的年齡,但由於很多孩子都是由老人來進行照料,所以出門的機會就比較少,導致在家裡的活動量也變少,這樣孩子就會導致精力旺盛,無法消耗過剩的精力,只好透過在家中運動的方式得到釋放。
找到孩子多動的原因,就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多動的行為,透過正確的方式來應對孩子多動。
如果你的孩子正好是這種活潑好動的型別,那麼家長首先不要去阻止他的這種行為,更不要對孩子亂髮脾氣,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明白好動是孩子的天性。
那麼面對好動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家裡的玩具不要購買太多,太多的玩具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孩子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家長要告訴孩子,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足夠的專注,每次只做這一件事情就行了。
比如,孩子在做手工,那麼在做之前就要告訴孩子不要再玩別的玩具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廢。
孩子如果坐不住,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參與進來,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僅僅是玩玩具,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對孩子的專注力進行培養,可以給孩子安排一點小任務,當孩子完成任務時要給予一定的讚賞和鼓勵,慢慢孩子就會明白堅持的意義,也更容易形成持久的專注力。
2.訂立規則
人類學家艾銀曼說:“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從本質上來說是來自父母。所以,兒童規則意識的決定人是父母。”
所以,家長要在順應孩子好動的同時,給孩子訂立一些必要的規則,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約束。
俗話說“三歲看大,7歲看老”,尤其是三歲的孩子,這個時候更應該讓他明白規則的重要性。比如,帶孩子外出在公共場合是不能大吵大鬧的,讓孩子明白規則意識,這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3.多陪伴孩子
家長要在生活中多陪伴孩子,有的家長忙於工作,白天的時間已經無法照顧孩子,那麼,更應該珍惜晚上這段時間。
高質量的陪伴很重要,可以在晚上透過玩遊戲、講繪本的方式來和孩子進行互動,在陪孩子的過程中,要把工作扔到一邊,把手機扔到一邊,讓孩子感受到應有的尊重,讓他們明白,自己比手機更重要。
多陪伴孩子不僅會改善孩子多動,而且增進親子感情,可見,陪伴的重要性。
4.讓孩子多進行戶外運動,消耗精力
孩子不出門就會導致精力無法消耗,這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狀況,還會影響孩子的精神狀況,會讓孩子感到特別的無聊。
父母應該讓孩子每天進行戶外運動,而戶外運動的時間應該保證不能少於一個小時。可以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的體育專案,當孩子精力得到消耗,晚上的睡眠質量也會提高,而且情緒也會得到安撫,不容易那麼急躁。
若是老人陪同的家長,一定要注意戶外運動時安全性,告訴孩子玩耍的注意事項,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結語:
多動的孩子很“無辜”,家長一定要正確看待寶寶多動,不要再給孩子亂扣“多動症”的帽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長大的過程中,需要家長耐心地等待和培養,對孩子多一點理解和寬容,孩子才能更好的長大。
所以,收起你的看法和成見,告訴孩子:“不急,慢慢來。”
棟果媽認為,不能把孩子多動作為判定孩子多動症的標準,多動和多動症的表現明顯不同,家長要善於區分兩者的不同,透過正確的方式引導,來解決寶寶多動的問題。
家裡有個活潑好動的熊孩子,是一件費心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一天到晚不停的搗亂,一分鐘也不能安靜,所以有的家長會有疑惑,我的孩子會不會是多動症?甚至有的家長會擔心孩子總是這麼動來動去,注意力無法集中,以後上學了怎麼辦?
其實,很多家長誤解了多動症,孩子好動並不代表就患了多動症,孩子好動,其實是身心健康精力旺盛的一種表現。
如果家長總是把多動症掛在嘴邊來評判孩子,那麼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什麼是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又稱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是一種兒童常見的行為異常疾病。
患有多動症的兒童智力基本正常,但是在控制行為和情緒方面有明顯的缺陷,從而導致學習能力低下。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注意力無法集中、過於興奮、容易衝動、學習成績差、難以與同齡人相處。
多動症其實是“輕度腦損傷”的一種表現,判定是否是多動症應該找醫生進行確定,不要輕易給孩子扣上多動症的帽子。
那麼孩子正常的好動和多動症應該怎麼區分呢?
一、孩子“多動”≠“多動症”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區分孩子是正常好動還是“多動症”。
1.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不同的,不能把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作為判斷孩子多動症的依據。
如果你的孩子處於三歲以下,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那其實是很正常的。
正常好動的孩子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但是對感興趣的事物,孩子能夠專心致志,保持一定的時間;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則基本上沒有興趣愛好,就算特別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遊戲活動也無法讓其專心致志。多動症的孩子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幾乎不會專注於做某一件事情,根本安靜不下來。
如果你的孩子好動,但是可以專心的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麼就不是多動症。以下這張表格可以給家長作為參考,透過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來判定自己的孩子是否處在正常範圍內。
2.控制自我的能力不同
正常多動的孩子大部分是在家裡“窩裡橫”,出門之後或者在公共場所能夠安靜下來,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行為,接受大人的管教。
而患有多動症的孩子情緒則很不穩定,經常容易大哭大鬧,易衝動,而且不分場合的發脾氣,大人根本控制不了。在和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容易發生衝突,這不是他們故意為之,而是多動症的孩子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3.年齡不同
正常孩子好動大部分是在上學之前的這個年齡段,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多動的症狀會逐漸減輕。
而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在嬰幼兒期、幼兒期、甚至少年期都會多動,行為不會有明顯改善。
以上三點是判定孩子多動還是多動症最明顯的依據,在孩子沒有多動症的這些表現時,家長千萬不要,隨便對孩子說:“你就是多動症,一點都坐不住。”這樣負面的評價不僅對孩子多動沒有任何好處,還會增加孩子的精神負擔。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多動?家長要明白孩子多動背後隱藏的需求。
二、孩子為什麼多動?有些家長會對孩子多動、不聽話的行為加以斥責,但是效果卻不怎麼理想,這是因為家長用錯了管教的方式。家長要明白孩子好動只是他的表面現象,要透過現象看到孩子多動的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找到孩子多的原因,並加以針對性的指導,才能解決孩子多動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孩子多動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導致的:
1.探索新鮮事物
其實孩子多動是孩子探索周圍環境的一種方式。尤其是一歲以後的孩子,走路已經很穩了,這個時候他們就喜歡透過走來走去的方式去探索新鮮的事物。
你其實,在大人眼中看似很平常的事物,對於孩子來說,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孩子好動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和了解周圍的事物,正是這種方式被大人誤解為多動。
2.性格不同
我的孩子天生內向,喜歡安靜;有的孩子卻天生外向,對什麼都充滿好奇,總喜歡去嘗試、去摸索。這些是孩子天生的一種氣質,當孩子年齡越小的時候,這種性格特質就會體現得越明顯。
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孩子,情緒和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不容易靜下心來做事情,這也是造成孩子多動的一種原因。
3.尋求關注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尤其是自己父母的認可和讚賞。有些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來進行推脫,不願意照料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做出各種各樣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當孩子成功的吸引到父母注意的時候,他們絕對就會覺得這種方式起作用了,以後就會做出更加頻繁的行為。
4.精力旺盛
孩子正處於多動精力旺盛的年齡,但由於很多孩子都是由老人來進行照料,所以出門的機會就比較少,導致在家裡的活動量也變少,這樣孩子就會導致精力旺盛,無法消耗過剩的精力,只好透過在家中運動的方式得到釋放。
找到孩子多動的原因,就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多動的行為,透過正確的方式來應對孩子多動。
三、孩子“多動”怎麼辦?如果你的孩子正好是這種活潑好動的型別,那麼家長首先不要去阻止他的這種行為,更不要對孩子亂髮脾氣,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明白好動是孩子的天性。
那麼面對好動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家裡的玩具不要購買太多,太多的玩具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孩子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家長要告訴孩子,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足夠的專注,每次只做這一件事情就行了。
比如,孩子在做手工,那麼在做之前就要告訴孩子不要再玩別的玩具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廢。
孩子如果坐不住,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參與進來,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僅僅是玩玩具,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對孩子的專注力進行培養,可以給孩子安排一點小任務,當孩子完成任務時要給予一定的讚賞和鼓勵,慢慢孩子就會明白堅持的意義,也更容易形成持久的專注力。
2.訂立規則
人類學家艾銀曼說:“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從本質上來說是來自父母。所以,兒童規則意識的決定人是父母。”
所以,家長要在順應孩子好動的同時,給孩子訂立一些必要的規則,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約束。
俗話說“三歲看大,7歲看老”,尤其是三歲的孩子,這個時候更應該讓他明白規則的重要性。比如,帶孩子外出在公共場合是不能大吵大鬧的,讓孩子明白規則意識,這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3.多陪伴孩子
家長要在生活中多陪伴孩子,有的家長忙於工作,白天的時間已經無法照顧孩子,那麼,更應該珍惜晚上這段時間。
高質量的陪伴很重要,可以在晚上透過玩遊戲、講繪本的方式來和孩子進行互動,在陪孩子的過程中,要把工作扔到一邊,把手機扔到一邊,讓孩子感受到應有的尊重,讓他們明白,自己比手機更重要。
多陪伴孩子不僅會改善孩子多動,而且增進親子感情,可見,陪伴的重要性。
4.讓孩子多進行戶外運動,消耗精力
孩子不出門就會導致精力無法消耗,這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狀況,還會影響孩子的精神狀況,會讓孩子感到特別的無聊。
父母應該讓孩子每天進行戶外運動,而戶外運動的時間應該保證不能少於一個小時。可以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的體育專案,當孩子精力得到消耗,晚上的睡眠質量也會提高,而且情緒也會得到安撫,不容易那麼急躁。
若是老人陪同的家長,一定要注意戶外運動時安全性,告訴孩子玩耍的注意事項,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結語:
多動的孩子很“無辜”,家長一定要正確看待寶寶多動,不要再給孩子亂扣“多動症”的帽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長大的過程中,需要家長耐心地等待和培養,對孩子多一點理解和寬容,孩子才能更好的長大。
所以,收起你的看法和成見,告訴孩子:“不急,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