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琴韻蓮心
-
2 # 泥水勞人
現代詩不比古代詩差,因為現代的文化進步很大,發展的非常快。就像國外的一些自由詩歌,很好。我想現代詩應該多閱讀現代歌詞,是現代詩的代表作。在原有的格式再加以改動,就是一首現代的標準佳作。
-
3 # 臨川熟睡以前告訴你
欣賞現代詩歌,首先要具備幾個條件:一,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能夠從內容和形式對作品有所把握。二,有一定的閱讀基礎,能夠耐心深入地理解作品。三,要有一定的社會經驗,能夠在閱讀的時候產生共鳴。
具備了以上基本條件,然後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閱讀詩歌:
一,選擇。現在各種渠道發表的詩歌很多,尤其是網路文學,作品的質量也參差不齊,國家期刊有它一定的功能限制,這些年由於文學勢微,老編輯大都離職和退休,去發展自己的事業,新編輯打大都不夠尊重詩歌和詩歌創作,已經淪為人情陣地。民刊都是對詩歌有一定熱情的詩人和詩歌愛好者創辦的,它的侷限性除了人情方面的考慮,還在於個人愛好,修為程度,接觸面等等。文學網站大都是普發,只要是分行排列,就會發表出去。基於以上情況,你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選擇好你要閱讀的詩歌。
二,閱讀。要尊重作者的創作,認真閱讀,從文字到詩意認真咀嚼。
三,欣賞。在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深入詩歌的內涵,感受詩人的創作意圖。
四,審美。在欣賞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意境,進入詩人的抒發氛圍,感受語言和詩意的美感,產生響應的共鳴,併為之陶醉、興奮和愉悅。
五,再創作。在欣賞和審美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詩歌的空間,領會詩歌內在和外在的人文精神,使詩歌在你的參與下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當然這種再創作依循的是詩歌本身框架和思想空間。
“詩言志”,詩是“心靈的火焰”,從屈原到李白、杜甫……從郭沫若、聞一多到舒婷、海子……他們的詩無不蘊藏著偉大的抱負和高尚的情操,無不流淌著激越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現代詩歌以特有的情感價值取向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並廣為傳誦。因此,欣賞現代詩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知人論世魯迅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就是說在鑑賞詩歌時,既要明確詩人的創作背景,瞭解其寫作動機,又要從整體上把握詩人的情感態度。如聞一多的《一句話》: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 突然青天裡一個霹靂 / 爆一聲 / 咱們的中國
這話教我今天怎麼說 / 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 那麼有一句話你聽著 / 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 不要發抖 /伸舌頭 /頓腳 / 等到青天裡一個霹靂 /爆一聲 / 咱們的中國
聞一多說:“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國,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和民不聊生的景象,於是用“一句話”表達出對理想中的中國的熱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謳歌了一個永恆的愛國主題。
詩眼是詩歌中最富有表現力的關鍵語句,是詩人精心構思的語句,是詩歌“立言之本意”。要抓住詩歌中反覆出現的句子或詩歌的背後一節。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是全詩的“詩眼”,表現出作者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死水》中的“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麼世界”表達了作者創造新世界的強烈願望。
三、要分析意象意象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和客觀事物相融合的產物,是透過詩人的選擇與錘鍊,重新組合後產生的一種含有特殊含義的語言形象,是詩人藉助客觀事物來表現其內心世界的結果。如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 我在這頭 / 母親在那頭 // 長大後 /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我在這頭 / 新娘在那頭 // 後來啊 /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 我在外頭 / 母親在裡頭 // 而現在 /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 我在這頭 / 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詩中,作者連續使用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揭示自己的思鄉之情,思人之苦,表達了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主題。
如韓瀚寫張志新烈士的詩歌《重量》:“她把帶血的頭顱,/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讓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詩人發揮了自己獨特的想象力,精心構置了一個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中心,這就是“生命的天平”。抽象意義上的“生命”本來是無形的,因而也無所謂輕重。詩人藉助“天平”這一具體可感的意象,賦予無形之物以有形,並且衡量出不同生命的輕與重。詩人在“生命的天平”的一頭安放著烈士“帶血的頭顱”,另一頭則是“所有的苟活者”,使讀者由這一形象畫面獲得視覺上的不平衡感的同時,體會出詩人對烈士的無限崇敬,對他人、對自我的否定與批判,讀者的靈魂怎能不為之震撼!它必然會在讀者的心靈深處產生一種共鳴。
詩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抒胸臆,在詩歌中直接表現作者的情感態度;一種是間接抒情,就是在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的過程中滲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於事和寓情於景兩種形式。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首詩採用了間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藉助一隻鳥的形象抒發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真情。
五、要明確手法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因此我們要掌握詩歌的各種表現手法,如比興、擬人、誇張、對偶、排比、襯托、反覆、象徵、以動寫靜、小中見大、虛實結合、託物言志等。這樣才有助於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詩歌內涵。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 / 在土裡洗澡 / 爸爸 / 在土裡流汗 / 爺爺 / 在土裡埋葬
詩歌運用排比句式,為我們刻畫了一輩子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形象,寫出了他們世世代代與土為伴的艱辛,既有對農民的同情,更有對農民的禮讚。
詩人十分重視錘鍊語言,使詩歌表現出形象、凝練,富有色彩、節奏和動態,且以最恰當的字句生動而圓滿地表達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含蓄是一種表現藝術美的方法。含蓄是詩歌語言的特色,是它和散文、小說等語言的最大區別之處。宋朝的梅聖俞說過,寫詩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可謂道出了含蓄的真諦,故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司空圖講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蘇東坡講的“言有盡而意無窮”,沈德潛說的“弦外音,味外味”,施補華說的“忌直貴曲”,都表達了和梅聖俞相同的看法,因為詩貴含蓄,只有含蓄的詩詞才能詩意深厚,韻味無窮。詩歌因不直說而增加欣賞的困難,透過咀嚼品味含蓄,可以較深入地理解詩歌內容。
如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寫了一位“美人”。詩人很吝嗇,全詩沒有用一個“美”字,甚至連美人的相貌、體態、舉止和服飾都沒有一點描繪。她的“美”藏在“看風景的人”的眼睛裡,比“風景”更吸引人,皎潔的美佔領了別人思緒翻飛的夜晚,藏在別人的夢裡,活在讀者的心中。
總之,解讀現代詩歌的途徑很多,而不限於筆者以上所列舉的幾種。此外我們還要掌握一些其它的解讀方法,句式、結構、章法,節奏美、跳躍性等等都是我們鑑賞詩歌的途徑。但無論用什麼方法,讀懂一首詩,並能產生共鳴,獲得愉悅,就是成功!
鑑賞詩歌,無論是領會詩歌的思想情感,還是把握詩歌的表現手法,都離不開誦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透過誦讀,可以讀出詩人傾瀉在詩歌字裡行間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詩中的情感波瀾,可以深刻地理解詩的意境。反覆誦讀,還可以讀出詩歌的音樂美,特別是講究節奏的現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