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19248543

    美女們,穿著褲子,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淫賊扒了去。要是不穿褲子,那景況該會如何呢?社會豈不亂套?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信?請各位看官隨我一起穿越古代,看看那時的人們是如何穿著褲子的。

    在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只知道用樹葉、獸皮圍在下身,用以遮醜,這就是最初的裙。古時稱裙為下裳,《說文解字》中說:“裳,下裙也。”在古代漢語中,“裳”讀作“cháng”,《詩經》中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裡“衣”與“裳”的含義是相對的,明顯“衣”是指上身穿的衣服,“裳”是指下身的衣物,即裙,因為自原始社會,裙就是男女的基本服裝。如若誰能在這些裙上貼上一些樹葉、花草一類的飾物,那就是現代的時裝模特了。然而《現代漢語詞典》對“衣裳”的解釋為上衣,常用於口語中。看來古今對“裳”的用法真的不一樣。《詩經》上記載:“綠兮衣兮,綠衣黃裳”,意思就是穿著綠上衣黃裙子很漂亮的。在《詩經·齊風·東方未明》一篇中“東方未明,顛倒衣裳。”則進一步說明,那時的“裳”即為裙,是不分襠的下衣,所以在天沒亮的時候,起身穿衣服都搞混了上衣和下衣。

    直到商朝,騎馬之風盛行,人們穿著裙子上下馬身很不方便,只好將裙子的前後割開一個口子,創造出一種被稱作“袴”的服飾。“袴”與“褲”雖然同音,但是用意是有區別的。據《說文解字》記載,“袴”是一種套在膝蓋以下至踝骨處,起到禦寒作用的褲管,並沒有連襠。在《太平御覽》中“馮援經冬無袴,面有飢色。”這裡指的是馮援冬天沒有褲子穿,挨冷受凍。感覺自己腎需要補,對自己長度、時間都不太滿意的朋友,找薇(kkkn後跟69),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2014年5月,中德兩國考古學家在新疆鄯善縣洋海古墓中,發現兩條與現代褲子基本無異的連襠褲,經過碳十四測定法確定,距今已有3300年之久,據此推測,褲子的出現可能與人類的騎馬史起源於同一歷史時期。

    時光進入漢朝,無論男女老幼皆穿開襠褲,只是女人會在褲外罩以上衣下裳,以遮掩身體。所謂:“衣者,依也、芘也;裳者,障也、蔽也。”可見,她們已經知道害羞,知道遮醜了。在留襠褲的外面還會蒙上一塊布,遮擋自己的隱私處。

    說起“袴”逐漸演變為“褲”,華人應該感謝胡人,更應該感謝戰國時期的趙國君主趙雍(趙武靈王),是他率先提出了著名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公元前325年到299年趙武靈王在位時期,正直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戰事頻發,相互爭霸,可是趙國每戰必敗,一敗就要割地賠款。公元前302年,趙雍推行“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結果趙國得以強盛,這裡最重要的原因是從胡人那裡學會了穿褲子。受“胡服騎射”的影響,公元前302年起,中原人不僅改變了穿衣風格,還改變了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到南北朝時期,胡服更加流行。據史料記載,胡女上身穿一件到臀部的短褶,腰間束一條絲帶子,下身穿一大口褲,腳穿皮靴,十分精神。這種裝束盛極一時,這也是最早流行的褲子。

    到了漢朝,特別是女子穿褲子,遭到封建勢力的強力反對。他們認為女子穿褲子,兩腿分開,有勾引男人之嫌。這些封建統治者,又讓女人們回到寬袍大袖裡,讓其失去透過穿衣來體現曲線美的機會。1972年馬王堆西漢楚長沙王利蒼夫人墓,出土了11件綿袍和1件夾袍,證實這一時期的婦女似乎還是不穿褲子的。直到公元前86年才出現有襠的褲子。據《漢書·上官皇后傳》記載:當時的上官皇后是大將軍霍光的外孫女,霍光權傾一時,為了保證世代享受榮華富貴,希望上官皇后早生貴子繼承皇位。誰知漢昭皇帝力不從心,久難讓其受孕。霍光招來太醫和侍從商量良策,結果是除了勸皇上節制房事外,還研究發明了“緄袴”。“緄袴”同今日的褲子大不相同,“緄”是編織的帶子,“緄袴”就是一種專用於遮羞、形似布條的編織物。上官皇后下令,所有的宮女都穿這種褲子,藉以阻止皇上與宮女臨幸的機率。據《漢書外戚傳》記載:“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

    直到唐朝,當初那種“緄袴”,即“連襠褲”才得以改進和發展。而這種褲子僅僅侷限於宮女們穿著,在民間,女子們仍要穿無襠之裙,直到漢末。唐代顏師古曰:“使令,所使之人也,絝古袴字也,窮絝,郎今字緄襠袴乎。”

    歷史終於發展到宋朝,卻又流行起膝褲,膝褲就像先秦時的脛衣一樣。脛衣就是貼身穿的衣服,但膝褲還可以在長褲之外加上罩衣。那時的女子不分尊卑都穿膝褲,男子也如此穿法。據《朱子語錄》記載:南宋奸臣秦檜在朝為相,雖然受到高宗重用,但皇上對他時有防範,待秦檜死後,高宗不覺鬆了口氣,對臣下說:“朕今日始免膝褲中置匕首矣!”可見,那時的皇上也穿膝褲。這種膝褲一直流行至明清時期,只是在元朝時,受程朱理學影響,漢族女子以理性美為準繩,概括起來可以用窄、瘦、長、奇來形容,不以穿長裙為美,而是穿裙不及地,可以露出腳,但整個社會仍以穿膝褲為主。

    美女們,生在今日,喜逢盛世,我們真是太幸福了。走在街巷,放眼望去,時裝潮流,日新月異,褲子種類花樣繁多,不斷更新。牛仔褲、西褲、裙褲、緊身褲、直筒褲、燈籠褲、喇叭褲、闊腿褲、揹帶褲、健美褲、打底褲......應有盡有。總之,怎麼美怎麼穿,怎麼舒服怎麼穿。一條合身的褲子,真是讓我們的生活錦上添花。

    (漢代人連皇帝都是穿的開襠褲,你敢穿越過去嗎?)

  • 2 # 談史論新

    古人的原始服飾

    秦漢之前的中國古人是不穿真正意義上的褲子的,人們不論貴賤、不分男女,都是“上衣下裳”。所謂“裳”系“遮蔽下體的衣裙”,也就是說,古時男人也是穿裙子的。後來開始在裳下加禦寒的脛衣之絝,“絝”在《說文》中解為“絝,脛衣也。”“脛”指小腿,“脛衣”是給小腿保曖的護套,左右各一,並無前後褲襠相聯,是廣義上的“開襠褲”。貴族富家子弟則用“紈”(細絹,很細的絲織品)做“絝”穿,這便是“紈絝子弟”的由來。所以,秦漢之前,人們在公共場合的坐姿只能“跪坐”, “箕坐”(兩條腿分開伸直坐)顯然是極不禮貌的行為,盤腿坐也是不太合適的。

    而這種“開襠褲”主要流行於上層社會,當時的宮中及貴族女子大都是外穿“曲裾深衣”(見圖),內穿這種無襠的“脛衣之絝”。這一穿戴習慣,一直到西漢昭帝時才出現重大變革。當年,霍光為讓其外甥女上官皇后“擅寵有子”,曾令宮女們“皆為窮絝,多其帶。”。意思是禁止宮女們再穿“開襠褲”,而一律改穿“窮絝”。

    此事記載於《漢書·孝昭上官皇后傳》,原文曰:

    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

    那麼,“窮絝”究竟是什麼樣的“褲”?

    曾有人解釋“窮絝”繫緊身內褲。但古時候,一般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故此解釋似乎不太相符。《中國全史·后妃史》對此的說法是“讓宮女們統統縫緊褲襠”。若這一說法成立,則“窮絝”應該是原來“開襠褲”基礎上的加襠緊襠之改良,可以算得上是一種連襠之褲。但“窮絝”與現代褲子可能仍有所不同。

    秦漢女子的曲裾深衣

    需要說明的是,大概自趙武靈王后,華夏族已經有連襠的褲子。《史記·六國年表》有載:“趙武靈王十九年,初胡服。”說的是趙武靈王為適應騎馬作戰的需要,學胡人在軍隊中改穿短衣長褲,其褲式已與現代之褲相去不遠。但之後連襠褲主要還是作為軍裝由軍人穿著,在當時直至秦漢時期也僅限於軍隊或下層勞動者,上層貴族囿於傳統之禮,是不屑穿用的。

    前述之“窮絝”便是借鑑胡服改良的有襠並在前後繫帶的褲子。顏師古對此注引服虔說:“窮褲有前後襠,不得交通也。由於傳統的褲只是脛衣,而胡服之褲窮盡整個腿部,並把前後襠連線起來,故稱為‘窮褲’”。

    有學者研究指出,自漢昭帝上官皇后始,宮中女子才穿有襠之褲,並自下而上地逐漸流行起來。但直到魏晉南北朝、唐朝時,女人們才真正穿上了現代意義上的褲子,其坐姿也由跪坐變為盤坐與箕坐。

    讓人饒有興趣的是,上官6歲當皇后,在她15歲時昭帝即病故,儘管採取“窮絝,多其帶”之策,也終究未能讓其生出一子半仔。而後來即位的漢宣帝因輩分比昭帝小兩輩,竟然要叫15歲的她謂太皇太后。所以,上官皇后應該是中國古代年齡最小的太皇太后。

  • 3 # 利劍擱

    上古本無褲,

    圍裙即遮腰。

    自從有騎射,

    裙分叉兩條。

    若問那天起,

    一般不知曉。

    軍獵時方穿,

    下馬換長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月9號火箭vs開拓者,火箭能否取得九連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