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直門醫院焦勇大夫
-
2 # 真愛妳的雲
完全不用囉嗦的說一大堆,一般人也懶得看。
人參就是一個大補元氣,通俗的說,體虛,氣短,無力,術後恢復等,瞭解元氣是啥,就知道人參補啥,啥情況的人適合吃人參了。
對症用藥是根本。
-
3 # 草晶華破壁草本
人參不可濫用!人參是一種補氣藥,如沒有氣虛的病症而隨便服用,是不適宜的。
服用宜忌1.體質壯實的人,並無虛弱現象,則不必進服補藥,妄用本品。如誤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導致閉氣,而出現胸悶腹脹等症。
有些人認為人參是一種補品,以為吃了對身體總有好處,這是錯誤的想法。無論是紅參或是生曬參在食用過程中一定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過量服食。2.一定要注意季節變化,一般來說:秋冬季節天氣涼爽,進食比較好;而夏季天氣炎熱,則不宜食用。
3.服用人參後忌吃蘿蔔(含紅蘿蔔、白蘿蔔和綠蘿蔔)和各種海味。古醫書講蘿蔔“下大氣,消谷……”。現代研究蘿蔔消食利尿,與古代觀點相同,人參大補元氣是其最主要功能。這兩者,一個大補氣,一個大下氣,正好抵消。故有此一忌。
4.忌飲茶。服人參後,不可飲茶,免使人參的作用受損。
4.無論是煎服還是燉服,忌用五金炊具。
百草之王人參為東北特產之一,在中國醫藥史上,使用人參的歷史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代,良醫扁鵲對人參藥性和療效已有了解;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藥中上品。明代著名中醫學者龔居中在《四百味歌擴》中列為第一條:“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成為無數中醫入門的第一句背誦歌訣。
藥性論述性味歸經: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洩、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大劑量10-30g,宜另煎兌入;或研末,1-2g;或敷膏;或泡酒;或入丸、散。
用藥禁忌: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忌服。反藜蘆、畏五靈脂、惡皂莢,應忌同用。
臨床應用:1.元氣虛脫證
本品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為拯危救脫要藥。適用於因大汗、大瀉、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氣短神疲,脈微欲絕的重危證候。單用有效,如獨參湯(《景嶽全書》)。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四肢逆冷者,應與回陽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補氣固脫與回陽救逆,如參附湯(《正體類要》)。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身暖,渴喜冷飲,舌紅乾燥者,本品兼能生津,常與麥冬、五味子配伍,以補氣養陰。
2.肺脾心腎氣虛證
本品為補肺要藥,可改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等肺氣虛衰症狀。治肺氣咳喘、痰多者,常與五味子、蘇子、杏仁等藥同用,如補肺湯(《千金方》)。
藥方選錄⑴治營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洩瀉,嘔吐逆:人參(去蘆)、白朮、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闢寒邪瘴霧氣。(《局方》四君子湯)
⑵治胃虛冷,中脘氣滿,不能傳化,善飢不能食: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薑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勻,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打轉,空心頓服。(《聖濟總錄》溫胃煮散)
⑶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兩,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二兩。上八味為末,淨磁合子內盛。每日用如茶點服。(《衛生寶鑑》人參蛤蚧散)
⑷治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運: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為四帖,每帖以生薑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
⑸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恍惚振悸,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怖不寧,喜怒無時,朝差暮劇,暮差朝劇,或發狂眩:遠志(去苗及心),菖蒲各二兩,人參、白茯苓(去皮)各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後臨臥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⑹治消渴引飲無度:人參、瓜蔞根各等分,生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冬湯送下。(《仁齋直指方》玉壺丸)
⑺治消渴引飲:人參為末,雞子清調服一錢,日三、四服。(《綱目》)
人參炒蝦仁相關資料參須:以紅參須為多見,效能與紅參相似,但效力較小而緩和。
生曬參:性較平和,不溫不燥,既可補氣、又可生津,適用於扶正祛邪,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
白參(糖參):多選用身短、質較次的高麗參,用沸水燙煮片刻,浸糖汁中,然後曬乾。性最平和,效力相對較小,適用於健脾益肺。
野山參:無溫燥之性,大補元氣,為參中之上品,但資源少,價值昂貴,很少用。
紅參:用高溫蒸汽蒸2小時直至全熟為止,乾燥後除去參須,再壓成不規則方柱狀。紅參的功效:溫補。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於振奮陽氣,適用於急救回陽。
-
4 # 參娃狗蛋
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生山谷。
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就這一句,“久服,輕身延年”,就是我一直倡導的,少吃常吃不上火益體一個道理,至於什麼人群不能吃,其實還真沒有死性的規定,人人都可以吃,只是量上的控制,自己食量的把握,15年林下參 幹品 標準5g/天,根據自己身體適當調整,有的特虛體質 ,有的中醫說,虛不受補,但在現實生活中 有的朋友就每天食1克或0.5克,食用半年左右 身體調整的很好!
人參能平衡五臟,調整身體機能,不管什麼體質的人不是絕對不能吃人參,只是相對的量把控好,自己的量吃好了,那就是人參百草之王功效的體現,延年輕身,無疾病,健康!
-
5 # 古今奇譚
不扯中醫理論。就一條,人參是補氣的。氣與血相對,血為陰,氣為陽,補氣就是補陽氣。那麼,經常在屋的不運動的,氣喘不贏的,胸悶氣短的,陽氣不足的,腎陽虛的,精神不佳的,易疲倦的,面色發暗的,眼神不好的,凡是要補氣的,年老體弱的,都適合。
回覆列表
人參吃好了治病補身體,吃的不好要人命。人參的吃法有很多,比如燉、嚼、衝、泡等多種方法,對身體的治療功效也很大,人參對身體各個部位都有療養的效果,但人參畢竟是藥,也有不適合的人,比如身體發燒、胸悶、腹脹等症狀的人都要禁用人參。
所以要想食用人參,首先要看自己是否適合服用人參。專家提醒,以下這幾類人群就不適合服用人參。
1、胸悶、腹脹者
這類人服用人參後,常使胸悶、腹脹等氣滯現象加重。
2、發燒者
那些一不注意就會感冒發燒的人,或者經常有一些炎症等病人服用人參後如同潑油救火,使病情加重。發燒應先查明病因,弗成因病體虛而盲目進補。
3、體內有熱毒者
身患疔瘡疥癰或咽喉腫痛者,服用人參後會導致瘡毒大發,經久不愈等嚴重後果。
4、紅光滿面者
臨床發明,紅光滿面之人情緒往往高興,血壓經常偏高,再服用人參會導致血壓上升、頭昏腦漲、失眠多夢等病症。
5、舌苔黃厚者
正常人的舌苔薄白而又顯潮溼,黃則表示消化不良或有炎症,此時服用人參會引起食慾不振、腹部脹滿、便秘等。
6、舌質紫暗者
在中醫方面我們認為,那些舌質紫暗是身體內氣血瘀滯的表現,如果這時候服用人參反而會使得負氣血凝滯加宿疾情,出現“疼痛、煩躁不安、手足心發燒”等症狀。
7、腦滿腸肥者
這類人服用人參後,經常食慾亢進,出現體重猛增、身重困頓、反應緩慢、頭重腳輕等不良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