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逰

    歷史上很多書法名家他們的名氣大是他們文學詩詞領域和政治思想學問等全方位的學家,影響力自然強大。由於大多數人的審美疲勞看他們的作品沒有全方位的去解讀,但從審美觀看,當代的一些書法家所以新頻是迎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 2 # 鳴謙書法

    先來看一張圖吧。華人的全部智慧,都在這張圖裡。有興趣者可以深挖,我保證你一輩子挖不完。

    今天我們說江湖書法,批判它是因為覺得它醜,追捧它是因為覺得它美。我們就從醜和美說起。

    何謂醜?何又謂美?

    看圖,黑色部分是陰魚,可以代表醜,白色部分是陽魚,可以代表美。直觀地看出,陰魚中有陽魚,陽魚中也有陰魚,解讀為醜與美相互孕育,醜從美中生,美在醜中長。再看陰魚,從尾部到頭部,從有一點點醜到非常醜,醜到極致了,就變成陽魚尾部,演變成有一點點美,繼續發展,美到極致了,卻演變成醜。

    醜與美聽起來像黑和白,又並非黑和白。醜和美是陰和陽,合起來是一個圓,是太極。

    我們都說審美而不說審醜,其實是一個東西,“審美”就是“審醜”,今天我們看“三寸金蓮”奇醜無比,古人卻能審出小腳的“三美”肥、軟、秀,“四美”形、質、姿、神,意淫出“步步生蓮花”的妙境,這不是在“審醜”麼?

    繞了半天終於說到“審醜”上來了。在此借用馬未都先生審美的四個層次說,豔俗——含蓄——矯情——病態。這四個詞總結的挺好,我懶得創造新詞,直接拿來用了。

    從下往上說,第一層是豔俗。因處在金字塔的最底層,自然擁有最廣大的群眾基礎。這裡插播一則故事,楚襄王問宋玉,你那麼牛逼,但是民眾並不怎麼稱讚你呀?宋玉說,“曲高和寡”你丫懂不懂?這麼跟你說吧,有個歌唱家在楚華人最多的地方唱歌,開始唱"下里巴人"這類通俗民謠,國中有幾千人跟著一起唱。後來他唱"陽阿薤露",就剩下幾百人跟著一起唱了。再後來他唱" 陽春白雪",只有幾十人跟著唱了。當唱到"引商刻羽,雜以流徵"這類最高雅的曲子時,僅僅剩下兩三個人能跟著唱了。這便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江湖書法大都處在“下里巴人”這一層,別不服,人家之所以流行,是有群眾基礎的。

    第三層是矯情,這一層次被當代書法家們所佔據。上至中書協主席,下至縣鄉級書協會員,多處在這一層。這一層次開始過分注重章法、墨法等裝飾和所謂的創新,講求整體華麗,劍走偏鋒。這一層有精品,但更多的是急功近利,充滿浮躁之氣。這一點你去中書協的展會上轉一轉便可立刻感知。(注意,我沒說這一層次不好,畢加索的畫也在這一層。)

    第四層是病態,處於金字塔尖。病態美是一種意境,中國古代藝術以追求此境為高。“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可堪孤館避春寒,杜鵑聲裡斜陽幕”等等都是。龔自珍《病梅館記》對此也有描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他雖反對這種審美,但也不得不感嘆病態美之盛:“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書法到了病態美這一層次,弄好了會迷死不少人,宋徽宗的瘦金體算一個,金農的也可算一個,但絕大部分人可以說終其一生也弄不好,這事兒就有點500年出一個的意思。有人說啟功先生晚年追求書貴瘦硬方通神,講求骨感,想必也是追求這種病態美。書法的審美到了第四層,便會突然釋放、突然爆發,如果你想不通,就老老實實琢磨前面的太極圖去。

    現在明白江湖書法為何必然流行了吧?這就跟芙蓉姐姐會紅道理是一樣的,這也是江南style火遍全球的原因。

    審美是有層次的,這種層次並非一成不變。當你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再跑過來問我“老師我是初學者應該臨什麼帖”這類問題。隨著練習書法的時間增加,你對書法的審美認識也會發生很大變化。初期的練習只是為了入門,進門之後,才會重新認識這個書法世界。就像莊子《秋水》中的河伯,望洋向若而嘆曰: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但有一點,要走正路,從傳統開始。

  • 3 # 虹豐印刷廠

    何謂書法,就是自成一體。雖然前人的作品初看是平淡無奇,但細究就不同了,看他們的下筆使然,筆峰流轉,構體結字以及筆墨輕重粗細都有著多年的揣摩和認真的考究。但和本人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存在著因果關係。總之凡大家之作都是經過歷史的洗禮,才有多人的謨拜。

  • 4 # 堰德

    書法是一門高雅藝術,對審視者要求很高,沒有書法修養,很難發現美。劉墉的字可以說90%的人一輩子也難以欣賞到它的美。你練習書法十年,對它有個看法,二十年,又會有一個看法。中國的書法是給會這毛筆字的人看的,沒有臨過帖,你就看不見書法的美。

  • 5 # 書揚文化

    首先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樓主所提問的問題“為什麼劉墉翁同龢等歷史上有名書家的書法初看都平淡無奇,而現代一些書法卻很養眼?”這個問題對於書法的欣賞來說是一個比較常見又不能繞開的一個問題,這個與審美的轉變確實有很大的關係,小編也藉著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來說一說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吧。

    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中,書法是必須要考察的一個環節,明代有一個著名的書法家叫做董其昌,在他當時考科舉的時候字還沒有後來寫的那麼好,以至於在考試的時候主考官把他後面的那一位變成了第一名,而董其昌卻成了第二名,這件事情對董其昌打擊很大,後來董其昌發奮寫字,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師。

    王羲之是大家眾所周知的書法家,他書寫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梁武帝評價王羲之的字“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但是我們現在也能看到許多王羲之的墨跡,並沒有形容的那麼誇張。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看到劉墉、翁同龢的書法作品感覺平淡無奇的原因,因為我們現在習慣了視覺的衝擊二忽略了書法那種細水長流的慢慢體味,或許這就是時代的審美觀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推薦有什麼好玩的ar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