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65375850720

    你好,這非常正常,新生兒到了四五個月時出現認人現象,是十分正常的,這標誌著他認知水平的提高,有認生意識的出現,也正是他從無選擇性的認知水平向有選擇性的認知水平發展的體現,也是寶寶開始有認人記憶的一大表現。有研究表明:0-2個月的嬰兒還沒有形成圖象知覺,所以開始一二個月的寶寶往往分不清自己家裡人和陌生人。

    到了3個月以後,寶寶已有了接觸人面孔的經驗,母親與撫育者的面孔逐漸由模糊變得清晰,這種對親人圖形模式視覺的發展,不僅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還可以促進嬰兒的社會性認知和情感水平的提高。3個月之後的寶寶,對人的面孔有了較為清晰的印象之後,他就會對熟悉的親人表示認同、肯定、接納和喜歡,這為寶寶對親人產生強烈的依賴感、親切感、歸屬感和安全感提供了認知基礎,對此,年輕父母應該高興才是。

      對嬰兒的陌生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些兒科醫生對嬰兒的陌生感做過觀察記錄,他們發現:在2個月時,寶寶還不大有陌生感,他們呢看到醫生和護士並沒有害怕的表現,有的孩子躺在體檢臺上看著醫生,再看看媽媽,表現得若無其事;也有的孩子覺得好奇和開心,會手舞足蹈。

    到五六個月的時候,寶寶對醫生、護士的態度開始有了變化,他們會逐步辨認出醫生和熟識是陌生人,會感到害怕,還竭力想躲避,這說明這階段的嬰兒進入了認人的特別明感期。寶寶從五六個月的觀察中獲得了某些識別記憶,開始能辨識自己的父母,並且喜歡與他們在一起,因為,與父母在一起會感到安全、愉悅和溫馨,開始形成親人意識和親情感。

    當不熟悉的人出現時,在嬰兒以及的檢索中,找不到此人的形象痕跡,寶寶就會產生警覺,並感到不安、焦慮和害怕,這正式他的自我保護能力的體現,年輕父母對此要表示理解並給予尊重。因此,父母不要把寶寶見到陌生人哭泣、躲避、害怕甚至吵鬧,誤以為"無理取鬧"、"不懂禮貌",而去責怪或打罵孩子,這樣做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會強化嬰兒怕生心理的延續,要順其自然,否則嬰兒會哭吵得更加厲害,以至造成不必要的見生恐懼症和隱性焦慮症。

    怕生感的消解要有一個過程,要遵循由疏到親、由遠及近,增加交往,逐步親近的原則,其關鍵在於與寶寶交往中要提高其親密度,誰跟他玩得時間長,他就先認識誰;誰對他關懷多,他就跟誰更親近,媽媽、爸爸與他同住一室,朝夕相處,所以寶寶較早就會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依戀感。

    對此,父母要倍加珍惜,至於他對其他人的陌生感,不僅要理解,處理時也要寬容和等待,有的父母在請保姆照顧時,先抱孩子到保姆家(或讓保姆來孩子家)一起玩一段時間,讓他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逐漸擴大交往面,有的年輕父母為了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與人交往的本領,常常喜歡帶他們到同事家或公共場合去接觸更多的陌生人,其出發點和用心是好的,但不宜操之過急。

    1歲以內的寶寶要以培養與父母交往為主,然後再擴充套件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親戚、四鄰及同伴。有研究表明:2歲以前嬰兒對陌生人及陌生環境的警覺和恐懼心理依然存在。所以,這階段培養寶寶的交往能力要逐步擴大交往面,讓他在自然的社會交往中,多接觸社會與熟悉他人,尤其要多和小朋友接觸,讓嬰幼兒在與同伴的遊戲中,增長社交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交有什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