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香海韻
-
2 # 釘棺材
陝西關中有一種獨特的麵條叫“biang-biang面”,介於“幹撈麵”和“湯麵”之間。 Biang字,據說是目前筆畫最多的漢字,稱“世界漢字之最”。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傳統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錄的,而其文字的發音,也是國語普通話拼不成的。陝西關中Biang-biang面文字兒歌這樣唱到: “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灣,
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
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
當中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
掛個丁丁叫馬槓,坐著車車逛咸陽。” “Biang”字和“Biang-biang”詞彙的發音是擬聲詞,其相聲得名如下: 1. 面在製作的擀制和拉扯過程中在案板上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 2. 面在下鍋時,在鍋沿上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 3. 面在撈出和調味攪拌過程中,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 4. 面在入口時,在嘴邊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 5. 具備以上聲音特性的面十分柔韌而切有彈性,胃口筋道。
-
3 # 荷聲茹夢
有意思嗎?筆畫最多的字使用率大都少的可憐,知道的再多也只是用來炫耀一番罷了。事實上,我們現在有些東西就是就是一個遊戲,如果是認真研究也就只是在開心解悶了。
-
4 # 視知TV
一說複雜的字,作為一個大中華吃貨,立馬就想到了
這麼複雜的一個字,有沒有duang地一下子就抓住了眼球?
還能把幾個字揉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字,原來漢字還可以這麼玩。
那給這個特效也來一下,以後就可以不用只會寫拼音了!
我們通常把這些複雜的字稱為組合字或者合體字,現在看到的不少合體字都是今天的網路造字或者火星文。
不過要說這種玩法的起源,必須得去讚歎一下古人的腦洞。
早期組合字型的出現可以在道教中找到源頭,道教的符籙的文字與普通漢字有很大不同,這種書寫形式是道教齋醮文化的一部分。
一個字可能會與某一位道教神仙有聯絡,這種字叫“諱字”。
還有一個合體字的典型:《老君養生秘字譜》,瀋陽太清宮、陝西樓觀臺老子祠等很多道觀都有立碑。
它其實讀作:
育爐燒煉延年藥,真道行修益壽丹。
呼去吸來息由我,性空心滅本無看。
寂照可歡忘幻我,為見生前體自然。
鉛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據清《古碑字註釋》記載,老君臺前的老君養生詩碑,是據漢字六書構造中的會意法構造而成。
比如“爐”字是“身”和“丹”組合的,就是說道家把人的身體看作是煉丹的爐鼎;“藥”字是“自家水”的組合,因為道家認為人體本身自帶修煉的資糧。
這種型別的合體字是把字的涵義用兩三個簡單的字組合起來表達。不只在道教內部使用,也影響到民間的藝術形式。
比如常見於江西、安徽等地的民居門嵋上的摩崖石刻“天長地久”。“天”就是“青氣”,“萬丈”在古人的概念中就是“長”,“地”有山有水有土,“久”則是很多年。
這種合體字的形式也給智慧的勞動人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慢慢在民間發展出了“吉祥合體字”,來精簡又生動的寄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 唐伯虎獨創“日日有見財”
他們的做法就更加耿直了,直接把吉祥話擠到一個字裡面。
什麼“招財進寶”、“日進斗金”、“元亨利貞”,這些都被老百姓稱之為“吉利字”、“吉語字”或“團結字”,出現在生活中的各種物件和藝術形式上。
可以是窗飾、可以是春牌、可以是錢幣、可以是書法、可以是印刻。
這麼做,簡直是又有美感又省地方,關鍵是,還十分巧妙,簡約而不簡單!
● 寧德石刻“天人合一”
除了吉祥合體字,還出現了一些方言合體字。
最著名的估計就是前面說到的biangbiang面的biang了吧。
據說biang的讀音取自這種麵食製作時摔在面板上的聲音,民間傳說此字是由一名落魄秀才在急智下為抵飯錢所創。
漢字可以這麼玩,還是語言文字生成的方法邏輯有關,拼音文字就不行。
漢字最早先是起源於圖畫的,由最開始的“象形”、“指事”慢慢演變出了“會意”、“形聲”等造字法。
● 象形文字
我們看到的這些組合字基本都可以說是“會意”法的傑作——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意符號複合而成,試圖讓人從字的組成部分來去心領神會。
● 會意文字
不管這個字是直接拼接的,還是拆分重組的,只要認識最簡單的漢字單元,就可以開始猜了。
不過因為用的不是“形聲”法,沒有聲旁,所以雖然能心領神會這些字的大概意思,也大都不知道怎麼讀。
民俗吉祥合體字還好說,大家就直接讀成吉祥話兒就好,其他合體字的讀音就只能靠猜或者問造字的人了。
從古到今,人們對看圖識字的趣味追求都差不多。到了今天,偶爾還會出現新的被廣泛使用和認可的組合字。
除了組合字,人們還可以使用這種拼接糅合的組字方法來做設計!比如設計個巧妙的logo,像這樣:
● 中華老字號商務部官方商標
參考資料:1.漢字審美與文化傳播,王悅欣,人民出版社,2015年。2.漢語俗子研究(增訂本),張湧泉,商務印書館,2010年。3.民俗合體字研究,王妍,語文學刊,2015。4.吉祥合體字審美價值探究,張承蛟,李燕妮,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5.《太平經》覆文造字分析與研究,寧天南,魯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回覆列表
想必大家都猜到辣!就是下面那個字~這個字,不是圖案,而是文字。字筆畫繁多,結構複雜,文化味濃,這個字確切字型正規字典裡查不到,辭海里也沒有,外地人更不認識,他是陝西人食的一種面的稱謂:叫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是代用而已。這個字像武則天自己起的號叫“曌”一樣。除了在她的號上,別的地方用不上(日月明空)
再次論證:它的聲音從幾個方面而來的,
1、面扔空中落在鍋裡的滾燙水中發出那種聲音。
2、吃麵咀嚼的那種聲音。(吃biangbiang面)
3、擀、扯麵案上彈出的聲音。
外地人往往理解或讀作以下幾個方面的聲音,1、趕馬車的鞭子聲;2、放鞭炮的聲音;3、打人巴掌的聲音;4、戰士打槍的打靶聲音;5、重物體壓扁一般小東西的聲音;6、打竹板的聲音;下大雨雨點落地聲。外地人讀不準聲音,簡單解釋他也聽不明白,只有看了操作和品嚐面後才會慢慢明白這一點,真正理解還要眼見陝西人吃麵的過程。
Biang -biang面的biang字一共有52畫,這個怪字據說是當年秦朝宰相李斯發明的,“biang”字說的就是麵條摔在案板上的聲音,一寸來寬的麵條,經得起這麼折騰,響噹噹的配得上陝西十大怪“麵條像褲帶”的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