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正先生
-
2 # 最後一片葉子wangjian
農產品價格穩定的確是對國民生活穩定的保障,可是那房子一夜就能漲好幾萬為何就合理了。都是市場經濟,一切都是由市場來調控。社會要發展物價必然要上漲,農產品也是農業收入的唯一來源,沒有利潤誰還會來經營。當然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肯定要打擊,自由市場下價格浮動應該是正常的。
-
3 # 純正農家蜂蜜
作為最近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價格為什麼不能上漲?其它的產品收入都能夠成幾百倍上千倍往上漲,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為啥只漲了幾倍就不應該往上漲了,這對民民公平嗎?最近的所有農副產品價格上漲,確實是引起了全社會上所有人的關注,甚至有的人還產生了一種恐懼害怕的念頭,害怕農副產品價格下面會不會繼續上漲,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我認為最近一切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是好事,而不是壞事,為什麼這樣說?這是向所有不關心中國農業安全生產的人,處處刁難為難農民的人,提前敲響了《警鐘》,免得將來餓死在錢堆裡。
做為最近所有的農副產品價格上漲,這完全是符合規律的,就是物以稀為貴。我可以客觀的告訴那些,不關心中國糧食安全生產的人,如果要是國家不出來干預調控,絕對會繼續上漲,並且上漲的可能讓人們吃不起,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活大問題。這種現象是誰造成的,這並不是農民,甚至農民還是受害者,就是那些不關心中國農業安全生產的人造成的。這些人抱著洋人的飯碗吃飯,可是那是叫乞討吃飯。這些人還打壓自己國家的農民,處處刁難為難農民,農民一發聲就給農民扣上《農鬧》帽子。可是農一生中種地都無有勞動付出報酬,給農民的生活上造成了嚴重困擾。農民實在是無有辦法的情況下,只有改變大量的土地改變種植糧食作物,改種了其它作物造成的糧食大量減少,才造成了最近的農副產品價格才一直上漲。作為這次的一切農副產品價格上漲,能不能喚醒那些裝瞌睡的人,也去關心自己國家的農業糧食安全生產,不再與農民事事處處過不去,再去刁難為難農民,使農民去積極的生產糧食,最近的農副產品漲價是非常及時重要的時間和提醒。
因為靠進口洋人的糧食吃飯,那永遠就是乞討吃飯,自己的生存大全是洋人撐據著。國際市場永遠是烏雲滾滾,變幻無常,去年的五月份就已經是告訴了所有的人,靠洋人吃飯終久會無有飯可吃真實的演練。作為以後的農副產品價能夠穩定供應全華人民,使全華人民永遠有個穩定的生活環境,只有人人都去關心農業安全生產。把種地生產糧食的農民,也納入到國家發展強大得來的紅利分配當中,使種地生產糧食的農民,也能夠分配到國家發展強大得到的一塊蛋糕,使農民的生活上有了徹底的保障。農民才會去積極的種地生產糧食,才能夠使中國的農副產品永遠有個穩定供應的環境,人們才能夠安居樂業。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
4 # 莫忘初心242650426
無工不富,無農不穩。農民種植農產品賺不到錢,穀賤傷農,就會發生土地荒芫,種植樹木,粗放經營,或者一年多茬種植變為一茬或者兩茬。
種植不如養殖,種植糧食不如經濟作物,種植不如打工,農產品產量下降,物以稀為貴,價格受市場調節,必然有所回升。
有人說是中間商從中作梗,獲得的利潤太高,可是他們自己也叫苦不迭,抱怨運費,裝卸費,存放包管等費用成本太高,也掙不了多少。
經銷商也自有難言之隱,那個攤位費,門店費沒有一直漲價?人工費又翻了多少?虧本買賣誰情願去做呢?
而且體制內的工資上漲,又是"晴雨表",收入永遠趕不上物價的上漲水平。那麼如果人為因素提高農產品價格,也是水漲船高的結果。
其他農用資料,工業品價格隨之上漲,又抵消了農產品種植者的收入,這種迴圈狀態也無實質性意義吧?
-
5 # 綜改1
我們先擺事實再講道理!
在擺事實之前加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能把農民的種糧年齡視為繳納社保的年齡發給養老金呢?
我們先假設主要農產品在四十年以前就跟隨著城鎮工人,包括公務員人員的每月三十元工資,上調到現在的人均八千元(包括五險兩金),也就是從三角一斤的糧食漲到八十元一斤!
農民人均按兩畝地計算,每畝生產一千斤農產品,那就要價值十六萬元,他們用三分之一來繳納養老保險,用三分之一來養育子女,也算髮財致富了!
但城鎮工人每人每月吃一百斤農產品,也就需要八千元,也就是隻夠吃飯,而沒有錢去繳納社保!
如果這樣執行下來,農民種植的農產品就可能銷不出去,就會爛掉,而城鎮工人又無錢消費,就會被餓飯!
結論:農產品是每一個人的基本生活民生保障用品,而不是商品!而種植農產品的農村居民,應該享受免繳社保,同城鎮居民同等享受養老待遇!
-
6 # 黃山神鵰
雖說農產品與工業品有剪刀差,但農產品為什麼不能靠漲價來消除剪刀差,其一它關係到國計民生大事,也就是說關係民生農產品糧油肉類等不能盲目漲價,而農副產品價格國家基本放開,而提高生產關係國計民生的糧油肉的積極性,國家基本透過抬高收購價或進行補貼等,要想根本解決消除產品價格差的根本途徑,只能透過發展機械化、規模化、智慧化等手段進行,而不能盲目靠漲價來促產,否則整個社會和諧發展就會受阻。
-
7 # 王海主
上漲越快越高越好,一至漲到讓人們重視農業,重視農民,重視沒農產品活不了。
多年來,工資不斷上漲,現在已漲了1OO倍。而農民生產的糧食又漲了多少倍?記得我交糧納稅時一斤玉米1毛八,現在1塊五,漲不到十倍。那時農民工分合工資和工人、公務員工資都是幾十元,沒多大差別,幾十元而已。而現在,月工資有幾萬的,幾千的,而農民種地一般每畝純收入五百左右。如一個農民種十畝(我們老家一家一般種十畝左右), 一年下來掙幾千,按月就合幾百塊,還不如出去打一年掙幾萬。我所表達意思是種地勞動價值太低,同樣一個勞動者,做工和務農所產生的收入就會相差十倍,對農民不公,其根本原因就是農產品價格太低造成的。照此下去,大批農民工還會背井離鄉去打工,農民種糧積極性不會提高。在我們村周邊,現已沒幾戶種水稻小麥了,大米白麵全靠買。
總之,我贊成漲價,漲到務工和務農一個合理範疇。
回覆列表
農產品的價格走向,關乎到國家的穩定。它與農副土特產品還不一樣,兩者之間,後者是前者的補充。農產品的突然漲價,就會引發社會的動盪!如果是為了體現國家發展了,人們的收入高了,需要回饋農業,每次漲價也都會從半年前開始,一點一點的漲,漲到心理價位,它就會停下來,一年後再回頭看看,是利還是弊。
農副產品的漲價是隨著供應量的情況決定的。比如干旱、水澇或其它自然災害,這些農副土特產品會馬上漲價,因為市場的供應量太小,它必然漲價。而主糧就不行!它必須穩定在某個價位上持續一段時間,在達到漲價預期後,再0.1、0.1的漲,絕對不會一下子就漲一元或以上。
民無糧心慌。現在的條件好,我們在世界農業大國那裡買期貨的糧食,價格比國內的收購價還便宜。因此,幾十年來,我們每年的糧食進口量都比較大,這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感覺不到市場無糧的情況。而國無糧不穩。假如有一天,我們在國際糧食市場或者國際糧價高過國內的收購價格,我們還會動用儲備糧來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們國家都會在國際豐年的時候,大量買進,以充實儲備的需要。
我們為了控制國內農副土特產品的上漲趨勢,也從國際市場購買了大量的牛羊肉和豬肉、水產品和果品。這麼買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國際市場比國內市場便宜很多,二是為了易貨貿易。當別人進口了我們的工業品時,我們也要從別人那裡進口我們所需要的商品。在中國,最需要的產品就是糧油和農副土特產品。別人買我們的,我們買別人的,雙方需要貿易平衡,否則就是貿易摩擦,有摩擦就有火花,產生了火花就失去了貿易的價值。再說,我們把它們的貨幣拿過來幹什麼呢?在我們的國內又不能流通,必須要進口別人的商品或農、副產品。把它們的貨幣還給它,以達到貿易的平衡。
民無糧心慌、國無糧不穩,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歷史時期。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就是把糧食放在第一位的。因為,農副產品再豐富,不吃飯絕對不行。現在的人們為了減肥,一般情況下,晚上會不吃主食,但這不是全部,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主食是一天三頓都要吃的,沒有肉可以,沒有米麵頓時讓你的家庭馬上失去了人間煙火的感覺。年長的人都有這個感覺。
農產品不是不能漲價,而是要在合適的時候的漲。比如,國家最低工資標準上調了,糧價會跟著上漲一點。四十多年來,我們從30幾元一個月漲到現在的3000一個月。相對的,我們的糧價從0.14元,漲到現在的4元。工資上漲了100倍,而糧價也上漲了幾十倍。農副產品漲的更多。
糧價上漲有幾個原因。一是自然災害;二是戰爭因素;三是國家破產。一般來說,糧價大幅上漲必有禍事,這不是什麼好事。國家為了體現國泰民安,必定控制糧價。糧食是戰略資源,是戰爭的重要物資。一旦有的國家出現糧價的突然上漲,那個國家肯定出現了非常重大的事件。比如敘利亞、阿富汗和利比亞、葉門等,那是戰爭的因素造成的,一旦那個國家有主事之人,必定會第一個控制糧價和食品價格。所以說,農產品不能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