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芊微生活
-
2 # 我愛刨根問底
作者認為:
出版書籍,需要時間、需要金錢;書籍流通,需要時間、需要金錢;到你手上,閱讀、理解完畢,照理需要時間。
這一系列時間已過,科學的有些功能有可能會打折舊。它的特點是:費時、費力、費錢。有些科學讀物成本不一定收回。
而現在的科學重大發現在相關頻道提前預告、做好背書,感興趣者可以透過直播、釋出會、電子書及時瞭解科學重大發現。具有及時、全方位、省錢的功能,而且針對的使用者非常強。畢竟,只有喜歡的使用者才關注。
所以,科學著作書籍相對出版較少。
-
3 # 一建雙鵰
出版書籍多花時間,萬一被別人搶先發現並發表了呢?出版書籍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而且中間經過的程式較為複雜,經過的人員關係也比較多,因此會產生一些不可預見的因素,自己很難去控制,現在也以快為先,與時俱進,跟上資訊社會的時代,那就會以資訊時代特有的方式去發表
-
4 # 做書
首先,出版書,遠比一條新聞甚至是釋出一篇論文要慎重很多,至少等到這項成果得到權威認可後才能出版。像牛頓的《原理》被拖了一年才有機會出版,但後來又因為沒錢暫時沒出版,最後還是另外一位學者看不下去了,幫牛頓出版。所以,哪怕是《原理》這樣改變世界的書,想要出版也非常困難。這和內容選題有很大關係。對待學術和對待小說是完全不一樣的。要為讀者複雜,更是為人類文明負責。
第三,科學類的書,很少能成為暢銷書,出版社也是做生意的公司,不得不考慮成本和利益的問題。除非大師(霍金這種等級的),其他出版社很難有勇氣大力推廣和出版吧。
第四,可能出版了,是你自己沒有注意到?畢竟每天全世界都要上百本新書出版……哈哈哈。
-
5 # 科技袁人袁嵐峰
你的觀察很敏銳,確實是這樣的,當代的科學發現很少是透過書籍來公佈了。
例如愛因斯坦寫過介紹相對論的書,但絕大多數學生都不是透過讀這本書來學習相對論的,所以這書的重要性比《兩種世界觀的對話》、《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物種起源》等經典名著,確實是低得多了。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實際上,我幾乎無法想起當代有任何一個重要的科學成果是首先在書籍上發表的。當然,這不是說當代的科學家們不寫書了。他們當然還寫書,只是大部分是自己一生工作的總結,或者自己一段時間、在某個領域工作的總結。除此之外,自然也有教科書、科普書。無論哪一種,都不是用來宣佈最新成果的。
在書裡可能會有某些從未發表過的內容,但這些內容一般是比較細節、比較微妙的問題。如果是一個相當重要、許多人關心的問題,那麼在正常情況下作者早就把它寫成論文,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
以前人們經常說,某某書籍的出版,宣告了一個時代的到來。現在人們提到最新的科學成就,第一反應就是誰誰誰在什麼雜誌上發表了什麼論文。自從網路發達以來,許多論文還等不及到印刷出來,就已經在雜誌的主頁上預先出版了,讀者在它正式出版之前就可以引用它(不是用卷數、頁碼之類傳統的格式,而是用doi這樣的電子連結)。
甚至就連在科學雜誌上發論文,都有人嫌慢。他們的選擇是在一些專門發表科學論文預印本的網站上(例如arXiv),把自己的預印本放上去。這樣做跟在期刊發論文的區別在於,期刊有審稿,審稿週期短則幾周、幾個月,長則一年或者更久,而預印本沒有審稿,純粹就是佔個坑。
當然,這樣佔坑的可信度比經過審稿的文章低得多了。但你如果急著宣佈你第一個做到了某某事情,這就是一個常見的做法。在預印本網站上佔坑之後,你仍然可以把論文向科學雜誌正式投稿,從頭開始走審稿流程。
所以,你看,總體趨勢就是科學家們越來越急著公佈自己的結果,從書籍到論文,從印刷的論文到提前出版的論文,甚至從論文到預印本。
為什麼?原因很明顯。一是因為全世界做科研的人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家都要刷存在感。二是因為資訊科技的發達,這些快速傳播的手段都可以用了。伽利略、牛頓那個時代,如果有網路,你覺得他們會不用嗎?!
回覆列表
《尖端科學》系列陸續推出24冊,這不是“為什麼”式的百科全書,是科學領域的真切介入,涵蓋了宇觀、微觀、地球、生命、人類等主要科學學科。每冊有一個話題,用專題的形式,從多角度講述一個話題,讓孩子全面深入地瞭解某個事物或某種科學現象,講述全球*前沿的科學探究。全書用描述科學的研究過程,分析在這些過程進行中所遇到的難點,演示在這些過程裡所涉及的基本科學原理等的表述方式,來傳授科學知識和科學理念,語言幽默,同時配有精美的科學圖片,將科學和藝術結合,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將孩子帶入一個全新的科學世界。小讀者們會發現,每冊圖書講述的話題離自己的生活並不遙遠,這對真正的學習和理解非常重要。
內容推薦《冰雪世界》除了打雪仗、看冰雕、滑冰、滑雪,你瞭解冰嗎?冰暴能壓斷堅硬的鋼鐵;寒流來襲時,冰可用作“毛毯”溫暖蔓越莓果實和柑橘;冰能形成漂亮的雪花晶體;冰還能幫助我們探測宇宙的最深處;北極冰川就更重要了,貯存了地球上75%的淡水。冰雪的美,是好玩好看,更是好生活。
拿一個玻璃杯,加幾個冰塊,倒入溫熱的可可奶或檸檬水,開始進入書中的冰雪世界吧!《自由的馬》馬這種高貴而神秘的動物身上,有著怎樣令人驚訝的科學、歷史和文化?在這本書裡,我們從頭講述Mustang、家馬和戰馬的故事。你知道,馬是如何從古代狗的大小演變成今天的樣子,還擁有多變的毛色的嗎?你知道嗎?馬和人類一樣也需要友誼;人類和馬的基因組有相當一部分是相同的;還有英美科學家耗時17年研究哈薩克的古老遺蹟,將人類和馬開始相伴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年。
《超越月球的想象》對於月亮,我們人類有著無窮的想象和探險。各個民族長久流傳著美麗的月之神話,一些國家也競爭式地實現目標宏大的探月計劃。比如美國的“阿波羅”登月,中國的“嫦娥”探月,日本的“月亮女神”繞月探測。不要指望你在這本書裡找到所有關於月球的答案,你讀過這些文章後,可能反而覺得月球更加神秘。英國偉大智者約翰?凱恩斯說:“縱觀宇宙,承載萬物,皆成謎。”就是這些謎,加上你對這些謎的質疑,才是你不斷思考、發現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動力。
《魔術的一半是科學》魔術不是巫術,它有自己科學的一面。許多魔術都應用了物理學、心理學、神經學,甚至是數學的知識。魔術師和科學家是互相借鑑學習的。科學家可以透過監測觀看魔術的志願者的大腦活動,瞭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魔術師也能用一些簡單的科學原理來展示出不可思議的奇妙現象。書中講述了一些簡單的小魔術,你可以親自動手去試驗,說不定有一天,你也成了無所不能的魔術師。
《追尋我們的祖先》對於人類的起源,世界各地都有著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中國神話中的女媧造人,美洲的神話的猿猴變人。人類學則稱人是由猿猴歷經幾千萬年的時光“進化”而來。這本書會告訴你,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從最初的猿猴,到有著人和猿的雙重特性的猿人(早期人族),再到人類的最早成員能人,再到更“高階”的直立人﹑智人,一直到現代人類(晚期智人)的。我們還有很多的疑問:霍位元人(小矮人)真的存在嗎?現代人類又是從哪裡來的?和現代人類同屬於智人的尼安德特人為什麼消失了?這些故事,古人類學家﹑其他科學家,還包括未來的你,會繼續書寫下去。《石頭傳奇》一把石頭所蘊涵的資訊足夠寫成整整一本書。岩石和構成岩石的礦物質講述著有關地球的故事—地球在幾百萬年前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之後又發生了哪些變化。除了嚴肅的科學,石頭也帶有時尚和記憶。
《改造生命之河》血液到底是怎麼回事?血液的真相是什麼?書中描述了血液的構成,血液的迴圈,血液的替換,吸血動物,吸血鬼,電影中的假血製造等等。你可能會遇到不少新鮮的血液詞彙,可千萬不要被嚇住了,因為你會讀到更多有趣的發現。瞭解血液的科學,你可能會懂得更加關愛人類。不少國家的紅十字會負責確保國家血液供應時刻充足、安全,並且滿足醫院日常需求,應對可能發生的災難。也許到你長大的時候,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一種可以替代血液的物質,複製每天在我們身體裡流淌的“生命之河”。
《當思維遇到物質》人的思維大概是世上最神秘莫測的東西,而產生了思維的大腦同樣複雜難解。不過,在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籠罩在思維上的神秘面紗正在逐漸揭去。在本書中,你不但能瞭解思維如何產生,還能學到怎樣才能更好地打造自己的大腦。《近觀太陽》太陽可為地球帶來了光和熱,它的活動和我們息息相關。但一直以來,人們對太陽所知並不多。幸好這個情況正在改變,科學家正透過越來越多的手段深入研究這顆對我們最為重要的恆星。翻開這本書,瞭解一下真實的太陽吧。
《科學家也打架》在你印象中,科學家大概都是溫文爾雅的樣子。不過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不同觀點、理論直接的激烈碰撞屢見不鮮,科學家們的論戰更是充滿了硝煙的味道。而多虧了這些戰鬥,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才變得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接近真理。《物理世界的形體美》有個成語叫鬼斧神工,也就是說自然之力會創造出讓人驚歎的美麗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