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了凡心療愈
-
2 # 空影29
謝謝邀請!腦子裡有太多的念頭該怎麼平息?這要看你具體是什麼方面的念頭,如果是雜念,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捋一捋,把那些無關痛癢的思緒統統拋到腦後。人世間除了生死,其它都是過眼煙雲,人有時候真的要自己勸下自己,該放下的放下,不要讓自己在糾結中崩潰。
-
3 # 小虎音樂秀
就我們遇到壓力大的時候都會想的太多,其實轉念一想,我們做的工作本來就是要付出一定努力的,所以說我們在認真的過程中有那麼點辛苦也是值得的,當我們轉念一想到我們做成一件事兒的時候,之前的努力我們感覺那些付出也是值得的。所以說應該換個方法,另個角度去考慮這個這件事情,平息心中雜念,我們可以用去幹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平息那些太多的雜念,這樣的話更加方便我們高效率的工作。
如今思維已經成為人的一種疾病,受到外界刺激越多,人的念頭也就越多,思維也就變得越來越混亂,如果無意識狀態只是感冒發燒,而失衡的思維狀態就是肺炎感染,人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一種畸形的病態當中,導致七情六慾失調,表現出來就是沒耐心,易怒,怨恨,自殺、抑鬱、絕望、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慾、暴食等一系列負面行為。
念隨起隨滅,與太虛同體,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人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天有風霜雨露的變化,這都是不可或缺的,大自然的變化隨起隨滅,
念頭是沒有辦法藉助外力加以平息的,如同大海上的波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按住了這頭又起來了那頭,在《傳習錄》之《陳九州錄》裡,陳九州問道:近年來,每每想要靜坐以求屏息各種念頭,結果非但不能靜反而覺得更加煩憂,這是為什麼呢?王陽明先生說:念頭怎麼能屏息呢?只是要讓他們正確,心的本體就是寂然不動的,如果不是心的本體發出的念頭,就是私念了。心的本體上不能有一絲雜念,有奸邪之心參與進來就是邪念了,有貪戀之心參與進來就是貪念,就像是眼睛裡容不得一粒沙子,一點雖然不大,但它能使人昏天黑地,金子是好的東西,但是將金子屑放進眼睛裡,眼睛也就睜不開了。
人的“見念”固執的形成“小我”意識,“小我”一旦形成就可以透過消極的心態操控我們的身體達到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狀態,人一旦進入了這種“小我”狀態,我們就不想撒手,我們會以“小我”的經驗來行事,也就是習慣,如果我們在腦海裡無意識的認同自己是一個沒耐心,易怒,怨恨,絕望、抑鬱的人,而會選擇性的忽視生活當中的積極面,這時候意識也會退居其後,我們就生活在一種持續的由潛意識操控的病態當中而不自知。我們大多數時候這種病態都處於潛伏期,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即便一個晚期癌症患者,在大多數的時候看起來也跟正常人無異,一旦臨界點到來就會徹底爆發。
“見念”會不停地尋求外部或者未來的拯救或滿足,以替代本體的喜悅,這就是常說的“慾望”,慾望無法自我完成就會藉助外界可以達成的,比如性愛比如毒品酒精比如金錢,比如食物,但這些都是短暫的,人一旦獲得就會棄之如敝屣,然後再次陷入“慾望”的陷阱,當慾望與身體接觸的時候就產生了情緒,情緒升級固化後痛苦就不可避免了,因為每次情緒的高漲都會隱含痛苦的種子。
情緒是二元對立的,即不是好就是壞,頭腦總是以各種形式想方設法逃離不好的情緒,以各種形式抗拒它,如果這種抗拒越激烈那麼痛苦就越強烈,日積月累人就會越來越抑鬱甚至自殺。“見”存在於思維的過去,“念”存在於思維的未來,所以思維是存在時間當中的,如果沒有過去與未來的時間維度,他就無法發揮自己的作用對我們進行控制,它視當下為威脅,實際上思維與時間是密不可分的,時間是由人的思維創造出來的。
小我是運行於時間當中的,時間是人生的大麻煩,我們既愛又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時間是一種心理感受,而並非我們所說的物理時間,在人們快樂高興的時候,往往覺得時間過得特別的快,而當人很憂悶或處於一種困境中的時候又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而實際上時間永遠是保持均衡在運動,人們是根據自己的心理來判斷時間的速度,所以才有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說法,人們在時間中誕生在時間中老去在時間中死去,所有的痛苦與幸福都存在於時間當中,時間是不可逆的,縱然有千秋萬代也不能挽回逝水流年如花的美眷,其實並不是你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出生;而是你的那個慾望一次又一次地輪迴,從未被滿足。你只是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你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