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再拆家吃火鍋
-
2 # 怪蜀黍老囧曾
別忘了歐洲國家面對的國際體系。歐洲國家沒有大一統,沒有具備超越地位的國家存在。歐洲還面臨著來自奧斯曼帝國這種異質文明的挑戰。大量的戰爭催生了對技術的龐大需求,技術積累是非常迅速和持續。早在16世紀左右,歐洲的武器技術就已經顯示出相對於東方的優越地位,明朝引進和仿製紅夷大炮其實就是證明。
對於歐洲而言,18世紀的實證主義哲學解決了技術突破所需要的哲學基礎,而歐洲基於小共同體衍生的近代國家組織建立帶來的是更為強大的控制和動員能力。從思想到資源,歐洲的條件由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文明。隨著這種組織條件的改變,歐洲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達到峰值。
然而,清帝國並不是這樣的。清帝國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傳統帝國,其戰爭是偶發的,很多時候也是內部的。為數不多的對外戰爭中,清緬戰爭已經暴露出清軍火槍不如緬軍進口自歐洲的燧發槍。不過由於清緬戰爭並沒有持續太久,加上傳統帝國思維方式的束縛,其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技術落後其實早在清代之前就開始了,而清帝國整體上在東亞各國中軍事能力依然很強。如果面對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而不是組織能力和技術上全面碾壓清帝國近似於外掛的歐洲國家,清帝國依然可以輕鬆對付而不會傷筋動骨。乾隆年間的幾次用兵及其後果也是寫照。
另外補充一點的是,對於前膛炮而言,只要平時沒有什麼使用,炮口用軟木塞封住防止異物進入炮膛就可以服役幾百年。清帝國的表現並沒有爛到無藥可救,只是對手實在太強大,而強大的原因來自於歐洲特殊的歷史所產生的裂變。
-
3 # 麻辣戰爭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對中華帝國,對清政府的一記當頭棒喝,在這之前,清朝從皇帝大臣,到平民百姓,全國上下沉溺於天朝大國的迷幻中不能自拔,對西方世界的進步,首先是不想看,不願看,不屑看,所以,從思想深處,整個中國從文武百官到平民百姓,就沒有什麼科技進步、武器進步的概念和想法,這種禁錮的思想,當然無法帶來火炮這種高科技的進步。其次,從清朝開國初期,對於火炮就進行了嚴格的限制,生怕這種大威力的火器傳播出去,對八旗軍構成威脅,因此,到清朝後期,火炮不僅沒有進步,甚至還有大幅度倒退。第三,火炮在那個時代絕對是高科技的產品,火藥威力的增加,是化學領域的進步才能推動,火炮炮管的改進,是金屬冶煉領域的進步來支撐,火炮的瞄準系統,靠幾何學、彈道學的知識為基礎,火炮零部件的設計、製造和工業化生產,都依賴近現代組織模式的工廠化規模生產,才能保證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對於那個時代,處於農耕社會的中國來說,沒有國家力量的支援,這東西靠所謂心靈手巧的中國民間工匠,根本玩不轉。
所以,想進行火炮的改進,其實是整個國家近代工業體系的建立,近代以自然科學為主體的教育體系的建立,才能實現的,僅僅是單一的某個天才工匠,是不可能完成如此複雜的技術進步的。
所以,在近代教育體系為零,工業體系還沒有建立的清朝來說,改進火炮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從物質條件上,都是不可能的。
-
4 # 敦復
清朝的重點不在外,而在內。對於他們來說,發展軍事技術不如軍事技術保密重要,也就沒有進步的需求。
明末清初的時候,中國的武器技術還能跟得上世界的潮流。因為那個時候農民軍,滿族人和明軍打了個熱火朝天,沒人會敢放棄掉先進的軍事技術。但滿族入關建立政權之後,除了三藩之亂,就沒有遇到過在軍事技術上高過自己的對手,對於軍事技術的升級就沒那麼迫切。它只要保證自己的軍事技術不外洩,就能對周邊的主要對手形成技術優勢。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滿族是外族,它還是始終保持著對漢族人的警惕。舉個例子,清軍最主要的部隊綠營在當時普遍裝備的還是鳥槍(火繩槍),但京城的御林軍已經裝備了燧發槍;綠營用的炮只有實心彈,但御林軍的炮就有開花彈。總之,清朝的軍隊裝備體系,就堅持守內虛外的政策,始終不對前線部隊開放最先進技術。
反過來看英國。英國那是什麼情況?從16世紀以後,它的戰爭就沒有停過。西班牙皇位繼承戰,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然後是拿破崙戰爭,一個接一個的戰爭接踵而至,新型的戰術和軍事裝備大批大批地應用,英國不敢落後啊!事實上,英國算是這一系列戰爭中最大的贏家,而它的部隊,也是我們當時整個世界的最強戰鬥力。
當然也有比較特殊的地方。中國在傳統上是一個陸路國家,在近代以前,它的視野主要集中在中亞,面對的是遊牧民族,所以中國對陸軍的軍事技術較為注意;英國傳統上是一個海洋國家,它本身的國防就是靠海軍而非陸軍實現的,故而在艦船和火炮技術上格外重視。而鴉片戰爭主要是一個沿海的機動作戰,清朝水師跟不上英國艦隊,大大地削弱了其戰鬥效果。其實真的要陸軍對陸軍,兩國察覺也沒那麼多。
總之,種種因素造成的結果,就是清朝的軍事科技大大落後於英國。不過放眼整個世界,也不僅僅是清朝落後,大部分世界都落後著呢!印度比咱還落後呢!
-
5 # MrHui2242065083
清朝統治者做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對占人數絕對優勢的漢族人民有著天然的恐懼心理。在文化上剃髮易服、大興文字獄,割裂了漢族人民的文化傳承,敲斷了漢人的精神脊樑,讓廣大的漢人成為了滿清統治者的奴隸。在軍事上因為火槍火炮等熱兵器威力大、易於訓練的特點,因為恐懼漢人造反,自然不肯大力發展。清初的歷代帝王都反覆強調:騎射乃國之根本,不可廢弛。說白了就是始終要保持對漢族人民的軍事優勢,防止漢人造反。在這樣大環境下,所有的軍事革新都被認為是“奇技淫巧”,那個康熙朝著名的槍炮專家戴梓不就是死於康熙之手嗎?但諷刺的是,如果你真的弓馬嫻熟武藝精湛,至少在鴉片戰爭當中的陸地戰場還不會輸的那麼難看。要知道當時英軍步兵裝備的燧發槍雖然比清軍的鳥槍效能要好,但畢竟還是前裝式步槍,和現代的槍械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但當時做為國家武裝力量的八旗和綠營早已荒廢日久,拉不開弓上不了馬。往往英軍一頓炮轟,然後舉著刺刀一衝,清軍不是一觸即潰便是望風而逃。槍炮技術落後不說,白刃格鬥也不是人家的對手,這就是當時鴉片戰爭中清軍的真實寫照。
-
6 # 薩沙
這說到底還是觀念問題。
清代中國和洋鬼子的接觸是很多的,包括英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西班牙人等等。
這些國家並非都是中國的敵人,而且他們的商人多是唯利是圖,有黃金白銀就可以連老婆都賣掉。如果滿清想要學習火炮火槍技術,還是有一定渠道的,花重金購買實物和技術就是了。
那為什麼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滿清火炮基本還是200年前明代的水平呢?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也不復雜。
第一,軍事和技術上的無知。
你要說滿清不知道火炮的厲害,顯然是不對的。在明末,滿清被明軍火炮重創,努爾哈赤也因此受傷,滿清自己也使用了很多的火炮。
康熙時期,滿清也曾經鑄造過比較先進的火炮,用來對付蒙古人和沙俄入侵。
但也就這樣而已了。在當年,火炮較為笨重,又主要發射實心彈,多用於攻城或者單純的城市內防禦。在野戰方面,火炮的意義有限,仍然需要依靠傳統的冷兵器作戰。
滿清認為康熙時期的火炮,幹這些工作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繼續研發改進。
況且隨後100年,滿清沒有全國規模的大戰,武器的要求不大。
豈不知,此時的西洋火炮已經脫胎換骨,甚至可以發射大量的開花彈,直接用於野戰。
直到鴉片戰爭期間,滿清被英國佬的火炮打的屁滾尿流,水師被區區幾艘英國軍艦打的像玩一樣,這才醒悟了。
第二,對於火器的恐慌。
滿清是所謂馬背上的民族,弓馬是立根之本。
大家注意,無論騎馬的騎術,還是在馬上的騎射,在冷兵器年代均是最為高超,最難掌握的技術。
一旦擁有弓馬嫻熟的能力,對付漢族普通的步兵就有極大的優勢。
這也是當年滿清為什麼能夠勝利的原因。
但火器的引進,尤其是清代開始出現較為先進的燧發槍,相比傳統的火繩槍有很大進步。
這種火槍訓練非常簡單,普通漢族農民練上一二個月也能上陣。
如果火器在民間和軍隊普及,對於滿清統治是不利的。
所以康熙時代就宣佈民間禁止火器。火槍都禁止了,何談大炮一說。
相比起來,漢族人就聰明的多。
太平軍起義以後,瞬間知道火炮和火炮的優勢,不惜代價從洋鬼子手中購買。
所以開始,烏合之眾的太平軍打的清軍一敗塗地。
-
7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刀叔觀點:戰爭勝利的因素不止武器,還有人以及現行的政策。
滿清的造炮手藝如何呢?請看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民族英雄關天培的見聞。在1835年,關天培為改善虎門炮臺的防禦態勢,新造大炮四十門。在試放檢驗新炮效能時,竟然炸膛10們!另有5們新炮存在其他問題。關天培在檢驗炸裂的火炮史發現:
“碎鐵渣滓過多,膛內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貯水四碗”!
這就是滿清一代造炮的手藝!滿清的造炮手藝奇差,那是先天不足。其一,滿清大炮的祖源,都是從擊潰明朝軍隊的戰場上繳獲,以及明朝漢奸孔有德之流奉獻的火炮成品。然而,繳獲、奉獻的明朝成品固然為數不少,但是,總是外來的有限,所以,滿清也在自行仿製明朝火炮。它們仿製的手段僅僅是用“失蠟法”進行低等級的山寨,對於打造法打造火炮的具體工藝細節,根本一無所知!所以,滿清一代的火炮技術雖然源自明朝,但是起點要遠低於明朝。
但清史研究專家潘嚮明先生在《鴉片戰爭前的中西火炮技術比較研究》一文中就直言道:“清朝的大炮雖不及西方68磅級炮之威力,但對於彼之中小型火炮至少可以不相上下。”
參加了鴉片戰爭的英國海軍軍官賓漢在《英軍在華作戰記》中也稱,他們攻陷吳淞後,在一座軍工廠裡,“我們看到有10門遊擊炮隊所用的大炮,這些都是安裝在手推車上。這種炮車頗似花園裡用的大推車,前面有貯藏炮彈的匣子,把手之間有一個抽屜,裡面裝著火藥和鏟火藥的小鏟子。我們除了看到各種口徑的鐵炮之外,還發現了一些全新的12磅彈銅炮,這些炮是按照放在旁邊的嵌有王冠的G·R·1826型大炮仿造的,式樣完全相同,惟一的區別就是中國字代替了王冠。”
因此,對於滿清製造火炮的技藝,高低之分其實說法不一。那麼,什麼才是根本原因呢?筆者認為是晚清時期的愚民政策,導致了晚清在種種戰爭中的失利。
康熙和同時代的彼得大帝,幾乎一樣的好學。不過,彼得將自己對科技的興趣推廣到全國,使俄國迅速走向強盛。康熙對科技僅僅是個人興趣,而這種興趣還有政治動機。他要讓漢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麼能幹和智慧的皇帝,滿人並非蠻裔。這就是康熙學習科技的動機。
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的,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康熙棄之不用。還說: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後來,天才級人物戴梓被充軍關外。這就是康熙打壓科技的手段。
時間到了道光年間,看看我們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見聞。
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四,林則徐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奏摺寫道:“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僕能復起,不獨一兵可刃數敵,即鄉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連這個清末站在我們民族最前沿的人都鬧如此笑話,其他人可想而知。
清朝統治者定鼎中原,恃仗的是強弓利箭,為了不讓中原人民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不但不會支援和發展民間研發先進的軍事武器,還要想盡千方百計對有研發行為的人進行打壓和制裁。即使是在鴉片戰爭期間,人民研發出了媲美於西方的武器,也不會在國內進行推廣,可悲可嘆!
-
8 # 泉中落夜
我覺得還是和清軍的作戰有關係,清朝如關是多是攻城戰,需要重型火炮的使用,但重型火炮又不便於運輸,在平定中原以後,清朝的對手又轉入了高機動的遊牧民族,清軍其實並不討厭使用火器,相反還很喜歡,尤其是在被源於使用土耳其火器衍生品的準格爾帝國時更為突出,但原始的重型火炮不便於運輸,在長髮數千公里的作戰線上,清軍沒發一一用到,清軍最後只能使用輕便攜帶的火炮,像虎蹲炮等大量的使用,當清朝征服周邊國家以後迎來相對一個世紀的和平時期,這時對於已經沒有危機感的清朝來說腐敗已然開始,最終被西方國家甩在身後。
-
9 # 話說天津
這主要是由於清朝的政權體制決定,清朝是少數民族入關,滿族八旗軍在整個全華人口中比例處於少數,屬於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所以他們非常害怕原來的漢人造反。清軍對於他們的騎射非常自信,而清軍在與明朝的長期戰爭中吃了很多火器的虧,所以他們就限制火器的使用。這就造成了火器在清軍中發展落後。
-
10 # 鐵錘文史
題目裡面這個細節很有震撼力,這個是歷史事實。在鴉片戰爭中的確有一大批古董級別的火炮仍然在投入實戰。
鐵錘在這裡再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1835年的時候,命令軍工部門製造了40尊大炮,以便加強虎門炮臺的防禦能力。
40尊大炮造好之後關天培親自督陣,對這些新鮮出爐的大炮實彈檢測,結果在實彈檢測,發射炮彈的過程中,10尊大炮炸裂,1名士兵被當場炸死,一名被炸傷,另外還有5尊大炮存在其他質量問題。關天培現場檢查這些炸裂的大炮炮管,發現炮膛內部高低不平,最可怕的是,有一隻炮管裡面發現有一個空洞
“內可貯水四碗”!好大的黑洞!
大炮炸裂,是因為內部有空洞引起的!
清朝軍事科技的衰落,則是由朝廷在軍事管理制度上的空洞引起的。
下面先說鐵錘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清朝軍工技術落後,首先是滿清坐穩江山之後對武器的態度不是研究而是保密;其次是清朝的軍備管理制度扼制了軍工創新的動力;
先說第一個問題,清廷對於武器的態度不是研究而是保密。何出此言?
清人再跟明廷搶天下的時候,雙方都極其重視軍事工業的發展,爭先恐後的發展先進武器。崇禎年間,袁崇煥10尊紅衣大炮打得努爾哈赤人仰馬翻,後來孔有德兵變,帶上最先進的西洋火炮投降皇太極,隨後皇太極大批仿製火炮,為掃平中原貢獻很大。但是從康熙時代開始,尤其是在平定了三藩和雅克薩戰役之後,清朝再無大戰可打,後來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這個時候朝廷對於武器的態度從研究轉為保密。對他們來講,這個時候最要緊的不是研發新式武器,而是讓自己的大炮,火槍這些先進武器不要落到地方勢力或者造反人群之手。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總兵金國正上言願捐造新型的子母炮22門,分送各營操練,結果皇帝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製新炮。雍正年間,清廷還將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以外各省的子母炮盡行徵送到北京。
這個內在的邏輯,幾乎和秦始皇收繳天下的兵器鑄造12金人是一樣的道理。多麼的可悲!
在明末清初中國大規模引入西洋先進武器技術,在引進大炮的同時也引進了殺傷力極大的爆破彈,當時華人把它稱作開花炮彈。後來因為害怕先進的技術擴散出去,朝廷只把這種炮彈放到御林軍部隊專用,而御林軍幾乎沒有機會使用這種先進武器,最後以至於這種炮彈被所有武將遺忘。到了鴉片戰爭時期,就連主持海防的林則徐和當時的炮彈專家黃冕都不知道什麼是開花炮彈!等到左宗棠遠征新疆的時候,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明末進入中國的開花炮彈,左宗棠痛心疾首的說,這種先進的武器進入中國已經三百多年了,加入當時有人留意這件事情,何至於那些島國蠻夷能夠在中國橫行,用這種先進武器來欺負我們呢?
“利器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於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上面說的是,清朝武器技術停滯的原因。
下面再講一講清朝武器質量下降的原因。
第二個問題:清朝的軍備管理制度扼制了軍工創新的動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國家管理軍備沒有制度不行,可是制度太死也會扼制軍工事業的發展。
清朝的軍工制度就是一個很“死”的制度。
清朝軍備管理制度從康熙時代出現,到乾隆時期成熟。它的特點就是典型的計劃經濟,先規定各種武器的型制,再規定製造工藝,最後還要規定工價和料價。
這個制度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準確的做出軍事開支的預算,有利於財政預算撥款,減少了官員貪汙的機會。
但是,它扼制了新技術在軍事工業上面的投入和發展。
如果有新技術投入勢必會增加支出,但是上面定好了框框,框框外面的東西一律不準報銷。這樣的話鬼才願意高創新呢。
還有一點,計劃經濟的弊端就是缺少靈活性。從康熙時期開始,中國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價格就呈現了上漲的趨勢,而朝廷的管理機制卻要求這些成本固化。如果朝廷的預算增長趕不上實際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的話,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很簡單,偷工減料啊,讓你的預算可以買得起我付出的成本啊。
普通產品偷工減料會降低使用價值,軍工產品偷工減料會造成什麼危害呢?你懂得!
那最最基本的一點,火藥來說吧。火藥是最基礎的戰鬥物資之一。雍正時期一斤火藥白銀2.6分,到了嘉慶時期一斤火藥白銀2.1分,這就讓軍工商人不但不賺錢,反而要倒貼本。那生產武器子彈的時候怎麼辦?偷工減料嘍。炮彈裡面裝裝沙子嘍。
軍艦腐蝕了咋辦,隨它去嘍?炮臺毀壞了咋辦,湊合著用嘍?鴉片戰爭前夕,福建水師一共有242艘戰船,在營駕駛的僅有118艘,僅佔48.8%,另外一半戰船在哪裡?正在修理,等待修理,或者被風打碎了!
這樣薄弱的家底,你拿什麼跟英華人打?
總結一下:清朝政府對於先進武器的態度是保密而不是研發,導致軍事技術落後;清朝政府僵硬的軍備管理機制,導致武器質量下降。技術又不行,質量又地下,這樣的軍事力量如何抵擋船堅炮利正處於上升期的英帝國軍隊呢。
1840年7月6日,英軍攻陷浙江定海。英軍士兵上岸打掃戰場,一看清軍的火炮,發現是“飛利浦”牌的(炮身刻著“Richard Philip 1601”),而且還是239年前製造的超級大古董。
為什麼二百多年來清軍的軍事科技沒有任何進步?
回覆列表
先不說問題本身,來說一下這個大炮,並不是飛利浦牌子的,飛利浦這個品牌是1891年在荷蘭建立的,根本不可能在1601年生產大炮,這個刻字應該是名字,理查德·菲利普,應該是這個菲利普在1601參與制造了這個大炮。
而1601年,是明萬曆29年(萬曆共在位48年),也就是萬曆中期,此時經過張居正改革後萬曆朝,正是明朝中興之時,應該是繳獲的荷蘭戰船或者海洋貿易交換得來的!
明朝也是中國火器發展的高峰時期,生產的火器數量和質量都遠超後世的清朝,但是,到了清朝時期,除了皇太極外,後世君主多不願發展火器,害怕後世子孫丟失了騎射的本領,所以,除了少量把玩的火器外,其他都扔在了府庫之中,直到幾百年後,重新取出之時,大多已是廢銅爛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