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海川行
-
2 # 心理諮詢師韓美齡
人為什麼會有強迫反應呢?
強迫反應主要有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兩種形式。強迫反應背後原因是情緒上的焦慮,因焦慮引發心理衝突,心理衝突下會出現強迫反應。我們知道,無論是生活中的現實刺激,如工作壓力,考試焦慮,挫折事件,創傷事件等,還是心理上的狀態,如內心自卑、追求完美,心理承受力弱等因素,都極容易引發個體產生焦慮情緒,因此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有或多或少或一時的強迫反應。這些強迫反應,大多數會隨著所面臨問題的化解或個體的自我成長,而自然消退,並不會讓人陷入嚴重的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中。也可以說,一時的或多或少的強迫反應,是正常的,並不能把這些強迫反應等同於強迫症。
什麼樣的情況屬於強迫症呢?
第一,我們要明白強迫症的概念。強迫症是精神病學的術語。精神病學的診斷,主要透過外在臨床症狀進行分類,把不同的症狀表現進行分類,不同的症狀類別,診斷為不同的精神障礙。譬如,如果表現為焦慮情緒的話,在精神病學上就會被診斷為焦慮症;主要是抑鬱狀態,就會被診斷為抑鬱症。當然如果主要表現為強迫反應,就會被診斷為強迫症。但這種診斷模式有著基礎上的不足。其一,在某種程度上,精神病學的診斷主要依據外在症狀表現,是不問病因的診斷。其二、診斷的不穩定。因為症狀是可以遷移和轉化的,經常遇到諮客,去不同的醫院或在不同的階段給以了不同的診斷結果。譬如說剛開始診斷為抑鬱症,然後被診斷為抑鬱症或強迫症,還有又被診斷為雙方情況障礙的,有一部分還有同時被診斷為多個標籤的。原因就在於症狀是可以遷移和轉化的。譬如,焦慮情緒可以引發強迫反應,也可以導致抑鬱情緒。其三、精神病學的診斷給人極大的心理負擔,也會把問題的解決引向歧途。從心理學的角度,是不進行精神病學的標籤診斷的,而是透過求助者當前的外在症狀,運用心理學原理分析背後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的運用心理諮詢技術進行調整化解。
第二、從精神病學的角度。一般需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1、持續性強迫反應,一般需要至少持續三個月以上的時間,強迫反應出現固化或不斷的被強化。2、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才能被診斷為強迫症。
-
3 # 飛貓19
強迫症是在一點一滴的事情上慢慢培養起來的,他是一種不好的心理習慣, 強迫症就是有些想法你不想去想,但是控制不住,不想難受,不得不想,或者有些行為不想去做,但是不做難受,不得不做,前者就是強迫思維,後者是強迫行為。強迫症康復家園運用的是醒悟療法,醒悟療法被好多康復者認為是醒悟的昇華與完善,你可以瞭解一下。
-
4 # 四月瓊思
(這是一個具有強迫行為的攝影師拍出的照片)
什麼是強迫症呢?強迫症是臨床上的一種診斷,屬於精神病學範疇,是焦慮障礙的一種,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有沒有感覺這個照片很對稱,強迫行為的一種)
許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發病時常遭受過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際關係緊張、學習工作受挫等等。強迫症患者個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對自己和他人高標準嚴要求的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強迫型人格,表現為過分的謹小慎微、責任感過強、希望凡事都能盡善盡美,因而在處理不良生活事件時缺乏彈性,表現得難以適應。患者內心所經歷的矛盾、焦慮最後只能透過強迫性的症狀表達出來。
(這是一個強迫症男友為女友做的早餐)
題主所說的強迫症在這裡大概指的是強迫反應,比如反覆檢查門鎖了沒有,水龍頭關了沒有。其實出現這樣的行為,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曾經因為自己的粗心在某些事上吃過虧,或者是見到別人因粗心帶來了不好的後果;二、從性格上講,追求完美,喜歡被表揚,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
5 # 心理學充電時間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強迫症,雖然有的時候表現出多次重複某個行為,但當停止或者減少這個行為的次數時,個體並不會有嚴重的焦慮和痛苦的情緒。強迫症是一種神經症,又稱為強迫性障礙,也就是說強迫症是一種心理障礙。強迫症有兩種形式:強迫思維(原發性強迫)和強迫行為(繼發性強迫)。
強迫症的特點是:強迫與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有的時候表現的並不明顯)。也就是說,處於一種來自自我的矛盾,知道這樣做或者這樣想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一些個體每天洗幾百次手,同時也知道自己沒必要這樣,一旦控制自己不去洗手或者少洗幾次,就會出現焦慮和痛苦。
這個問題的出發點應該是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強迫行為,像:反覆檢查門窗、反覆核對一些賬目等等。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一些這樣的行為,只要這些行為不影響生活和社會功能,就是正常現象,不用去太在意。
所以,出現一些強迫現象並不一定是強迫症,還需要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同時存在,個體會感到焦慮和痛苦,在時間上要持續三個月以上。
如果站在高樓上,往下看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害怕掉下去,但具有強迫意向的個體,不是害怕自己掉下去,而是害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而跳下去。雖然都是害怕,但是害怕的原因並不一樣。
-
6 # 洪權心理
強迫症,又叫強迫思維。人腦會有一些心理習慣,叫心理流動的規律。每天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連續,重複,慣性,激發,臨界點。重複,就是不斷有相同的想法出現,沒有原因,就是重複出現。有人就會糾結和認真。那麼,就會形成慣性。然後就強迫了。幾天忘不掉,就強迫症了!所以,想法是過客。每天早晚練習松腦,清空自己。就不會因為心理五大規律的流動而被帶走。因為,我們是有獨立意識的自由人。不是心理的奴隸!
-
7 # Health Talk
李凌江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一級主任醫生
什麼會得強迫症?強迫症現在它的這個發病機制,實際上確切地說它並不是完全清楚的,一般來講,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就是跟他的人的個性和他的易感素質有關係,也就是說他本身的特質就有些強迫傾向,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跟外界的環境有關係,環境會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那麼從他的易感素質來講,一般來講這個強迫症患者,他的性格有一個特點,我們叫三不,第一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感,第二特點就是不完美感,第三就是不安全感。所以你想一個人他老是覺得不完美,老是覺得不確定,老是沒有安全感,那麼他對這些事情,他就需要反覆去想,反覆地去做。這麼反覆來反覆去,慢慢就會形成了強迫症。當然這個性格的形成,和他後天的生活環境,和他先天的遺傳因素,都是有關係的。
像這樣的個性的患者,他如果在外界的壓力影響下面,他就容易發生強迫症。但是他具體就是說這個易感的個性在外界的壓力下面,腦袋裡面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各種神經具體是什麼情況就形成了一個強迫性格,這個過程目前醫學上還沒有完全清楚。
但是就我們知道的,肯定是跟我們這個邊緣系統的腦區,跟一些神經物質的不平衡,有關係。比如說現在發現這跟5-羥色胺的不平衡是有關係的,這也是我們目前,我們藥物治療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
8 # 希樸羊
臨床心理學研究者Muris研究表明,在普通人群中,有80%的個體報告曾有過強迫觀念,而約55%的個體報告曾有過強迫行為。但是,臨床心理學工作者指出,有強迫觀念與強迫行為並不等同於患有強迫症,只有個體的強迫觀念與強迫行為嚴重損害了個體的正常工作與學習,致使個體無法正常生活,才是臨床診斷意義上的強迫症患者。所以,具有強迫症狀與強迫症是兩碼事。
解決了上述容易被大眾所混淆的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看個體的負性生活事件與其強迫症存在什麼樣的關係。目前,心理學研究表明, 生活事件作為應激源與個體的病理心理的發生與發展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者Honjo對兒童及中學生強迫性障礙患者病前生活事件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51%—53%的患者在發病前有應激情景或促發事件。研究者Valleni-Basile等人對中學生強迫性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臨床及亞臨床強迫性障礙的發生與較多的非期望性生活事件和較少的期望性生活事件有關。國內研究者也對負性生活事件與強迫症的發生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研究者常錦如研究表明,兒童神經症患者(包括強迫症)在病前有精神因素的達94.2%,主要生活事件包括教育方法不當、家庭氣氛緊張、受到驚嚇及學校因素。
關於強迫症狀與負性生活事件之間的關係,研究者也進行了探究,趙靖平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強迫症狀也與負性生活事件有關:低年級醫學生的強迫症狀與一年的應激事件呈正相關。此外,胡勝利研究表情,影響高中生強迫症狀的主要因素為學習負擔過重,經常性考試失敗,父母關心少而管束多和自身不良習慣等。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個體的負性生活事件與其強迫症、強迫症狀的發生存在密切的關係。至於你的好朋友的強迫症的產生, 除了聯考失敗捱打這個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之外,家長的嚴厲的管教方式、缺乏溫情的教養方式等等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回覆列表
如果是“有些強迫症”不屬於病態,而應該叫“自控行為”是正常的行為。因為本人認為,人是高階動物,有思維和意識,如果沒有“自控”,那就是人們常說的“豬狗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