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世一頑石

    宋朝文官才是主流,掌握朝政,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的皇帝,大宋對武將的權力有所管制,且大宋商業發達,貿易興盛,對於外族的入侵!並不想拼的你死我亡!所謂老子有錢,能用錢解決的事都是小事!

  • 2 # 麻辣一加一

    根本原因是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崇文抑武的治國基調。

    趙匡胤在一個大分裂的時代——五代,出來闖世界,投奔後漢樞密使(國防部長)郭威,屢立戰功。三年後趙匡胤擁立郭威建立後周,被賦予重大兵權。郭威之後,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更是器重有加。

    柴榮死後,年僅七歲的周恭帝繼位。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幕僚趙普、親信大將石守信等人趁機鼓動趙匡胤自己當皇帝。他們的理由是:如今世道這麼亂,民不聊生,確實需要一個有能力有情懷的人來做個了斷,建立一個嶄新的充滿希望的國家,您就是這個人!其實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趙匡胤肯定也有這樣的雄心或者野心。於是“陳橋兵變”發生了,34歲的趙匡胤黃袍加身,廢掉周恭帝,兵不血刃地登上帝位,定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一系列南征北戰之後,趙匡胤終結了大分裂的局面,五代的野蠻政治結束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真正來臨了。

    整段五代,就是一個政變的秀場,宋朝也是靠兵變立國的。如果您是趙匡胤,您是不是也怕別人以您為榜樣來一段政變秀?這榜樣當不得!趙匡胤還是很有反思精神的。他把當初跟他打天下的握有兵權的小夥伴們請來喝酒。飯桌上他愁眉苦臉地說:我愁啊!按說現在國家統一了可以好好搞建設了,可是我睡不著啊!我擔心哪天被弄下課啊!石守信等人趕緊下保證:我們永遠不會有二心,請陛下儘管安睡。趙匡胤說:我信任你們,可是保不齊個別人被手下攛掇起事啊。乾脆這樣吧,給你們都掛個虛職,榮華富貴你們應有盡有,去好好享受吧。皇帝發話了,這協議不同意也得籤啊。後人給這個飯局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杯酒釋兵權”。

    由此,宋朝崇文抑武的風氣便一以貫之,對武將“厚其祿而薄其禮”,什麼意思?就是工資福利給高高的,但也別想得到多大的尊重推崇。宋太宗晚年語重心長地教育後代:國家沒有外患,就肯定有內憂。外患算什麼呀,遠著呢!可是內憂不得了啊,就在跟前。一不小心咱們的皇位就有可能被握有兵權的傢伙給奪了去。所以孩子們,你們要警惕啊!到了宋真宗,澶淵之盟後,他得出的結論不是要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抵禦外侮,而是覺得軍事上搞不定的事兒,錢財能擺平,成本比打仗還低呢。

    連皇帝都這麼想,那朝野上下能打心眼裡真正尊敬武將嗎?所以,當時的朝廷風氣就是文尊武卑,文官瞧不起武將。宋朝的樞密使(國防部長)基本都是文官擔任。有一次國防部長王欽若當著皇帝的面,把副部長、優秀的武將馬知節罵哭了。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武將自己是不是也逐漸跟著自卑了,尋思著自己怎麼跟備胎似的?

    本人在寫作《假裝生活在宋朝:京都汴梁等地生活指南》過程中,特別注意到宋朝文武官員選拔制度的巨大不同。宋朝選拔武將採用的是蔭補制度,蔭補制度只是科舉選拔文官的補充,而且給予很多限制,但卻是選拔武將最主要的渠道。蔭補制度是落後的世襲制度的殘餘、變種,正是因為朝廷對武將的忌憚壓制,對軍事的不重視,導致了這一落後的制度被沿襲下來。如果想透過這種渠道成為一名武將,必須符合這樣的身份條件:武官、宗室、外戚和技術官員的親屬。蔭補成為武將的,在宋朝進入武將系列中比例最大。楊家將很是出名,老先生楊業是隨宋太宗北伐徵遼的名將,他的兒子楊延昭(民間稱楊六郎)、孫子楊文廣都是宋朝有名的武將,就是蔭補為武將的典型代表。

    有人會說,將門世家,這不挺好嗎?可是想過沒有,難道每個世家都像楊家將那麼厲害嗎?和先進的科舉制度相比,蔭補制度既然不考慮選拔物件的素質、能力,而只看家庭出身,就談不上對武將條件的要求和培養。雖然宋朝名將眾多,並且絕大多數都是蔭補而來,但絕不說明這一制度有什麼先進性。

    這麼大比例的蔭補武將,出身都是權貴,出紈絝子弟的機率也不小,沒有實戰經驗的無能之輩佔著茅坑不拉屎的現象一定存在。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宋朝那麼多名將,怎麼和遼、西夏、蒙古的歷次戰爭中,都沒有乾脆利落地消滅敵人,甚至佔便宜的都少呢?這說明什麼,宋朝武將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整個軍隊的素質和能力,根本達不到評書、演義裡說的那麼厲害,這都是拜蔭補制度所賜。

    後世有民間傳說,老天爺對宋朝寄予厚望,給宋朝派下來文曲星和武曲星各一枚,文曲星就是包拯包青天,武曲星就是狄青,說明這兩位“星”爺在宋朝歷史上的地位是多麼重要。

    狄青出身貧寒,16歲時,因為哥哥和人打架,替哥哥受過,成為一名“違法犯罪分子”,臉上都是刺了字的。宋朝當兵的門檻低,狄青成為京師的一名普通衛士,後來被朝廷選拔出來保衛邊疆。在和西夏的戰爭中,狄青每次出戰,都帶著銅面具,披頭散髮,所向披靡,屢立戰功,於是不斷得到升遷。後來他幸運地遇見了范仲淹。范仲淹送給狄青一本《左氏春秋》,並對他說:“將不知古今,匹夫之勇爾。”真是醍醐灌頂啊。自此狄青發奮讀書,成為一名智勇雙全的名將,官至樞密使(國防部長)。但是功高震主,狄青最後的命運是悲劇,被猜忌貶官,在病中鬱鬱而終。

    從狄青,會聯想到另外一名宋朝名將岳飛。岳飛從一個普通農家的孩子,應徵入伍不斷升遷到國防部副部長,到最後被陷害而死,命運軌跡和狄青幾乎一模一樣。這些蠻拼的、武功卓著的名將,在宋朝確實容易攤上大事兒。

    崇文抑武,對武將猜忌壓制,是宋朝官場的主旋律。整個宋朝的歷史,沒有因內部兵變而改換門庭,的確維護了老趙家的統治,但也帶來了惡果,在外族入侵時,抵禦乏力,最終被外族徹底滅國。宋朝的經濟、文化和科技水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在同期的世界歷史上,都是登峰造極的,卻同時有著“積貧積弱”的歷史名聲,其實和它在軍事上失敗的治國方略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 3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中國自秦一統以來,有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幾個主要朝代,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劇情,無非是秦漢唐宋元明清這幾個,秦在民國之前數千年的歲月之中都被華人一致認為是殘暴不仁的王朝,到眼下也藉助影視小說的力量成功翻盤,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強者。

    清和秦的待遇是很相似的,也經歷了一個翻盤的過程,原本是既兇惡殘忍又愚昧無知的形象,在文藝界後人的不懈努力之下變成了一個格格阿哥談情說愛皇帝勤政愛民百姓幸福美滿的朝代。

    相比之下,反而是歷史上強盛時期維繫最久的漢朝,由於不可言說的原因而遭遇冷落。與漢朝略有幾分相似的唐、明,也相對熱度較低。而一些人研究明朝,很多時間就是為了捧他們心目中的聖朝大清,客觀真實性可想而知。若不是《明那》力挺,明朝也是被貶低冷落的。

    那麼宋朝呢?宋朝其實可以說是一個改良版唐朝,他的很多政策,就是來自對唐朝的反思。譬如在文臣武將之上,大宋主流觀點認為:文官可靠,因為文官再壞,也就是貪個汙買個官吹個牛撒個謊等等,而武官一旦掌握了重兵,就有可能如篡權奪位(從三國到趙宋,反覆上映著類似劇情)、或是發動叛亂(安史之亂),對於國家百姓而言,較大傷害的是後者。對於皇帝而言,則是前者。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趙宋的皇帝,很大程度上比害怕外來強敵(如遼金元)更害怕內部強將(如狄青岳飛)。為什麼呢?司馬在這裡打個比方,就好比你是一個大富之家,你不會害怕對外的經商失利,反而會擔心內部人員搞鬼,俗話說得好:“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就是這麼個理,連列寧都這麼說。

    所以整個大宋帝國,完全推行“重文抑武”的國策,請注意,所謂“抑武”不是不要軍事力量,而是抑制武將的個人權力。

    第一,宋朝養了一支相當龐大的中央軍,所謂:“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禁軍中最精銳的殿前軍駐守在京城,侍衛親軍駐紮在各地。京城的人馬最為精強,各方鎮知道兵力不敵,不敢造反。這就是“強幹弱枝”。如果京城有變,在各地駐紮的禁軍聯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夠對付變亂。這就是“內外相維”。地方武裝力量很少,避免了割據事件發生。

    第二,宋朝對有能力的武將很提防,這種武將就是問題中所涉及的狄青、岳飛這些人。在正常制度之下,狄青、岳飛手下是沒有一個兵的。宋朝設有樞密院,負責調遣部隊,卻不管軍人。三衙管軍隊,卻不調兵。武將負責領兵出征,但在平時完全不接觸部隊。這就避免了士兵長期聽命於某個將領,慢慢變成將領的私兵。

    實際上,除了個人恩怨及部分文官的人品問題之外,上述原因就是造成整個宋朝文官與武將關係緊張的主要因素。譬如說,很多文官上書說狄青有問題,狄青任樞密使期間,甚至有文官對其發難,稱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後來,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在佛殿上居住,便遭免去樞密使之職。最終狄青嘴生毒瘡,抑鬱而終——顯然,狄青的死,是大宋惡意提防武將的體制以及部分惡劣文人(這種人太多了,不光咬武將,也咬文官,而且人數眾多、彼此庇護)。楊業也是如此,他被逼死之後,兩個直接責任人,潘美遭降職三級,監軍王侁則被流放。而到了南宋,陷害岳飛的直接推手,就是首席文官秦噲——當然這一件案子,又不完全是秦噲所為,很大程度上秦噲是執行趙高的意圖。

    也正是因為這些緣故,大宋朝的經濟能力雖然很強,由此轉變而成的軍事科技和軍事實力也真的不差,但就是在最直接的“選將、用將”這個領域做得很差,遠差於秦漢明清,所以宋軍一旦出境作戰,幾乎是必敗,只有在防禦戰中,才能顯露出些許韌勁。攻弱守強的背後,就是上述原因。

  • 4 # 歷史科普集結號

    北宋早期有楊家將,後期有種家軍。北宋亡國之後還有岳飛、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等“中興名將”,為何還屢屢割地賠款,直至敗亡?

    原因其實並不複雜,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造就了這一切,第一個是“先天不足”,第二個是“強敵環伺”。任何一個王朝,攤上這兩檔子事,沒有不腦袋疼的,而北宋和南宋王朝卻生不逢時,兩樣都趕上了,能有什麼辦法?只能勉力維持,在強敵環伺下生存。

    先說第一個原因:先天不足。北宋王朝先天不足,指的是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後,讓北宋的北部防線被大幅度壓縮,幾乎無險可守。因為喪失了西北大部分地區,養馬所需的草場也極度缺乏,造成北宋極為嚴重的馬荒,而騎兵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攻擊武器,北宋缺馬,缺騎兵,這是軍事上一直不能雄起的重要原因。雖然北宋王朝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將養馬的重任交給民間,平時散養,有戰事在臨時徵集。但是養馬是一件技術含量很高的活,讓民間散養的馬匹瘦小乾枯,根本沒法與契丹和西夏的馬匹相比。而北方屏障喪失,讓北宋王朝必須駐紮很多軍隊在邊關,開銷巨大,才能勉強維持脆弱的和平。

    第二個原因:強敵環伺。這個原因很要命,因為北宋王朝興起的時候,契丹建國已經近50年,正處於國力最強盛的時候,可以說軍事實力與北宋不相上下,北宋遇見這麼頭疼的對手,可謂心力交瘁,在建國初期那幾十年就一直與契丹打仗,但是太宗、真宗兩代,連連慘敗,不得不採取議和政策,締結《澶淵之盟》,結成盟友,換取了幾十年的和平。雖然北宋王朝每年要上供幾十萬的歲幣和茶葉綢緞,但是算一下賬,相比打仗就合算多了,這也是無奈之舉。

    一個契丹讓北宋頭疼很久,結果後來西夏又崛起,多了另一個強敵。結果就是,北宋建國前幾十年和契丹打仗,後幾十年和西夏打仗,基本上沒有消停的時候,並且遇見的都是一等一的強國。好不容易和西夏打了一個平手,女真族有崛起了,北宋迎來第三個可怕的敵人,並最終亡國。

    到了南宋,基本上就是苟且偷生,也先後與金國和蒙古交戰,最終亡於蒙古。算下來,南北兩宋三百多年,遇見了四個強國,哪一個都不必宋朝差,要是放到現在,假如我們國家先後與四個強國發生戰爭,能不能做得和南北兩宋一樣好,還不一定呢!

  • 5 # 古怪說客

    一個國家要想有長久穩定的統治,必須在文治武功兩個方面都下功夫,缺一不可。人們在評價宋朝的時候有一句話叫: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句話很好的總結了兩宋時期的軍事政治情況。

    北宋中前期國力相對強盛,多次與遼、西夏發生戰爭,尚有楊業、楊延昭父子,狄青等著名軍事將領。在北宋和遼簽訂澶淵之盟後,軍事建設的必要性逐漸下降,軍事實力自然隨之下降。一大批文臣湧現出來,其中包括范仲淹、包拯、王安石、司馬光等,文壇上更是有歐陽修、三蘇父子等領袖級人物,各個都是大名鼎鼎。

    隨著北宋被金消滅,趙構的南宋政權與金劃江而治戰事不斷,南宋更加需要軍事人才來保家衛國,此時的南宋出現了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但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而慘死風波亭之後,中興四將基本淡出歷史舞臺,再看南宋朝中的文臣則是秦檜、韓侂冑、史彌遠等人,這些人不但在文學藝術方面沒什麼成就,在政治方面也是毫無建樹,南宋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 6 # 游龍戲鳳156

    這就是挫宋重文輕武造成的!下賤的文人是朝廷的主流文人沒什麼本事就會看家談判和陷害自己人!割地賠款都是談判的結果文人為了凸顯自己的能耐就陷害打勝仗的武將好讓自己去談判獲得利益!所以挫宋就算有武將也沒用要麼被下賤的文人害死要麼無用武之地!中國文人病夫代名詞!

  • 7 # 溫讀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驛變,黃袍加身

    結束了五代十國之亂局

    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從此將武將禁錮在牢籠,自此武將再難亂國。

    由此有宋一朝經濟文化達到封建社會的頂峰,但是利害相連,南北兩宋三百年武力積弱。

    宋史讀的最為心酸。

    恰逢此時,正是遼金策馬奔騰武力征服世界的時期,自石敬瑭到朱元璋,將近五百年間,燕雲十六州非漢人所有。

    期間多少英雄豪傑,只落得倉皇北顧而已。世稱“唐宗宋祖”,趙匡胤豈非雄才大略?但面對幽薊,唯有徒嘆無奈而已,甚至要在朝廷設立“封樁庫”,痴望從契丹手裡把燕雲十六州贖買回來。

    什麼感覺?

    就像是孩子被強盜綁票了,當爹的再能耐,除了掏錢,束手無策啊!後來的徽宗朝和金約定夾擊契丹,雖然是策略失誤,但也可見幽燕之仇,深入骨髓啊。

    而後來又是成吉思汗聲名鵲起武力討伐世界的時候,多少國家和部落都淪落在其鐵蹄之下,宋朝,堅持到最後。

    崖山之敗,十萬衣冠盡投海,何其悲壯慘烈

    歷史的程序,在那個時間點,不是一代名將,一代明君就可以翻雲覆雨的。

    無力迴天。

    最後,多提一句。

    後來朱元璋出現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幽燕重回我手,五百年了,漢人再次踏進北平城,那是多大的功績?那是有多厲害?這是個翻天覆地的人物,天下於我何加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81年農曆7月29出生是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