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雷書院

    《春秋》是一本歷史書,孔子寫出來的。據說,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原因是孔子在書中嚴守君臣大義,讓一些想篡權的野心家感到很害怕。

    民間說書人把關公塑造成“義人”的典型,細節之一就是夜讀《春秋》。

    關公熟讀《春秋》,在大方向上把握得很清楚。君臣狩獵那一回,曹操不尊重漢獻帝,關羽對曹操動了殺心,後來土山之圍降漢不降曹,原因就在於忠君、尊漢室。敗走麥城被俘,關公不願投降東吳,原因也是忠君、尊漢室。

    傳統社會,君主是國家整體利益的代表,忠君即愛國,這是大義所在。

    此外,關公不愛錢。曹操為了籠絡他,上馬金、下馬銀,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關公不為所動。

    關公不好色,曹操給關公10名美女,關公讓美女們住在一起,自己獨居一室,天天讀春秋。

    關公不好權,曹操給他漢壽亭侯的爵位,關公不為所動,知道劉備在哪裡後,第一時間就封金掛印找大哥去了。

    正因為關公深明大義,他才成為中國文化中的武聖人。聖人,是人倫之至,也就是遵守道德原則最為規範的人。

  • 2 # 蕭武

    我們現在看到的關公像,絕大多數都是一手拂髯,一手拿《春秋》,左邊關平捧印,右邊周倉扛大刀,基本上都是這個形象。而且,很多時候都會聽到關羽夜讀春秋的說法。可以說,《春秋》是關羽今天的公共形象中的一個重要道具。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要從兩漢魏晉南北朝的社會風氣說起了,尤其是官場風氣。

    西漢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就被確立為官方意識形態,而在當時最主要的學習內容就是“易學”和“春秋學”、“禮學”,都是經世致用之學。而且,都是以吏為師。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教。要當官就要先學習,學習好了才能當官,當官當得好了也就可以教育別人。

    很多世家大族都是“世守一經”的家族。為什麼要“世守一經”呢?因為從春秋到兩漢時期,私人著述雖然已經出現,但還不發達,教育主要還是透過口口相授的方式進行,所以大多數人是父子相傳,世代相傳。

    當時的教育只能以這種口口相授的方式進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播技術的問題。蔡倫發明造紙,是在東漢中期。發明之後也沒有馬上就應用到知識傳播上來,而是在很小的範圍內才使用。更多的時候,傳播媒介還是竹簡和絹帛,但無論竹簡還是絹帛,抄寫都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工作,所以仍然無法在全社會大範圍應用和推廣。

    當然,也有些人會不遠千里萬里,到別的地方去求學,跟著知名人士學習。之所以要跟著別人學習,就是因為別人的學問都是口口相授的,沒有著述,只能跟著他,一起生活、工作,同時學習。

    比如東漢著名的世家,弘農楊氏,也就是楊修的家族。楊修的祖上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已經以軍功封侯,但並沒有顯名當世。一直到楊震的父親楊寶,才開始學習《歐陽尚書》,但剛好碰到西漢末、王莽時期和東漢初期,所以一直隱居不出。

    楊震也學《歐陽尚書》,但並非受學於其父,而是受學於太常桓鬱。《後漢書·楊震傳》說:“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鬱,明經博覽,無不窮究。”到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出仕州郡為吏,之後受到朝廷徵辟,逐步升遷,曾擔任太尉。

    楊震的兒子楊秉,《後漢書·楊震傳》載:“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博通書傳,常隱居教授。”也是四十多歲才開始出仕,也做到了太尉。而且,在桓帝繼位後,他還曾“以明《尚書》徵入勸講”,也就是為桓帝講《尚書》。這就說明,經過楊寶、楊震和楊秉三代人的努力,弘農楊氏世傳的《歐陽尚書》已經成了楊氏家學,是《尚書》的權威學派。

    楊秉的兒子楊賜,同樣延續了弘農楊氏的這個傳統,“少傳家學,篤志博聞。常退居隱約,教授門徒,不答州郡禮命。”而且,靈帝繼位後,由太傅和三公共同推薦,楊賜也為靈帝講《尚書》,之後曾任司空、司徒。

    楊賜死的時候,靈帝為楊賜輟朝三日,下詔褒獎稱:“故司空臨晉侯賜,華嶽所挺,九德純備,三葉宰相,輔國以忠。朕昔初載,授道帷幄,遂階成勳,以陟大猷。師範之功,昭於內外,庶官之務,勞亦勤止。”

    楊賜的兒子就是楊彪,也就是楊修的父親,同樣“少傳家學”,入仕後先後當過司空、司徒、太尉,在董卓李傕郭汜當政時期,楊彪一直追隨天子,多次在關鍵時刻保護皇帝。隨漢獻帝到許都後,又任尚書令,曹操一度想殺楊彪,孔融出手相救,楊彪才免於一死。曹丕登基為帝后,為了招攬人心,還曾經想拜楊彪為司徒,但楊彪在兒子楊修被殺後,早已心灰意冷,沒有答應。

    所以,在東漢末年,袁紹家族號稱“四世三公”,楊修家族同樣毫不遜色,而且是連續四代擔任太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

    袁氏家族的情況和楊氏相似。從袁良開始學習《孟氏易》,袁良又傳授給孫子袁安。袁安出仕後,曾擔任司空、司徒。袁安的兒子袁京“習《孟氏易》,作《難記》三十萬言”,曾擔任內廷重要職務侍中,沒有擔任過司空。但袁安的另一個兒子袁敞曾擔任過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少傳家學,諸儒稱其節”,曾任司空、司徒、太尉。袁湯的兒子袁逢、袁隗也曾擔任司空。

    袁隗在董卓之亂前後曾任太傅,因為袁紹袁術起兵反董卓,袁氏在京城洛陽的人被族誅。袁術就是袁逢的兒子,袁紹是袁逢早死的哥哥袁成的兒子。但袁紹實際上是袁逢庶出的兒子,袁成早死無子無後,袁紹出嗣袁成為後。

    所以,袁紹袁術常自稱“四世三公”,就是指袁安、袁敞、袁湯、袁逢、袁隗,實際上是四代五個人都擔任過司空。

    也就是說,在東漢中期開始,透過學習經學,以“通經”受徵辟入朝為官,就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入仕渠道。同時,社會上對這些世守一經的“高第”也越來越尊重,朝廷在選拔官員時,也越來越重視出身門第,尤其是出過三公高官的世家,尤其受到重視。因此,到東漢中後期,一些傳統上的將門世家,也越來越傾向於轉向文職路線。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司馬懿。司馬懿的先祖是楚漢之爭時期的趙將司馬卬,到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還是漢朝的徵西將軍,可見這時候仍是將門世家。但從司馬鈞的兒子司馬量開始,才逐步跟著社會風氣的變化,轉向儒學世家。到司馬懿時,已經“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儼然是儒學世家了。

    《春秋》在漢代經學中可以說,處於核心地位,非常繁榮發達。孔子著述中,也只有《春秋》是孔子所“作”,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刪訂、傳授,地位也非常重要。所以,相對來說,《春秋》在漢代的普及程度比其他儒家經典要更高一些。而且,《春秋》雖然經過孔子的刪訂改編,但畢竟還是以歷史為基礎,比“易學”、“禮學”這種專門的學科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關羽是什麼人呢?關於他的家世,史書無載。東漢中後期就已經非常重視一個人的出身門第了,所以,如果誰能夠追溯到某位歷史名人,或者有官職,一定會留下記錄。但關羽沒有,說明他出身是比較低微的。殺人之後逃亡到涿郡,結交了劉備和張飛。之後就一直跟隨劉備南征北戰,成為當時名將。

    但隨著黃巾之亂後三國鼎立格局基本形成,初期草莽出身的純粹的將領的地位開始逐步下降,三國朝廷上世家大族出身的儒學士人開始崛起。比如到曹丕時期,獨擋方面的將領中還是曹休、曹真這些武將特徵更明顯的人,但司馬懿、蔣濟的地位都已經開始上升。而到曹叡時期,主要領兵出征的將領已經是司馬懿、滿寵、陳泰、郭淮、王凌、毋丘儉、諸葛誕這些帶有明顯儒學世家色彩的人了。

    蜀漢則更明顯,劉備死後,主要負責軍事指揮的諸葛亮、蔣琬、費禕都是文官,而不是武將。孫吳出現這種趨勢還要更早一些,周瑜就是世家子弟出身,呂蒙也在孫權的建議下開始學習,魯肅、陸遜都是以儒生為將。到三國後期的名將羊祜、陸抗,就更是儒生了。

    也就是說,在漢末群雄並起的大混亂格局基本上結束,進入了相對穩定的三國鼎立的時期之後,三國各自內部都出現了由武入文的趨勢。原來的世家大族在各自的內政中的地位開始上升,一些出身寒門的將領想要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也要附庸風雅,重視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三國志·張郃傳》: 郃雖武將而愛樂儒士,嘗薦同鄉卑湛經明行修,詔曰:“昔祭遵為將,奏置五經大夫,居軍中,與諸生雅歌投壺。今將軍外勒戎旅,記憶體國朝。朕嘉將軍之意,今擢湛為博士。”《李典傳》: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

    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關羽也在學習,開始讀《春秋》。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江表傳》稱:“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漢代《春秋》有多種流派,但左傳仍然是最接近史書的,記事最為詳盡,適合作為已經具備一定文化水平、但仍然不足以理解《春秋繁露》、穀梁傳、公羊傳這些經義更為複雜的流派的人閱讀。關羽顯然就屬於這種人,所以他所讀的實際上是左傳。

    到三國後期,門閥士族繼續發展,儒學世家更為興盛,這個風氣延及兩晉,以至於出身將門已經成了罵人的話。東晉一個皇帝在和妃子吵架的時候,妃子就以門閥士族出身為榮,說司馬氏的祖宗司馬懿西距諸葛,東抗孫權,非將門而何?

    不過,與此相反的則是,一些東漢末期的世家大族子弟在學習儒學經典的同時,也開始學習軍事。袁紹、袁術出身儒學世家,但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武將特徵。設計誅殺董卓的王允早年也學習過劍術,曹丕以文學著名於後世,但也是當時的劍術高手。前文提及的桓鬱以儒學顯名於世當時,後人中到東晉時更出了權臣桓溫,身上武將的特徵就更多了。

  • 3 # 元元的天下

    在各地關公廟中,除了左邊牽馬的關平,右邊拿青龍偃月刀的周倉標配,一般還建有春秋祠,其塑像為關羽夜讀春秋,好學不倦的形象。為什麼關羽愛讀春秋呢?

    民國傳說曹操土城得關羽,但其言降漢不降曹,不為其金銀寶馬紅袍所動。於是選了I0個絕色美女與之相伴,關羽不為所動,夜讀春秋來明志。

    裴松之在批註《三國志》中說,關羽喜讀《左傳》,"諷誦略皆上口",這也是當時武將最愛讀的書。一本兵史書,容易學以致用。中學課本里的《曹劌論戰》便是其中的名篇。孫權勸學呂蒙,才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驚歎,可見武將除了帶兵打仗,提升管理謀略的知識水平也很重要。東漢士族地位上升,不讀書的將領被看不起。

    言對於行伍出身的猛將,雖不要求成為博學通今的大儒,但儒將之風勝過匹夫之勇,比如文武雙全的周瑜,羽扇綸巾好不瀟灑。尤其天下初定,由武向文轉變,文安邦,武定國,成為領導沒有文化是不行的,關羽讀書既符合當時的風氣,又符合其勤奮上進,有勇有謀的形象。

    事實上關公不僅是江湖"義”人的完美化身,也是儒家的聖人,佛家的神仙和道家的帝君。一個並不完美的歷史英雄人物,走上神壇,離不開各界的相互作用。關公既讀《春秋》之《左傳》,顯然支援儒家春秋大義。孟子說:"孔子成《春秋》,亂臣賊子懼。"即天下有反心的人都懼怕。

    《春秋》是孔子親寫的一本書,關羽讀歷史書春秋,當然更顯其對儒家思想的推崇,及忠義之心。羅貫中《三國演義》將關羽的兄弟江湖大義,變成了儒家道德的中心"忠”,其"義"乃"忠”的行為準則。

    關羽對漢室和劉備大哥的忠誠,也上升為對歷代君主的忠誠。孔子是文聖人,關羽一介武夫被稱之武聖人,《春秋》作為重要道具,所以卷不離手,正始於此。

    最後說一句,雖然東漢發明了造紙術,但並不普及,關羽讀的應是竹簡書更符合歷史。

  • 4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名分不正的話,言浯就不順當;言語不順當,事情就不成功;事情不成功,禮樂就不振興;禮樂不振興,刑罰就不準確;刑罰不準確,百姓就會感到無所措手足了。君子做事必須符合名分,言語必須可以實行。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語,只求一點都不馬虎罷了。”這是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的譯文,春秋時期,周室衰弱,諸侯群起而蠶食,孔子以自己的思想影響眾人,挽救周王朝,《春秋》應運而生,是大義!關羽是孤傲之人,骨子裡是漢室的維護者,誓為漢民,不為漢賊,斷然與曹操決絕,高官厚祿不為動,孤燈寡影,“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關羽知道,《春秋之》之義行,則天子亂臣賊子懼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想筆記本怎麼插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