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2

    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裡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

    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麼可憂可懼的.”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

    什麼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什麼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裡.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太宗時期的名臣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