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打針吃藥會影響孩子的免疫力。還有,要注意的是:
小兒生了病,吃藥打針是常有的事。打針雖然有其優點,但是也會引起一些嚴重的後果,應引起年輕父母的警惕。由於肌肉注射引起的併發症有下列幾種:
臀大肌攣縮症:正處在生長髮育期的兒童,由於肌纖維很柔軟,對刺激反應很敏感,如果經常進行臀部注射,那麼,反覆打針的損傷和藥物的化學刺激,尤其是含苯甲醇溶液的藥物刺激,就會引起區域性肌纖維的充血腫脹,繼而發生纖維化,形成臀大肌攣縮症。其主要表現為臀肌萎縮,臀部扁平,面板凹陷,有時呈桔皮樣,下肢外展,足尖向外呈“外八字”形,以致行走時步態不穩,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一旦發生臀大肌孿縮,那只有請外科醫生治療了。而其預防方法是儘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臀部肌肉注射。即使病情需要,也應爭取得到小兒的配合,可採取小兒由父母抱著的坐位,用雙腿夾住患兒的雙腿,手臂擋住患兒的腰部,防止患兒不合作扭動腰肢發生意外。此外,注射要合理選擇部位,兩側臀部輪流進行,不要老是打在一側。
硬塊:小兒的臀部只有巴掌大小,而肌肉注射卻常常限於臀部外上方四分之一的區域。在這方寸之地,反覆的注射損傷和藥物的刺激很容易造成硬結。對於這種打針後造成的結塊,首先可採用熱敷,目的是促進硬結部位的血液迴圈,加速藥液的吸收利用,使硬結消散,如採用50%硫酸鎂進行溼熱敷則效果更好。預防辦法首先是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打針,對於一些刺激性的藥液要做深部肌肉注射,長期注射要經常更換注射的部位。每次打完針後,在夜間睡覺之前區域性加以熱敷,以防止硬塊產生。
斷針:打針時由於孩子哭鬧厲害,肌肉繃緊,會發生針頭斷在肌肉裡的情況。針頭折斷最容易發生在針頭與針尾的連線處。一旦發生斷針時,家長不要驚慌,安撫孩子使其保持鎮靜,以免肌肉收縮使得斷針進入更深。若針尾尚留在面板外面,可用手指緊緊夾住或用鑷子將斷針拔出。假如斷針已全部進入面板內肌肉中,得由外科醫生在X線透視下取出斷針。千萬不要在斷針處做區域性按摸尋找,這不僅無助於取出斷針,反而會使斷針更加深入,造成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感染:在醫院的打針室,常常會見到年輕的父母帶孩子來做肌注後,為了哄孩子,習慣地用手幫著按摩注射部位,企圖減輕疼痛。人的手上帶有許多致病菌,如果用手去按摩,這些致病菌就可趁機沿著尚未閉合的針眼侵入人體,引起區域性組織的發炎。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不論皮下、肌肉還是靜脈注射,都應在針頭拔出以後,用一個消毒的幹棉球在區域性稍稍壓迫一下,這樣可使針頭損傷處的出血停止,針口自然封閉。
是否要繼續打針,應遵醫囑。
下面是預防夏季寶寶感冒腹瀉的原因和注意方法。
專家提醒,吹空調、吃生冷易腹瀉——
小兒腹瀉的兩大特徵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
據介紹,小兒腹瀉有兩大表現:一是大便次數增多,或夾有不消化食物,嚴重的還有嘔吐、水及電解質紊亂的表現。正常小兒每天排便1-2次,腹瀉時輕者每天排便4-6次,重者可達10次以上;二是大便變得稀薄,可為稀水便、蛋花湯樣便,有時是黏液便或膿血便。小兒同時伴有吐奶、腹脹、發熱、煩躁不安、精神不佳等症狀。
小兒腹瀉三大誘因消化不良、空調溫度過低、細菌感染
腹瀉通俗地說也叫拉肚子,是嬰幼兒高發的急性胃腸道疾病,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在中國,腹瀉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小兒常見病和多發病。據估計,中國5歲以下的小兒有1億之多,每年就有1.7億人次患有腹瀉。
“夏季是各種瓜果上市的季節,孩子不可避免地會增加攝入量,瓜果本身會加重胃腸消化負擔,同時瓜果表面殘留的農藥也會刺激胃腸黏膜,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劉金權說,加上一些孩子飲食不規律、過食油膩食物,都會加重腸道負擔,出現消化不良,進而導致腹瀉;另外,長時間在空調屋內活動或休息的孩子,因為過低的溫度使胃腸中各種消化酶的分泌受限,無法正常完成消化任務,也會出現腹瀉;夏季氣溫高,細菌活動旺盛,孩子在玩耍時,玩具、手上以及外部環境裡的細菌很容易由口進入體內感染腸道,夏季尤其是孩子的奶製品極易變質,孩子一旦食用,也會引發腹瀉。
腹瀉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不同
“根據孩子的大便可以判斷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腹瀉。”河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侯江紅說,若“便便”中含有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並伴有明顯的酸臭味,有的還出現腹脹、口臭、嘔吐、食慾減退等,這是消化不良的表現;腹部受涼引起的腹瀉具有突發性,排洩物呈水便樣,並可能伴有腸鳴,嚴重時會有發熱症狀;感染性腹瀉患兒常伴有肚疼,排便一般在飯後,便中有黏液,嚴重者可能帶有膿血,出現痢疾的症狀。(治療方法見下表)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
要注意飲食衛生,瓜果要洗淨,最好讓孩子在飯後食用,同時限制油膩食物的攝入,使腸道“作息有度”。可以用口服嬰兒素、化積口服液、健胃消食片等非處方藥,按照使用說明對孩子進行治療。讓孩子適當多洗熱水澡,然後順時針輕揉孩子腹部,每次大約10分鐘,每天堅持兩次。
腹部著涼引起的腹瀉
注意孩子腹部的保暖,控制孩子吃冷飲,空調溫度最好控制在28℃左右,多喝熱粥,如小米粥、大米粥、麵湯等。還可以取食鹽大約500克,用布包裹加熱後(家長可以先對食鹽溫度進行測試,溫度以不燙臉為宜。)以孩子肚臍為中心熱敷,每天熱敷兩次。如果孩子症狀比較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除了在孩子飲食、起居方面做到前兩種情況的注意事項外,還需在醫生指導下適當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在不合並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廣譜抗生素,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繼發性黴菌感染或耐藥性細菌感染。
目前嬰幼兒腹瀉從病因上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前者可由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感染引起,後者主要是由飲食因素和氣候因素導致。在感染因素引起的腹瀉中,以細菌的病毒感染最為多見。下面談談由不同原因導致腹瀉的特點和防治方法。
一、 細菌性腹瀉:細菌性腹瀉以夏季發病數量高。在人工餵養時,餵養時所用的器皿和食物很容易被汙染,如果消毒不好,就有感染的可能。幼兒進食不潔食物及飲料可以導致發病。此外,長期應用大量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也可以引起細菌性腹瀉。由於引起腹瀉的細菌不同,所以臨床表現也不相同。
1、 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多在夏季發病,起病比較緩慢,開始輕,逐漸加重。出現嘔吐、低熱及脫水症狀,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況。
2、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瀉多由於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發燒、腹瀉和嘔吐,大便開始呈黃綠色,3-4天后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次數極多,每天可達10-20次,小兒脫水情況嚴重。
3、 黴菌引起的腹瀉多併發於其他感染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大便每天3-4次,為黃色稀水便,有的像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泡沫多,帶有粘液。
預防細菌性腹瀉主要是注意嚴格消毒餵養嬰兒用的奶瓶、奶鍋等物。一般奶瓶和奶嘴用水煮30分鐘即可殺死所有的細菌。牛奶要煮沸飲用。禁止給幼兒吃在冰箱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及飲料和不乾淨的食物。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
關於細菌性腹瀉的治療,首先要避免濫用抗生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不要將兩種或三種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頻繁地更換用藥。大腸桿菌感染可選用複方新諾明、痢特靈、氨基苄青黴素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選用青黴素或紅黴素;黴菌感染應選用制黴菌素或克黴唑。
二、 病毒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多發生於秋季,又稱為“秋季腹瀉”,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起病較急,開始多在咳嗽、流涕、流淚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小兒發燒,體溫可達39-40℃。發病的當日可排出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常有粘液,無腥臭味。小兒脫水比較嚴重。這種腹瀉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應給以對症治療或服用中藥。
三、 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無季節性,由於嬰兒的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餵養不當很容易發生腹瀉。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食物易在腸道內發酵而造成腹瀉。進食過多、過少、不定時的餵養,過早進食大量澱粉類和脂肪類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飲食因素導致的腹瀉不要使用抗生素,只要適當地調整食物的比例和量,停止吃那些不適宜的食品,多飲水,防止發生脫水,大部分病兒即可自愈。
四、 氣候因素導致的腹瀉。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強;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又易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這些均易誘發腹瀉。這種腹瀉有明顯的氣候因素,所以在冬季要注意小兒的保暖和衣服增減,尤其到戶外活動要更加註意。夏季小兒的水分蒸發較多,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不要以奶水,同時要有必要的降溫措施。如果出現這種腹瀉,只要在飲食和飲水上稍加調理即可痊癒。
經常打針吃藥會影響孩子的免疫力。還有,要注意的是:
小兒生了病,吃藥打針是常有的事。打針雖然有其優點,但是也會引起一些嚴重的後果,應引起年輕父母的警惕。由於肌肉注射引起的併發症有下列幾種:
臀大肌攣縮症:正處在生長髮育期的兒童,由於肌纖維很柔軟,對刺激反應很敏感,如果經常進行臀部注射,那麼,反覆打針的損傷和藥物的化學刺激,尤其是含苯甲醇溶液的藥物刺激,就會引起區域性肌纖維的充血腫脹,繼而發生纖維化,形成臀大肌攣縮症。其主要表現為臀肌萎縮,臀部扁平,面板凹陷,有時呈桔皮樣,下肢外展,足尖向外呈“外八字”形,以致行走時步態不穩,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一旦發生臀大肌孿縮,那只有請外科醫生治療了。而其預防方法是儘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臀部肌肉注射。即使病情需要,也應爭取得到小兒的配合,可採取小兒由父母抱著的坐位,用雙腿夾住患兒的雙腿,手臂擋住患兒的腰部,防止患兒不合作扭動腰肢發生意外。此外,注射要合理選擇部位,兩側臀部輪流進行,不要老是打在一側。
硬塊:小兒的臀部只有巴掌大小,而肌肉注射卻常常限於臀部外上方四分之一的區域。在這方寸之地,反覆的注射損傷和藥物的刺激很容易造成硬結。對於這種打針後造成的結塊,首先可採用熱敷,目的是促進硬結部位的血液迴圈,加速藥液的吸收利用,使硬結消散,如採用50%硫酸鎂進行溼熱敷則效果更好。預防辦法首先是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打針,對於一些刺激性的藥液要做深部肌肉注射,長期注射要經常更換注射的部位。每次打完針後,在夜間睡覺之前區域性加以熱敷,以防止硬塊產生。
斷針:打針時由於孩子哭鬧厲害,肌肉繃緊,會發生針頭斷在肌肉裡的情況。針頭折斷最容易發生在針頭與針尾的連線處。一旦發生斷針時,家長不要驚慌,安撫孩子使其保持鎮靜,以免肌肉收縮使得斷針進入更深。若針尾尚留在面板外面,可用手指緊緊夾住或用鑷子將斷針拔出。假如斷針已全部進入面板內肌肉中,得由外科醫生在X線透視下取出斷針。千萬不要在斷針處做區域性按摸尋找,這不僅無助於取出斷針,反而會使斷針更加深入,造成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感染:在醫院的打針室,常常會見到年輕的父母帶孩子來做肌注後,為了哄孩子,習慣地用手幫著按摩注射部位,企圖減輕疼痛。人的手上帶有許多致病菌,如果用手去按摩,這些致病菌就可趁機沿著尚未閉合的針眼侵入人體,引起區域性組織的發炎。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不論皮下、肌肉還是靜脈注射,都應在針頭拔出以後,用一個消毒的幹棉球在區域性稍稍壓迫一下,這樣可使針頭損傷處的出血停止,針口自然封閉。
是否要繼續打針,應遵醫囑。
下面是預防夏季寶寶感冒腹瀉的原因和注意方法。
專家提醒,吹空調、吃生冷易腹瀉——
小兒腹瀉的兩大特徵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
據介紹,小兒腹瀉有兩大表現:一是大便次數增多,或夾有不消化食物,嚴重的還有嘔吐、水及電解質紊亂的表現。正常小兒每天排便1-2次,腹瀉時輕者每天排便4-6次,重者可達10次以上;二是大便變得稀薄,可為稀水便、蛋花湯樣便,有時是黏液便或膿血便。小兒同時伴有吐奶、腹脹、發熱、煩躁不安、精神不佳等症狀。
小兒腹瀉三大誘因消化不良、空調溫度過低、細菌感染
腹瀉通俗地說也叫拉肚子,是嬰幼兒高發的急性胃腸道疾病,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在中國,腹瀉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小兒常見病和多發病。據估計,中國5歲以下的小兒有1億之多,每年就有1.7億人次患有腹瀉。
“夏季是各種瓜果上市的季節,孩子不可避免地會增加攝入量,瓜果本身會加重胃腸消化負擔,同時瓜果表面殘留的農藥也會刺激胃腸黏膜,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劉金權說,加上一些孩子飲食不規律、過食油膩食物,都會加重腸道負擔,出現消化不良,進而導致腹瀉;另外,長時間在空調屋內活動或休息的孩子,因為過低的溫度使胃腸中各種消化酶的分泌受限,無法正常完成消化任務,也會出現腹瀉;夏季氣溫高,細菌活動旺盛,孩子在玩耍時,玩具、手上以及外部環境裡的細菌很容易由口進入體內感染腸道,夏季尤其是孩子的奶製品極易變質,孩子一旦食用,也會引發腹瀉。
腹瀉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不同
“根據孩子的大便可以判斷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腹瀉。”河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侯江紅說,若“便便”中含有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並伴有明顯的酸臭味,有的還出現腹脹、口臭、嘔吐、食慾減退等,這是消化不良的表現;腹部受涼引起的腹瀉具有突發性,排洩物呈水便樣,並可能伴有腸鳴,嚴重時會有發熱症狀;感染性腹瀉患兒常伴有肚疼,排便一般在飯後,便中有黏液,嚴重者可能帶有膿血,出現痢疾的症狀。(治療方法見下表)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
要注意飲食衛生,瓜果要洗淨,最好讓孩子在飯後食用,同時限制油膩食物的攝入,使腸道“作息有度”。可以用口服嬰兒素、化積口服液、健胃消食片等非處方藥,按照使用說明對孩子進行治療。讓孩子適當多洗熱水澡,然後順時針輕揉孩子腹部,每次大約10分鐘,每天堅持兩次。
腹部著涼引起的腹瀉
注意孩子腹部的保暖,控制孩子吃冷飲,空調溫度最好控制在28℃左右,多喝熱粥,如小米粥、大米粥、麵湯等。還可以取食鹽大約500克,用布包裹加熱後(家長可以先對食鹽溫度進行測試,溫度以不燙臉為宜。)以孩子肚臍為中心熱敷,每天熱敷兩次。如果孩子症狀比較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除了在孩子飲食、起居方面做到前兩種情況的注意事項外,還需在醫生指導下適當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在不合並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廣譜抗生素,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繼發性黴菌感染或耐藥性細菌感染。
目前嬰幼兒腹瀉從病因上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前者可由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感染引起,後者主要是由飲食因素和氣候因素導致。在感染因素引起的腹瀉中,以細菌的病毒感染最為多見。下面談談由不同原因導致腹瀉的特點和防治方法。
一、 細菌性腹瀉:細菌性腹瀉以夏季發病數量高。在人工餵養時,餵養時所用的器皿和食物很容易被汙染,如果消毒不好,就有感染的可能。幼兒進食不潔食物及飲料可以導致發病。此外,長期應用大量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也可以引起細菌性腹瀉。由於引起腹瀉的細菌不同,所以臨床表現也不相同。
1、 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多在夏季發病,起病比較緩慢,開始輕,逐漸加重。出現嘔吐、低熱及脫水症狀,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況。
2、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瀉多由於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發燒、腹瀉和嘔吐,大便開始呈黃綠色,3-4天后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次數極多,每天可達10-20次,小兒脫水情況嚴重。
3、 黴菌引起的腹瀉多併發於其他感染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大便每天3-4次,為黃色稀水便,有的像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泡沫多,帶有粘液。
預防細菌性腹瀉主要是注意嚴格消毒餵養嬰兒用的奶瓶、奶鍋等物。一般奶瓶和奶嘴用水煮30分鐘即可殺死所有的細菌。牛奶要煮沸飲用。禁止給幼兒吃在冰箱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及飲料和不乾淨的食物。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
關於細菌性腹瀉的治療,首先要避免濫用抗生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不要將兩種或三種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頻繁地更換用藥。大腸桿菌感染可選用複方新諾明、痢特靈、氨基苄青黴素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選用青黴素或紅黴素;黴菌感染應選用制黴菌素或克黴唑。
二、 病毒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多發生於秋季,又稱為“秋季腹瀉”,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起病較急,開始多在咳嗽、流涕、流淚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小兒發燒,體溫可達39-40℃。發病的當日可排出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常有粘液,無腥臭味。小兒脫水比較嚴重。這種腹瀉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應給以對症治療或服用中藥。
三、 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無季節性,由於嬰兒的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餵養不當很容易發生腹瀉。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食物易在腸道內發酵而造成腹瀉。進食過多、過少、不定時的餵養,過早進食大量澱粉類和脂肪類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飲食因素導致的腹瀉不要使用抗生素,只要適當地調整食物的比例和量,停止吃那些不適宜的食品,多飲水,防止發生脫水,大部分病兒即可自愈。
四、 氣候因素導致的腹瀉。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強;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又易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這些均易誘發腹瀉。這種腹瀉有明顯的氣候因素,所以在冬季要注意小兒的保暖和衣服增減,尤其到戶外活動要更加註意。夏季小兒的水分蒸發較多,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不要以奶水,同時要有必要的降溫措施。如果出現這種腹瀉,只要在飲食和飲水上稍加調理即可痊癒。